长无绝兮终古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美术学文库·美术人类学》获2001年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其他专著和画集有《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中国建筑史话》《中国画经典之树长青》《长风堂集》《毗庐精舍集》《徐建融山水花卉扇册》《徐建融山水花鸟图册》等100余部。
  2020年6月26日凌晨,惊悉陈佩秋老师突然去世的噩耗,不胜哀悼!历历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到眼前。
  回想自己有幸认识陈老师并得到她的指导,至今已有48年的时光了。1973年,我的启蒙老师姚有信先生调入上海画院,我便常去汾阳路上的画院请教。姚老师则领着我去拜访其他的名家,使我结缘了一大批早在中学时代便已仰慕的前辈,陈老师正是其中的一位。据她后来告知,当时她所在的画室,是由车库改造而成的。入门是一小间,应野平、朱梅邨两位先生各摆一张画桌;右转进入主室较大,唐云、孙祖白两位先生对面并排两张大画桌;向后则陈老师单独一张画桌,入内又是一小间,胡若思、徐元清两位先生对面并排两张画桌。在我的记忆中,陈老师是对年轻人最热情、最健谈的前辈之一,她的许多见解,都是我所第一次听到,印象深刻却一时难以理解;再加上我当时的艺术追求,兴趣广泛而不拘一格,所以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才认定了以陈老师的艺术观作为自己追随的方向。
  陈老师在几十年间对我所讲过的艺术问题,我概括为三条:
  第一条,艺术的创新不仅要新,更必须“美”而且“难”。当时我向诸前辈请教历史上的一些名家“谁比谁画得更好”时,有些前辈认为只要是个性的创新,就没有可比性,都是好的;等持此说的前辈离开画室后,陈老师便对我说:“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艺术还是可以比较的。如果只讲个性的创新,那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写一横,大家都是左低右高,你写成左高右低,就是与众不同的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当你的创新,不仅是个性的,而且是美的,更是别人难以做到的,才真正具有艺术的价值。”后来她还告诉我,年轻时在美院学习,黄宾虹先生告诫她赵幹的《江行初雪图》是匠气的下品,翁松禪的翰墨游戏才是高品,她正是以“美”和“难”为标准,认定了唐宋的画品。再后来,读到莱辛在《拉奥孔》中定义“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钱锺书在《七缀集》中认为不同的艺术风格是“平行不平等”的,对陈老师的“美”“难”观就真正敛衽无间、五体投地了。
  今天,有不少艺术家把“创新”弄成了“创新闻”,回过头来看陈老师的创新观,就更显出它的意义了。
  第二条,是唐宋传统。讲到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便牵涉到如何认识传统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我们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便是以唐宋传统为封建性、贵族性的糟粕,而明清传统则为人民性、民主性的精华;再往前,便是以唐宋传统为工匠的俗气,为落后的再现;明清传统为文人的雅事,为先进的表现。而“工笔画”一般被作为唐宋传统的主流,“写意画”则被作为明清传统的大潮。这个偏见,从董其昌之后便广泛地传播开去,直到陈老师的年代,“泼墨写意大丈夫,闺中女儿描工笔”,“工笔画是包小脚,写意画才是天足”,诸如此类的论调,屡见不鲜。陈老师却以“美”和“难”的标准,对唐宋传统深信不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唯写意是传统的形势下,她的这些成就并没有获得充分的认可。因此,一方面为了反驳“小脚”不能变“天足”的偏见,另一方面也为了在解决形象问题之后进一步提升笔墨境界,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用功于写意传统,主要学习徐渭、八大的传统,包括画撇出的兰竹。有一次,有一位同辈看到她在画兰竹,便对她说:“兰竹,郑板桥画得最好了,你为什么不学他的呢?”陈老师笑笑而已。等那人走了,她便对我说:“郑板桥、扬州八怪,他们的画格调不高。大写意,徐渭、八大、石涛才是高格调。”
  总之,在陈老师看来,传统是多元的,不是只有一元;而任何一元中,都可以做到优秀,也可能萎靡不振。而无论学哪一路传统,不能光学它的“然”即图式样本,更要学它的“所以然”,即这个图式样本之所从来。在唐宋画,这个“所以然”便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生;在明清画,这个“所以然”便是“三绝四全”的“画外功夫”。陈老师在学习唐宋传统方面所下的功夫,在我看来自古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人做到过。她临了多少宋画,一幅幅都“下真迹一等”;她更作了多少写生,每一幅都足以“夺造化而移精神”;她学习写意画,结果不是用写意的笔墨去作“不求形似”,而是用写意的笔墨来作更精练的“形神兼备”的写生!当时画院里组织画师下乡写生,有些画家走马观花,寥寥数笔,一天可以画一百张。陈老师则一天只画了一张,领导还批评她“收获太少了”。其实,她的这一张,所花的精力比别人的一百张要多得多!她把对象的细节、结构、关系,以深刻入微的观察、提炼,全部弄得清清楚楚,达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今天,年轻一代中学习唐宋传统的人越来越多,成了一件时尚之事;但又有几个能像陈老师那样在“逆流”形势下学习唐宋传统的精神和意志的呢?进而,如果我们学习唐宋传统的出发点是为了对抗、贬低甚至否定明清传统,我想,这更不是陈老师倾其毕生心力倡导唐宋传统的本意。
  第三条,是“中西交融”。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凡是传统的拥趸,都偏执地认为“中西绘画必须拉开距离”,而决不能搞“中西融合”。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是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绘画,只能各行其道,河水不犯井水;如果“中西融合”就必然沦于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最终葬送传统的前途。陈老师则完全不为这种所谓的“传统自信”所囿。她认为,真正的传统自信,不仅需要有自力更生的信心,更需要有拿来主义的信心。简单复古、盲目排外,与数典忘祖、全盘西化,貌似相反,实质无异,都是没有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摘 要: 李大钊对中国文化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大主体力量是知识青年与人民大众。知识青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历史纯正的主位”,知识青年应该作为民众的先驱,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近代中国的确立。  关键词: 知识青年 人民大众 李大钊 文化发展 主体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他在“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作了认真的思考,特别是在推
