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生活化,是课改的要求之一。新课程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最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学习生活化。多彩的生活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时政,关注人心最便捷的窗口,将语文学习同窗口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一定会很精彩。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严谨的教学体系出发,要回答确实困难,但从实用角度回答却很容易,那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上,可这样富有生活化的扣问:作者笔下的生活画卷同现实生活场景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映生活?换一种方式反映行不行?有文本中描绘的生活感受吗?这样写生活有什么意义?如果课堂提问能贴近生活,还原生活,理解生活,体味生活,课堂教学就不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文本内容通过生活媒介生发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自然流露在课堂中,达到师、生、文本三者情感上的共鸣,一个豁然开朗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境界精彩而出。如此美事,何乐不为?
有位教师在教《统筹方法》一课时,启发学生:爸爸妈妈通常不在,下午6点下班到家,你每天放学5点20分回到家,到家后要做以下几件事——写日记(30分钟),烧饭(40分钟),整理桌凳(2分钟),洗碗(3分钟),拖地板(5分钟),你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爸爸妈妈回家时就能开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过一番思索,回答在烧饭的同时完成其他四项工作。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要抓住主要环节,对工作要统筹兼顾。这种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获得知识升华,并使学生将“统筹兼顾”这一知识记得深刻,学得真切。它远远胜
于一切说教。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将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来自生活,学到的语文知识又用于生活。试想,若把李白的生活经历写成文章,其间穿插唐诗,学生学唐诗该多么兴奋;若把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写成文章,其间穿插宋词,学生学词该多么惊奇。如果我们的课文有让学生关注的生活内涵,课本一定变得可亲、可爱、可敬、可读。语文课本中,散文《我与地坛》使学生感知人的灵魂,生命情感在细小生活中的伟大;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使学生感悟到大堰河保姆用她的血肉汇成的生活之源,不仅养育诗人的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选读《陌上桑》写出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生活……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本,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川流不息”的生活画卷,关键看教师用怎样的心态去了解人类生活,用怎样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实现语文学习和学生自我感受的双赢。
三、语文考试生活化
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考试内容对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课堂教学生活化给学生带来活力,那么考试内容生活化则给学生带来动力。可现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不但缺乏生活化,而且没有亲和力。请看《中学语文》2005年第一期刊登的一份台湾语文试卷部分样题:
1.平时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毓珊,在《中国历代女作家》这本书里,找不到哪位作家的相关作品?
A李清照 B刘侠 C潘希珍D彭端淑
2.下列哪一组服饰和配件,最有可能是古代的“女子”的打扮?
A玄端章甫 B羽扇纶巾C拖鞋汗衫 D云鬓花黄
3.就你对孔子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是属于:
A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牧羊座
B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金牛座
C公正无私,博爱仁慈的天枰座
D处处桃花,风流文雅的射手座
以上三题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台湾命题者对语文考试生活化关注的程度。不但生活化地考察了文学常识,文化素养,而且也巧妙地考察了情感态度。这样的试题我们不会觉得“冷面”,也不会觉得枯燥。
四、作文写作生活化
作文指导花了很多力气,写作仍然“令大多数学生头痛”,症结何在?关键是作文写作缺乏生活化。作文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有规律的。中学作文写作应剥去神秘的面纱,遵循思维基本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基本功练起。基本功的基本是什么,那就是结合生活,写真实的生活。国学大师钱穆让学生以“今天的午饭”为题写作,将学生所写的“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推为佳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读与写是语文教学永远无法替代的“原点”,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丰富作文素材。学校“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生活体验确实太少,面对这种情况,埋怨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是创造“新生活”。在校内开演讲会,举行朗诵会,办文学讲座,推荐名著选读来丰富生活。在校外引导大家利用有限的假日,上山看日出,下海观潮汐。这样,不愁作文无起色。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设立,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教学中学习生活,体验生活,并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学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丹说,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语文学习生活化为突破口,与学生共同发现语文学习的实用美,体验语文学习的人文美,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新平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严谨的教学体系出发,要回答确实困难,但从实用角度回答却很容易,那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上,可这样富有生活化的扣问:作者笔下的生活画卷同现实生活场景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映生活?换一种方式反映行不行?有文本中描绘的生活感受吗?这样写生活有什么意义?如果课堂提问能贴近生活,还原生活,理解生活,体味生活,课堂教学就不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文本内容通过生活媒介生发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自然流露在课堂中,达到师、生、文本三者情感上的共鸣,一个豁然开朗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境界精彩而出。如此美事,何乐不为?
