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社会的偏见等因素使得民办教育中很多问题被人忽略或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不同于一般院校,本文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阐释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与如何科学定位此项工作和领导体制、长效机制的建立完善之间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a)-0196-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是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所需人才队伍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其中民办高职院校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讲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然而,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刚起步使得从事这些教育的管理者从观念上并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老师又比较匮乏,所以很有必要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领导体制的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和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实施是保证此项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1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1.1 全省范围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构建起了以心理素质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格局。绝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工作网络”。
1.2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针对许多公办高校,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成功经验,民办高校也在积极的学习,但由于自身起步较晚,在领导体制的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和配套机制的设立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教育定位的不科学。
虽然全社会都在呼吁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近几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心理极端事件呈增多趋势,但是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它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所重视的是专业知识的教学,思想层面的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更别说心理层面上了。
领导体制的缺乏或是“有名无实”,绝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制定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但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特性带来的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尤其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滞后造成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相应的领导体制的建立,或是有也只是限于“敏于言而讷于行”。的处境中,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领导者的口号上,有其名无其实。
(2)配套机制的缺乏或是实效性不强。
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或片面,领导体制的缺乏或是无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配套机制也面临着匮乏或是效用不高的处境。很多民办高校仅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限于开设的一两门必、选修课上,虽然利用课堂的学习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只靠课程的讲授想要解决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机制的建立。同时一些民办高校虽然建立了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但对于高职生尤其是民办高职生的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针对性不强,不能对症下药甚至还会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机制实效性不高。
2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的特点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本科院校和其他公办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的特点,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只有正确掌握了心理特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症下药,相应机制才能发挥它的实效性。
2.1 自卑感强,失落感重。自我评价低位
自信心大受打击,本来进入大学是一件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但一些高职生觉得高职生不如本科院校,民办的更是层次低,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正是这种自卑心理,影响了学生对民办高职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对自身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缺乏信心,陷入怨天尤人的境地,造成心理压力和缺乏奋发向上的动力。
2.2 自尊心强,学习动力不足,思想觉悟低
(1)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面对其他学生的一言一行都相当敏感,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学校更应该关注这些学生,不仅是物质上,还要在心理上正确疏导,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2)学业问题。
很多来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大学教育又是开放式、主动式的,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使得这些学生更是没有了动力,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目标。表现在学习懒惰性强,得过且过,混日子,作业敷衍,考前突击,考试作弊,胸无大志。
(3)核心价值模糊。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们政治观念淡薄,对政治活动冷漠,主流价值淡化,核心价值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
2.3 团体合作意识不强,人际交往困惑
现在的高职生多数是“90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是家庭的中心,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来到大学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受到了班级团队合作的挑战,面对集体活动不热心、不参与、不积极,团队协作精神相对薄弱,缺乏合作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过于自私,这样就会很不合群,受到孤立,内心变得封闭,进而不愿与人交流。
2.4 就业压力大,自我定位模糊
目前,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社会上对高职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存在偏见,使得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一是死抱白领不放,老是盯着那几个岗位;二是期望值过高,不顾个人实际。幻想创业但对创业又没有一个合理的架构。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一个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合适干什么,造成了自我定位的错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3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须提高认识,尤其是作为学校组织和管理者的领导更应该重视此项工作。首先,认真学习中央16号文件,全面贯彻其精神,中央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形势、新 情况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出了一些意见。其次,转变观念。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它放进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体系当中,抛弃那些课程化、医学化等简单对待的错误观念,还应该对此项工作进行量化考评,使之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口头;最后,完善领导体制。民办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导评估,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从制度上和财政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2 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真正的落到实处,除了领导体制的建立、全校观念的转变,还应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1)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职院校应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及相关的选修课程。一方面系统的讲授心理学知识及理论,使学生对心理学有全面的认识,并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重点的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讲授相关心理知识及其预防、调试的方法,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举办的大学生活适应性讲座,针对毕业班开设的职场规划和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应抓住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虽然在内涵、方法和手段上各有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可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建立公寓心理辅导员或咨询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等途径,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提供专业化的个别咨询和开展多样化的团体辅导,注重个体与团体的结合。通过面对面的个别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专业的心理援助。特别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构建心理咨询三级预防干预机制。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构建心理咨询三级预防干预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主导的心理辅导咨询体系,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真正达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目的。三级预防干预机制包括朋辈心理咨询、师生互助咨询和专业心理咨询。
首先,朋辈心理咨询是指以大学生朋友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为基础的心理咨询。
其次,如果是朋辈心理咨询还不能解决的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师生互助咨询机制发挥作用了。
最后,前两者都无法解决的一些学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机制的介入。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参与网络。
