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重庆市各个区县聋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探索解决聋哑学生学习职业技术和就业的途径和办法,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自2005年6月以来,我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调查小组,先后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市各区县聋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展开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1 聋校职教基本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成为中国 西部地区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中心,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举世瞩目,教育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规模逐渐完善。全市共有35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700多人,在编教职工800余人,区县特校全部实行九年一贯制(市聋校和盲校开设有高中教育),其中90%的学校是以聋教育为主,辅以智障班教学。根据《课程计划》规定,各学校对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职业技术培训。
1.1 办学规模亟待改善。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80%的学校学生人数为60人左右,超过100人的学校-有3所,占7.5%,有的学校甚至只有20多人。校舍占地情况差别较大,多的有15亩,少的不足4亩。多数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势较偏,出入不太方便。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学校占地很小.周围已被开发,无拓展空间。
1.2 专职教师缺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来源相对比 较复杂,有特教专业、普教专业毕业分配的,有从普通学校调入的,还有非师范专业的,因此,岗前培训尤为重要。每年由市教委组织的师资岗位培训,多以特教专业知识为主,职教专业教师培训几乎没有。而学生在校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又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中各校的共识),在就业竞争压力下,各校都搞起了职业技术教育,没有专职教师,文化课教师兼任职教课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将职教课上成劳动课,个别经济好一点的学校从社会上聘请老师上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就各不相同。
1.3 教学内容单一。按照《课程计划》要求,五年级以上开设劳技课(有的从七年级开始),课时从每周2-6节不等。在所开设的职教课程中,大多数学校选择了缝纫技术培训,其次是美容美发、印刷、烹饪和精加工。各校一般都只开设一门或者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4 场地设施欠缺。学校开设职教课,需要教学设施和实践场所。受规模和经费的限制,多数学校只能保证教学用房,功能室相当欠缺,即便有房,也是空着的多,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对于开展职教所必须的培训实习基地,无一所学校俱备。
1.5 培训方式滞后。由于受师资、场地、经费的影响,各校在开展职教课时,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操作的培训内容。学习地点更多地停留在教室,适合聋哑学生学习的专业被放弃了,该请的专业课教师不请了,该添置的设施无法添置,实践课改成了演示课或者说教课。学生动手能力大大降低了,竞争就业上岗,正常人都有难度,更何况残疾人,谈何容易?
2 原因分析
2.1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特殊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职教发展的主要原因。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促进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1.1 领导认识不到位。迫于“普九”的压力,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纷纷成立(据统计,大多数学校建校史不足10年)。由于个别领导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对此类学校进行投入,反而视为累赘,即便有机会,也不会首先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借口“照顾不过来”敷衍搪塞。学校校长争取经费无门,教师要改善待遇无望,致使校长难当,教师难做。相关职能部门当然也就看领导态度行事,职业技术教育更是难搞。
2.1.2 财力比较薄弱,综合调控能力不强。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中,县乡两级大约只能享有20%。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的比例大。据统计,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80%。税费改革后,原来直接向农民集资的经费渠道被切断,中央和市级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以弥补原有的投入。在一些县级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教育投入的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被减少,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就得不到保证。
2.1.3 对特殊教育投入不足。重经济建设,轻教育投入。是许多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不同区域和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而特殊教育处于教育中的弱势地位,受关注程度更是远远不够,在经费的预算划拨中,学校公业务经费很少,几乎没有用于职教的专项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校职教就是在无资金、缺教师、无场地的情况下艰难地支撑着,能支撑多久,谁也说不清。
2.2 残疾人保障机制不健全,削弱其就业能力是影响职教的社会原因。尽管有各种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但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强强联合可以更强,弱者则更弱。
就自身而言,一方面,残疾人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重庆市各区县办学层次只有九年一贯制。没有一所高中学制学校。另一方面,由于受生理限制,无法胜任一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过于精密、创造性强的工作,无形中削弱了残疾人就业能力。
就社会而言,对残疾人带有偏见是根深蒂固的。人们总是认为残疾就等同于残废,残疾人根本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只能依靠社会救济,是社会的负担,在入学、就业问题上遭受排斥是常有的事。区县学校的残疾孩子,90%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非常困难,自主就业希望渺茫,这就增大了就业压力。