有位教师在教《统筹方法》一课时,启发学生:爸爸妈妈通常不在,下午6点下班到家,你每天放学5点20分回到家,到家后要做以下几件事——写日记(30分钟),烧饭(40分钟),整理桌凳(2分钟),洗碗(3分钟),拖地板(5分钟),你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爸爸妈妈回家时就能开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过一番思索,回答在烧饭的同时完成其他四项工作。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要抓住主要环节,对工作要统筹兼顾。这种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获得知识升华,并使学生将“统筹兼顾”这一知识记得深刻,学得真切。它远远胜
于一切说教。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将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来自生活,学到的语文知识又用于生活。试想,若把李白的生活经历写成文章,其间穿插唐诗,学生学唐诗该多么兴奋;若把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写成文章,其间穿插宋词,学生学词该多么惊奇。如果我们的课文有让学生关注的生活内涵,课本一定变得可亲、可爱、可敬、可读。语文课本中,散文《我与地坛》使学生感知人的灵魂,生命情感在细小生活中的伟大;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使学生感悟到大堰河保姆用她的血肉汇成的生活之源,不仅养育诗人的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选读《陌上桑》写出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生活……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本,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川流不息”的生活画卷,关键看教师用怎样的心态去了解人类生活,用怎样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实现语文学习和学生自我感受的双赢。
三、语文考试生活化
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考试内容对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课堂教学生活化给学生带来活力,那么考试内容生活化则给学生带来动力。可现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不但缺乏生活化,而且没有亲和力。请看《中学语文》2005年第一期刊登的一份台湾语文试卷部分样题:
1.平时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毓珊,在《中国历代女作家》这本书里,找不到哪位作家的相关作品?
A李清照 B刘侠 C潘希珍D彭端淑
2.下列哪一组服饰和配件,最有可能是古代的“女子”的打扮?
A玄端章甫 B羽扇纶巾C拖鞋汗衫 D云鬓花黄
3.就你对孔子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是属于:
A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牧羊座
B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金牛座
C公正无私,博爱仁慈的天枰座
D处处桃花,风流文雅的射手座
以上三题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台湾命题者对语文考试生活化关注的程度。不但生活化地考察了文学常识,文化素养,而且也巧妙地考察了情感态度。这样的试题我们不会觉得“冷面”,也不会觉得枯燥。
四、作文写作生活化
作文指导花了很多力气,写作仍然“令大多数学生头痛”,症结何在?关键是作文写作缺乏生活化。作文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有规律的。中学作文写作应剥去神秘的面纱,遵循思维基本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基本功练起。基本功的基本是什么,那就是结合生活,写真实的生活。国学大师钱穆让学生以“今天的午饭”为题写作,将学生所写的“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推为佳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读与写是语文教学永远无法替代的“原点”,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丰富作文素材。学校“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生活体验确实太少,面对这种情况,埋怨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是创造“新生活”。在校内开演讲会,举行朗诵会,办文学讲座,推荐名著选读来丰富生活。在校外引导大家利用有限的假日,上山看日出,下海观潮汐。这样,不愁作文无起色。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设立,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教学中学习生活,体验生活,并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学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丹说,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语文学习生活化为突破口,与学生共同发现语文学习的实用美,体验语文学习的人文美,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新平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