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教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从“引趣”引导、“预设问题”引导、“悬念”引导方面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 合作讨论
探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巧妙导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r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孑L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施教,悉心浇灌;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地探究。
二、探究质疑,合作讨论
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质疑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十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义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反馈矫正,强化顿悟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将问题交给学生自行去探究,但不能同时教给他们固定的方法与做法,要不加以约束和限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要点,设计学习的方法,把握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应是胸有成竹的依赖者或有所顾忌的约束者,而是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需要和学生一样通过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大同学”。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能一直作壁上观,要耐心地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指导与矫正,强化学生划问题的顿悟,以便更好更成功地刈问题探究。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四、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首先,选出较好的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序宣讲论文,演讲完毕由同学对他们论文中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对相关问题提问,宣讲人需作解答,他们解答不了的,可请同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如有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自由支配的权利,因而兴趣浓厚,必然会有情感、情绪的跌宕起伏,并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因而课堂秩序显得“乱”,是制止还是听之任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和情绪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的动因之一,积极的情绪使人思路开阔,反应敏捷。假设某一学生因自己的发现而激动,叫喊或走动,这时教师粗暴制止或批評,只会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敢于让学生“乱”,但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教师应理性地分析其“乱”,如果不是在进行活动探究的“乱”,应加以制止或诱导。教师这时要成为一名耐心的听众,一名大胆质疑、想象、创新的激励者。先是肯定与激励学生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然后将学生的观点去粗取精,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了更好、更充分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异彩而努力实践,大胆探索,辛勤耕耘,让课堂成为“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 合作讨论
探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巧妙导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r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孑L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施教,悉心浇灌;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地探究。
二、探究质疑,合作讨论
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质疑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十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义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反馈矫正,强化顿悟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将问题交给学生自行去探究,但不能同时教给他们固定的方法与做法,要不加以约束和限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要点,设计学习的方法,把握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应是胸有成竹的依赖者或有所顾忌的约束者,而是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需要和学生一样通过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大同学”。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能一直作壁上观,要耐心地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指导与矫正,强化学生划问题的顿悟,以便更好更成功地刈问题探究。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四、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首先,选出较好的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序宣讲论文,演讲完毕由同学对他们论文中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对相关问题提问,宣讲人需作解答,他们解答不了的,可请同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如有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自由支配的权利,因而兴趣浓厚,必然会有情感、情绪的跌宕起伏,并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因而课堂秩序显得“乱”,是制止还是听之任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和情绪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的动因之一,积极的情绪使人思路开阔,反应敏捷。假设某一学生因自己的发现而激动,叫喊或走动,这时教师粗暴制止或批評,只会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敢于让学生“乱”,但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教师应理性地分析其“乱”,如果不是在进行活动探究的“乱”,应加以制止或诱导。教师这时要成为一名耐心的听众,一名大胆质疑、想象、创新的激励者。先是肯定与激励学生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然后将学生的观点去粗取精,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了更好、更充分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异彩而努力实践,大胆探索,辛勤耕耘,让课堂成为“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