2.3 学校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多数特校是新办学校,校长多来自普通学校,面临的一切都是新东西。一方面需要逐渐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工作头绪太多,导致来不及作学校的整体规划,就匆匆上阵,发展目标不明确,办学理念不清晰,工作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由于特殊教育信息相对较闭塞,一些相关的资料不能及时获得,政策性的东西较少,给学校的规划工作带来难度。比如聋校职业技术教育,大家都意识到很重要,但是究竟该怎么做,就不是很清楚了。
3 解决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问题的建议
3.1 抓好示范校的建设。一个区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同一区域里没有可比性,无法借鉴和参考,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自然就会走很多的弯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权威机构制定相关的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全市着力打造1-3所示范学校,从硬件设施建设到内部管理都达到规范化的水平,逐年拓展,对提升重庆市特殊教育的整体水平大有裨益。
3.2 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残疾人作为社会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个弱势群体,理应受到保护和尊重,享受适当的优惠待遇,提供入学、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提高竞争能力是社会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帮助残疾人走向成功的最关键,减免学杂费,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是提高残疾孩子入学率的最有力措施。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必修课,各项设施(比如师资、场地、经费、课程设置等)检查合格后方能行课。接受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进行报道宣传,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贴。
3.3 完善支持性就业保障体系。残疾学生就业主要是依靠学校推荐,少部分自己联系或者企业到学校要人,自主选择空间小,加上语言交流障碍,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到企业巡回指导,内容涉及对自我的认识、就业现状分析、如何提高就业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这对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和稳定企业发展都有好处。
3.4 加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实际就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特殊教育,打造一所合格特殊教育学校较普通学校而育相对容易一些。以目前的情况(全年学校公业务费每生150元的标准,外部无支援,内部无造血功能)是不可能建造起合格特校的。这就代表了整个重庆市的特殊教育不合格。基于这样的现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提高公用经费标准是合理的,增加职教培训费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落实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向特殊教育倾斜,既有利于残疾人就业,又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工》2006年第10期
[2]《残疾人保障法》
[3]《义务教育法》
[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5]《聋教育心理学》
1 聋校职教基本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成为中国 西部地区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中心,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举世瞩目,教育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规模逐渐完善。全市共有35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700多人,在编教职工800余人,区县特校全部实行九年一贯制(市聋校和盲校开设有高中教育),其中90%的学校是以聋教育为主,辅以智障班教学。根据《课程计划》规定,各学校对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职业技术培训。
1.1 办学规模亟待改善。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80%的学校学生人数为60人左右,超过100人的学校-有3所,占7.5%,有的学校甚至只有20多人。校舍占地情况差别较大,多的有15亩,少的不足4亩。多数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势较偏,出入不太方便。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学校占地很小.周围已被开发,无拓展空间。
1.2 专职教师缺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来源相对比 较复杂,有特教专业、普教专业毕业分配的,有从普通学校调入的,还有非师范专业的,因此,岗前培训尤为重要。每年由市教委组织的师资岗位培训,多以特教专业知识为主,职教专业教师培训几乎没有。而学生在校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又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中各校的共识),在就业竞争压力下,各校都搞起了职业技术教育,没有专职教师,文化课教师兼任职教课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将职教课上成劳动课,个别经济好一点的学校从社会上聘请老师上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就各不相同。
1.3 教学内容单一。按照《课程计划》要求,五年级以上开设劳技课(有的从七年级开始),课时从每周2-6节不等。在所开设的职教课程中,大多数学校选择了缝纫技术培训,其次是美容美发、印刷、烹饪和精加工。各校一般都只开设一门或者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4 场地设施欠缺。学校开设职教课,需要教学设施和实践场所。受规模和经费的限制,多数学校只能保证教学用房,功能室相当欠缺,即便有房,也是空着的多,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对于开展职教所必须的培训实习基地,无一所学校俱备。
1.5 培训方式滞后。由于受师资、场地、经费的影响,各校在开展职教课时,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操作的培训内容。学习地点更多地停留在教室,适合聋哑学生学习的专业被放弃了,该请的专业课教师不请了,该添置的设施无法添置,实践课改成了演示课或者说教课。学生动手能力大大降低了,竞争就业上岗,正常人都有难度,更何况残疾人,谈何容易?