摘 要: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度关注。大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能否在工作当中施展才华?这些问题牵动着中国亿万家庭的心。本文针对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老子的“七善”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当中,以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七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 启示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提出的“七善原则
摘 要: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投身到语文教改中去。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圈点批注显个性、强化个体的“体验与反思”、重视“拓展与延伸”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剖析,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心迷宫》到《暴裂无声》,青年导演忻钰坤显现出稳定而出色的类型偏好和作者风格。他讲述的故事悬念环生、逻辑缜密,又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然而,忻钰坤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悬疑故事,他对电影类型的探索始终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聚焦当下的社会问题,在看似冷静的剥离背后却不乏深情的底层关怀。  一、本土电影节走出来的电影新人  区别于第六代导演走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成名路径,忻钰坤是从国内电影节“FIRST青
摘 要: 修辞的运用能赋予广告语言形象生动、简洁幽默、新颖别致、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等特点,是广告英语魅力的重要源泉。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帮助树立产品形象,博得消费者的垂青。本文从广告英语修辞运用的产生理据、主要形式和效果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广告 广告英语 修辞手法    广告是推销商品的理想媒介,它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广告不但是一种促销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品位的策划行为。好的广告英
摘 要: 新课导入是教学步骤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导入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对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及其遵循的原则进行诠释探讨,以揭开语文课堂成功教学的序幕。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 导入设计 有效导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非常著名的句子,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
[摘要] 在如今热门火爆的电影中,电影人为了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利用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加上对周围环境生活中的动植物的观察与模仿,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成功地运用仿生设想与电影水乳交融,使电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那些令人眼花缭乱高科技的仿生设计,使得电影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关键词] 电影 仿生设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8    仿
摘 要: 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法与西方肖像写生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主要是对人物精心描绘,尽量地惟妙惟肖。但中国传统肖像画却是主张默记心识,通过暗中观察的方法,了解对象的外形、精神、学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等,从而提炼出对象的精神本质。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方法是以相学为基础的,通过心识默记,归纳特征,并快速捕捉对象的情状,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这种写生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写生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
摘 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孤雁》笔法独特,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杜甫的《孤雁》进行赏析。  关键词: 杜甫 《孤雁》 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
摘 要: 入选教材的文章加工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无碍总体价值取向或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只不过和所谓情爱有些联系,就被舍弃,未免有些迂腐冬烘。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却是有讲究的,一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工删改,二是尽可能地少删改,三是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键词: 《想北平》 教材删该 “是”与“非”    一、《想北平》课文与原文之不同  很多文章在编入教材之前要经过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