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赋》《书赋》之关联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艺术批评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写的《书赋》与王僧虔所写的《文赋》均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论著。通过对这两部不同艺术门类的论著在美学范畴、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内在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书论与文论,乃至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文赋》 《书赋》 情感 形式 对比研究
  文学和书法,一个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时间艺术,一个是通过线条图像来表达的空间艺术。看似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门类,实则存在许多相通之处,最基本的便是它们都以汉字为载体,同时,书法在最初常常会作为文人怡情雅兴的“游息之物”。基于这两点,文学与书法的交融越来越多,书法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成为一项单独的艺术门类。这种交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上书法家常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内容,同时文学家也会以书画为描写、歌咏的对象;二是在理论上,即文论与书论在理论范畴及批評方式上的相互影响。本文将论及的《文赋》与《书赋》,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两方面的互通。
  《文赋》的作者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文赋》本身便是一件争相传习的书法作品,张可礼在《东晋文艺综合研究》中有这样一番话很适合形容《文赋》:“在这种共同体中,书法和文学互为载体,每一方都是决定另一方的,与另一方有着共生的关系。”而《文赋》中所涉及的内容,更是为千百年来的学者提供了写文章的经验与意见,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影响了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本批评专书,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文学批评系统。
  与陆机同时期的王僧虔,则创作了另一个领域的艺术论著《书赋》,其篇幅虽短,但从文章的构思铺陈到遣词造句,都大致承袭了文学名篇《文赋》的创作模式。这绝非偶然,学者张克锋曾总结:“在题材和结构上模仿、因袭,是汉魏六朝赋体文学的一大特点,一篇名作产生后就会涌现出众多的效仿者。”他还举了枚乘《七发》之后有傅毅《七激》至王粲《七释》,扬雄《蜀都赋》后有崔骃《武都赋》等例,证明了这一观点。由此可见,《书赋》对这一时期文学名篇《文赋》创作模式的模仿,就与这种风气有关。再者,《书赋》中也涉及了《文赋》中的两个核心性问题,即“情感”与“形式”层面的问题。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入手,将《文赋》与《书赋》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存在的关联与影响。
  一、情感方面
  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二者都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来自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从创作主体的情感抒发角度来讲,是完全一致的。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第一,王僧虔《书赋》开篇有“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一句,与陆机《文赋》中“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的说法,不仅句法十分一致,在表达内容的深层次上也互通有无。“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的意思是:在虚无中体会并构造出形象,在寂静之中感受并求得发声。这句话可概括为在虚无之处,通过想象与构思,产生有声有色的形象。文人心中常常有千万种风情与感慨,而情感是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一种超越现实的主观感受,并不是具象的存在,文学家却可以将这种对外物的敏感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不实在的情感以文章辞赋为载体呈现出来,即动于情而成文。这确实在书法上同样适用,原因在于书法本身在创作上也没有具体可见的模拟对象,而是要书法家将自己的“情”“思”化为可见的形象,并且这种形象在点画粗细、缓急,布局工整或率意的演绎下,尽显自己的喜怒哀狂。其实在这一点上,将不可见的精神性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形象,具有超越书法与文学、在艺术表达领域上的普遍意义。
  第二,《书赋》中“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是说情思发于心意,心意可以控制我们的手,手便驾驭毛笔,最终毫端的流露便是你内心情感的流露,因为心手相应。这一点又与《文赋》中“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踏,唯豪素之所拟”产生了契合。这句话的意思是:文思流畅时,“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提椽起笔,一挥而就,“率意而寡尤”;但文思艰涩阻滞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第三,第二点可以视作对第一点的补充,即作者的情感会决定作品的风貌。通览《文赋》,便可体会到陆机一直在强调“情感对文章创作的影响”,《书赋》亦承袭,提出书法创作的动力源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创作者主体有着在精神上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情感”,是指对人生的感慨、对自然的欣赏,或对他人他物的爱恋之情,是能够指引作者去创作的一类情感,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情感”说得具体一点可以称之为“灵感”。