在实践中发现很多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建立定期的反馈制度,找出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双方共同参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a)-0196-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是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所需人才队伍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其中民办高职院校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讲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然而,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刚起步使得从事这些教育的管理者从观念上并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老师又比较匮乏,所以很有必要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领导体制的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和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实施是保证此项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1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1.1 全省范围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构建起了以心理素质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格局。绝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工作网络”。
1.2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针对许多公办高校,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成功经验,民办高校也在积极的学习,但由于自身起步较晚,在领导体制的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和配套机制的设立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教育定位的不科学。
虽然全社会都在呼吁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近几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心理极端事件呈增多趋势,但是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它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所重视的是专业知识的教学,思想层面的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更别说心理层面上了。
领导体制的缺乏或是“有名无实”,绝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制定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但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特性带来的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尤其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滞后造成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相应的领导体制的建立,或是有也只是限于“敏于言而讷于行”。的处境中,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领导者的口号上,有其名无其实。
(2)配套机制的缺乏或是实效性不强。
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或片面,领导体制的缺乏或是无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配套机制也面临着匮乏或是效用不高的处境。很多民办高校仅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限于开设的一两门必、选修课上,虽然利用课堂的学习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只靠课程的讲授想要解决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机制的建立。同时一些民办高校虽然建立了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但对于高职生尤其是民办高职生的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针对性不强,不能对症下药甚至还会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机制实效性不高。
2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的特点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本科院校和其他公办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的特点,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只有正确掌握了心理特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症下药,相应机制才能发挥它的实效性。
2.1 自卑感强,失落感重。自我评价低位
自信心大受打击,本来进入大学是一件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但一些高职生觉得高职生不如本科院校,民办的更是层次低,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正是这种自卑心理,影响了学生对民办高职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对自身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缺乏信心,陷入怨天尤人的境地,造成心理压力和缺乏奋发向上的动力。
2.2 自尊心强,学习动力不足,思想觉悟低
(1)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面对其他学生的一言一行都相当敏感,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学校更应该关注这些学生,不仅是物质上,还要在心理上正确疏导,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2)学业问题。
很多来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大学教育又是开放式、主动式的,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使得这些学生更是没有了动力,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目标。表现在学习懒惰性强,得过且过,混日子,作业敷衍,考前突击,考试作弊,胸无大志。
(3)核心价值模糊。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们政治观念淡薄,对政治活动冷漠,主流价值淡化,核心价值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
2.3 团体合作意识不强,人际交往困惑
现在的高职生多数是“90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是家庭的中心,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来到大学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受到了班级团队合作的挑战,面对集体活动不热心、不参与、不积极,团队协作精神相对薄弱,缺乏合作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过于自私,这样就会很不合群,受到孤立,内心变得封闭,进而不愿与人交流。
2.4 就业压力大,自我定位模糊
目前,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社会上对高职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存在偏见,使得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一是死抱白领不放,老是盯着那几个岗位;二是期望值过高,不顾个人实际。幻想创业但对创业又没有一个合理的架构。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一个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合适干什么,造成了自我定位的错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3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须提高认识,尤其是作为学校组织和管理者的领导更应该重视此项工作。首先,认真学习中央16号文件,全面贯彻其精神,中央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形势、新 情况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出了一些意见。其次,转变观念。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它放进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体系当中,抛弃那些课程化、医学化等简单对待的错误观念,还应该对此项工作进行量化考评,使之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口头;最后,完善领导体制。民办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导评估,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从制度上和财政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2 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真正的落到实处,除了领导体制的建立、全校观念的转变,还应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1)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职院校应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及相关的选修课程。一方面系统的讲授心理学知识及理论,使学生对心理学有全面的认识,并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重点的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讲授相关心理知识及其预防、调试的方法,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举办的大学生活适应性讲座,针对毕业班开设的职场规划和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应抓住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虽然在内涵、方法和手段上各有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可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建立公寓心理辅导员或咨询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等途径,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提供专业化的个别咨询和开展多样化的团体辅导,注重个体与团体的结合。通过面对面的个别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专业的心理援助。特别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构建心理咨询三级预防干预机制。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构建心理咨询三级预防干预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主导的心理辅导咨询体系,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真正达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目的。三级预防干预机制包括朋辈心理咨询、师生互助咨询和专业心理咨询。
首先,朋辈心理咨询是指以大学生朋友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为基础的心理咨询。
其次,如果是朋辈心理咨询还不能解决的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师生互助咨询机制发挥作用了。
最后,前两者都无法解决的一些学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机制的介入。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参与网络。
在实践中发现很多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建立定期的反馈制度,找出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双方共同参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