2 原因分析
2.1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特殊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职教发展的主要原因。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促进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1.1 领导认识不到位。迫于“普九”的压力,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纷纷成立(据统计,大多数学校建校史不足10年)。由于个别领导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对此类学校进行投入,反而视为累赘,即便有机会,也不会首先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借口“照顾不过来”敷衍搪塞。学校校长争取经费无门,教师要改善待遇无望,致使校长难当,教师难做。相关职能部门当然也就看领导态度行事,职业技术教育更是难搞。
2.1.2 财力比较薄弱,综合调控能力不强。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中,县乡两级大约只能享有20%。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的比例大。据统计,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80%。税费改革后,原来直接向农民集资的经费渠道被切断,中央和市级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以弥补原有的投入。在一些县级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教育投入的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被减少,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就得不到保证。
2.1.3 对特殊教育投入不足。重经济建设,轻教育投入。是许多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不同区域和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而特殊教育处于教育中的弱势地位,受关注程度更是远远不够,在经费的预算划拨中,学校公业务经费很少,几乎没有用于职教的专项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校职教就是在无资金、缺教师、无场地的情况下艰难地支撑着,能支撑多久,谁也说不清。
2.2 残疾人保障机制不健全,削弱其就业能力是影响职教的社会原因。尽管有各种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但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强强联合可以更强,弱者则更弱。
就自身而言,一方面,残疾人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重庆市各区县办学层次只有九年一贯制。没有一所高中学制学校。另一方面,由于受生理限制,无法胜任一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过于精密、创造性强的工作,无形中削弱了残疾人就业能力。
就社会而言,对残疾人带有偏见是根深蒂固的。人们总是认为残疾就等同于残废,残疾人根本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只能依靠社会救济,是社会的负担,在入学、就业问题上遭受排斥是常有的事。区县学校的残疾孩子,90%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非常困难,自主就业希望渺茫,这就增大了就业压力。
2.3 学校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多数特校是新办学校,校长多来自普通学校,面临的一切都是新东西。一方面需要逐渐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工作头绪太多,导致来不及作学校的整体规划,就匆匆上阵,发展目标不明确,办学理念不清晰,工作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由于特殊教育信息相对较闭塞,一些相关的资料不能及时获得,政策性的东西较少,给学校的规划工作带来难度。比如聋校职业技术教育,大家都意识到很重要,但是究竟该怎么做,就不是很清楚了。
3 解决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问题的建议
3.1 抓好示范校的建设。一个区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同一区域里没有可比性,无法借鉴和参考,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自然就会走很多的弯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权威机构制定相关的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全市着力打造1-3所示范学校,从硬件设施建设到内部管理都达到规范化的水平,逐年拓展,对提升重庆市特殊教育的整体水平大有裨益。
3.2 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残疾人作为社会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个弱势群体,理应受到保护和尊重,享受适当的优惠待遇,提供入学、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提高竞争能力是社会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帮助残疾人走向成功的最关键,减免学杂费,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是提高残疾孩子入学率的最有力措施。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必修课,各项设施(比如师资、场地、经费、课程设置等)检查合格后方能行课。接受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进行报道宣传,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贴。
3.3 完善支持性就业保障体系。残疾学生就业主要是依靠学校推荐,少部分自己联系或者企业到学校要人,自主选择空间小,加上语言交流障碍,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到企业巡回指导,内容涉及对自我的认识、就业现状分析、如何提高就业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这对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和稳定企业发展都有好处。
3.4 加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实际就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特殊教育,打造一所合格特殊教育学校较普通学校而育相对容易一些。以目前的情况(全年学校公业务费每生150元的标准,外部无支援,内部无造血功能)是不可能建造起合格特校的。这就代表了整个重庆市的特殊教育不合格。基于这样的现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提高公用经费标准是合理的,增加职教培训费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落实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向特殊教育倾斜,既有利于残疾人就业,又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工》2006年第10期
[2]《残疾人保障法》
[3]《义务教育法》
[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5]《聋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