  二、形式方面
  笔者认为两篇赋在形式上的表达可分为两个大的层面:一是两篇赋本身在遣词造句、表现手法上的相似;二是两篇赋在内容上,谈到“书法”“文学”在创作时“率先布局”“突出重点”“注重积累”上的特点,是一种深层次的相似。
  首先是两篇赋本身在形式方面的相似之处:在表达方式上,既然二者均以“赋”谈艺,那么他们在对“赋”这种文体的具体使用中,必然存在着相似性。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研究资料概述》中说:“前人对赋体特征的概括虽颇纷纭,但最基本的是两点:一是《汉志》所说的‘不歌而诵谓之赋’,二是刘勰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也’。”先看第一点,“不歌而诵”,马积高先生进一步将其解释为“韵文”。众所周知,“诗言志”,实则“赋”亦言志。只不过相对于诗歌而言,“赋”讲究排比,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声律谐协,纵观两篇赋体皆是如此。
  第二点是讲铺陈描写的表现手法。通读两赋便可体会到,作者对所咏之物的描绘,既有抽象的感叹,又有形象的比喻。如《文赋》“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悽若繁弦”,这里用精美的丝织品与音乐作比喻;而《书赋》亦是如此,“将摛文匪缛,托韵笙簧”同样采用精美的布品与音乐来描写书法形象的美。   同时,在运用自然、节令作为比喻,或运用大量华美、奇异的形容词上,《书赋》也与《文赋》如出一辙。如《书赋》谈书法创作的起始,仅在开头突出了情感对书法创作的启发性,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赞咏书法的点画、结构形态与章法之美,笔者认为这里略显繁杂,但这固然与赋体本身“铺采擒文”的文体特点有关。
  既然文辞上讲究藻饰已是赋通有的特点,我们就更加需要深入研究两篇文章的主体内容。李泽厚先生与刘纲纪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有《〈文赋〉试析》一文,其中将《文赋》分为十二部分,包括“引言”“概述文学作品的创作”“论想象与作品的创造”等。第七部分“论作文的利害得失”包含五段,主要讲的便是文章的具体做法,这里有许多可供比较探讨之处。
  第一,《文赋》中“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是讲文章在组织安排方面,应当细心斟酌考量,使之恰当;而王僧虔的《书赋》中“稠必昂萃,约实箕张”是谈论疏密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法上的组织安排,其中分为两方面:一是单个字在字形结构上收放是否恰当,二是整幅作品谋篇布局上的疏密安排是否符合艺术审美。
  第二,《文赋》中“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是提出在文章中需要存在简明扼要的语言,用以醒目而有力地点明主旨,这是文学上的轻重问题。《书赋》中的“沉若云郁,轻若蝉扬”是谈论书法中的轻重问题,其中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单个字中点画处理上的轻重,二是立足整幅作品去看其间的轻重缓急与对比。以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为例,可以更直观地领会这一特点:
  从最初入笔时的轻,逐渐加重,至“破灶”“哭途穷”等字词已“沉若云郁”,这是作者情绪的爆发点,是作者感情累积之至点。正如学书者在进行行书创作时,老师常会提及要注意轻重对比,有一简要方法便是“笔画少的字使之更轻,笔画繁的字则处理得更重”。当然,真正情之所至后笔下自然流露出的轻重变化,是不需要这些机械式的方法的,亦如苏轼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总之,所有自然或人为的方式,都是为了使作品具有轻重粗细上的变化,显得灵活、生动。这样作品的视觉冲击感会更加强烈,观者也更容易感受到作品中想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第三,《文赋》中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与《书赋》中的“风摇挺气,妍靡深功”皆是在说艺术创作出于深厚的积累、功力;《文赋》中的“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与《书赋》中的“迹乘规而骋势,志循检而怀放”,都是指在具有创造力的同时也应当依循规矩与法度。此处不再一一论述。
  三、结语
  相比于《文赋》,《书赋》还存在众多的不完善、不成熟之处,例如《文賦》中所涉及的“论不同文体的美”“作文时的难处”以及“文学的作用”等方面,《书赋》中皆未提及。可见,当时的书论与文论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或者可以说书论其实就是作为文论的一部分而存在。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与文学发展依旧不平衡有关,书法本身显然不如文学发展得完备,因此从属于其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差距。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书论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分支,书论在很多方面离不开文论,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与“文学”亦是如此,故学书者万不可局限于书法专业的学习,应兼善文学、博学广识。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晋书·陆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 刘宗敏.试论陆机的《文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2).
  [3] 张克锋.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书画的会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 许结.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资料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 陆机.文赋集释[M].张少康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 者: 孙思凡,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书画鉴赏。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在连续十几年的飞速增长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人们已经把看电影作为日常娱乐生活的选择,观众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到了2020年,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产物也被加上了传播文化、传递能量的任务。2020年初,中国遭受了巨大的考验,一直提速增长的电影市场忽然停滞。这样一个冷静的时期也正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积蓄能量、厚积薄发的时候。我们应该开始思考在数量的背
期刊
摘 要:后世對于宋徽宗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不管他是不是一位成功的帝王,我们都不能否定他在艺术上的修养和成就。宋徽宗提出了“重文人,轻画工”的创作思想,影响了后来众多画家,宋代对于后世中国画艺术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本文重点关注的不是《听琴图》是否为宋徽宗亲笔,而是要探讨《听琴图》和其他宋代绘画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文人画 宋代绘画 《听琴图》 宋徽宗  一、概述  北宋时期,发达的经济孕育了更
期刊
摘 要:《格林童话》作为介于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之间的第三种童话文体,历来深受儿童喜爱。“沉默”作为《格林童话》的叙事特征之一,是推动童话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格林童话》中的沉默按形式划分,可粗略分为强制性沉默和自发性沉默,强制性沉默往往代表了惩戒的主题,自发性沉默则体现着自我牺牲精神。同时,这两种沉默都导向了死亡的结局。  关键词:沉默 《格林童话》 惩戒 自我牺牲  彭懿曾将《格林童话》主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80后作家青山七惠作品中的母女关系、父女关系和姐弟关系,指出青山七惠在作品中并不是要阐述亲情关系中的冷漠和疏离,而是鼓励人们从亲情中寻找更多的力量,从而重新认识自己、突破自我,追寻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青山七惠 亲情 力量  引言  青山七惠(以下简称“青山”)是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1983年出生于埼玉县熊谷市,最初是东京新宿一家旅游公司的职员。从2005年至今,
期刊
摘 要:电影《藩篱》根据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戏剧《Fences》改编。藩篱既是有形的篱笆,也是无形的樊篱:种族的和人性的。藩篱的修筑自有它的原因,但爱与宽容却是突破藩篱的最佳武器。  关键词:《藩篱》 种族 人性 爱  电影《藩篱》改编自美国当代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Fences》。藩篱既是有形的篱笆,也是无形的樊篱,它的修筑与突破,电影中有精彩的演绎。  一、藩篱的修筑  (一)有
期刊
摘 要:哈姆雷特的航海经历极大地推动了其个性的转变。他在出海前所发表的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返程之后的言行形成强烈对比。较之以往,哈姆雷特显示出更多对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包容度。最终,尽管他的生命结束了,其试图化解人类困境的勇气却并不因此而失去力量和光彩。同时,哈姆雷特的海上旅行也体现了其为丰富自身阅历、不囿于现状、开阔视野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航海旅行 性格转变 理智与情感 激情与持久  在其海
期刊
摘 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带给读者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向上的力量,会影响读者的童年,甚至一生,正如任大霖的作品对肖复兴的影响。本文从编辑的视角,以中篇儿童文学小说《我的狼妈妈》为例,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及带给读者的启示和正面引导,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珍爱亲情,引发对亲子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我的狼妈妈》 儿童文学 作品温度 激励读者  《我的狼妈妈》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儿童小说,略带
期刊
摘 要:心理学专家彭聃龄教授提出,人格(性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及行为的独有模式,这个特别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统一而稳定的心理本质。从这个特定的角度看,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在家族所有叫作奥雷里亚诺的成员中,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的性格特点表现在自卑、缺乏爱的能力,专注冷静、有勇有谋、具有反抗精神,孤僻、偏执等三个方面,这三个
期刊
摘 要:“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西方人的孝亲观念较为淡薄,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依然能够有所体现。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虽非矛盾中心,但家庭伦理冲突往往是悲剧发生的诱因之一,且伦理冲突造成的悲剧往往具有巨大的震撼力量。本文拟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出发,试探析其中反映出来的孝亲观念,并通过词源、宗教、社会等角度探寻其成因。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 孝亲观
期刊
摘 要:英雄故事是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主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極具代表性的英雄形象,本文以动画短片《苗王传》、《丑小老头征服龙王爷》,与动画电影《英雄江格尔》为例,分析少数民族题材动画是如何以动画形式对少数民族经典英雄形象进行塑造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动画 英雄 神话  神话与传说是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一个主要的故事来源,神话、传说中的“神”与主人公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