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美好的词,都是从生活中凝结而诞生,在生活中丰富而发展,同时,也被生活逐日蒙尘,逐渐遮蔽。
爱,正是其中之一。
真正的爱,本来就与智慧一体,就和勇气为伴,就以慈悲为魂。可到了今天,现实生活中,却有无数恶,都打着爱的旗号。
在学校里,爱会成为教师“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控制手段;在家庭里,爱会成为父母“你想怎样就怎样”的无底线宠溺。这样的家庭和学校,这样的爱,以非智甚至反智的面目出现,不仅让人们重新陷入言语的混沌之中,甚至开始混淆着爱与害的边界。
为此,我们要以“智慧爱”一词,为爱正名。
何为智慧爱?
现代西方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其直译为“热爱智慧”。众所周知,智慧更多意味着理性,爱更多意味着感性;智慧更强调后天,爱更接近本能。若衍生开去,我们可以把智慧指向科学,爱则意指人文。
所以,“智慧爱”一词,是将情与理交融,是对爱的进一步细分,是对爱的一种重新定义,其间则暗含着对教育哲学上的终极追求:在理性和感性的两极之间,取得平衡。这一平衡包含着两极,故而称之为完整,对其导致的过程与结局,则可称之为幸福。
以智慧爱对照当下,将看见应该让我们触目惊心的一幕幕——
欠缺了爱的智慧,毫无生命的温度。于是,使知识冷硬,使科学僵化,让科技进步却失去灵魂。这种现象,早已被无数人批判。某些自命不凡的专家群体里,极易见其踪影。
欠缺了智慧的爱,丧失的是一道智性的堤坝。强烈的爱是情感的洪流,缺少堤坝的约束,要么因突如其来的汹涌而摧毁一切,要么在日复一日的盲目流淌中逐渐干涸。在母爱中,这种表现最为突出。
如此厘清之后,我们可以说:爱不是教育的底色。君不见,有多少教育之恶以爱为名?智慧爱才是教育的底色。只有智慧爱,才准确地指向尊重、平等等一切教育之根本。
如何进行智慧爱?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古训代代流传,有太多人从幼年的无限种可能,到了生命尽头处,如同一块逐渐冷硬的铁,最终变得乏善可陈。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是相信教育的力量。这
意味着必须真挚乃至赤诚地相信他人。无论对方年岁多大,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必须相信对方生命中蕴藏的无穷潜力,相信这些潜力经过科学的挖掘必然呈现美好,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转念可以成为人生的全新开始,相信善恶兼备的人性可以锻造得熠熠生辉。
我坚信,纵然生命已经成为一块冷硬的顽铁,只要顽铁愿意选择纵身跃入熔炉,从选择的那一瞬开始,都可以用智慧爱锻造出新的生命:智慧爱中的爱之烈火,可以让硬铁软化,同时,智慧爱中的智慧之巨锤,能重塑心灵。
一个人如此,所有人也是如此。
回望人类并不漫长的历史,已经出现过无数千奇百怪的错误、锥心泣血的教训。就像纳粹军官艾克曼,他把数百万不幸的人们运送到死亡集中营,事后在法庭上反复辩护,称自己作为公民所做的事是当时国家法律允许的,作为军人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将此描述为“平庸的恶”,谴责并警醒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这种不假思索盲目服从的恶,一种你我都可能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的恶:人们沿着惯性的链条,毫无知觉地铸成大错。
战争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错,教育也可能成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错。当学校停止补课时,父母把孩子悄悄送进补习班;当父母亲子共读时,教师用家庭作业把学生的时间占满……这样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是成年人对应试洪流未经思考的盲从,并且每个人都将责任推向外在。可怜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一个个稚嫩的生命所承受的,又何尝不是父母与教师施加的“平庸之恶”呢?!
人类能够从“平庸的恶”中获得拯救自身的力量,或许唯有智慧爱吧。
智慧爱,也是对爱的本义的回归。只有对智慧爱产生至高的渴望与追寻,我们才能在传统之根早被粗暴重创之下,在这个不断被后现代的碎片割裂的文化中,重整家庭的生活港湾,重建学校的知识大厦,直至重筑城乡的精神家园。
新教育人正为此行动着。
爱,正是其中之一。
真正的爱,本来就与智慧一体,就和勇气为伴,就以慈悲为魂。可到了今天,现实生活中,却有无数恶,都打着爱的旗号。
在学校里,爱会成为教师“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控制手段;在家庭里,爱会成为父母“你想怎样就怎样”的无底线宠溺。这样的家庭和学校,这样的爱,以非智甚至反智的面目出现,不仅让人们重新陷入言语的混沌之中,甚至开始混淆着爱与害的边界。
为此,我们要以“智慧爱”一词,为爱正名。
何为智慧爱?
现代西方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其直译为“热爱智慧”。众所周知,智慧更多意味着理性,爱更多意味着感性;智慧更强调后天,爱更接近本能。若衍生开去,我们可以把智慧指向科学,爱则意指人文。
所以,“智慧爱”一词,是将情与理交融,是对爱的进一步细分,是对爱的一种重新定义,其间则暗含着对教育哲学上的终极追求:在理性和感性的两极之间,取得平衡。这一平衡包含着两极,故而称之为完整,对其导致的过程与结局,则可称之为幸福。
以智慧爱对照当下,将看见应该让我们触目惊心的一幕幕——
欠缺了爱的智慧,毫无生命的温度。于是,使知识冷硬,使科学僵化,让科技进步却失去灵魂。这种现象,早已被无数人批判。某些自命不凡的专家群体里,极易见其踪影。
欠缺了智慧的爱,丧失的是一道智性的堤坝。强烈的爱是情感的洪流,缺少堤坝的约束,要么因突如其来的汹涌而摧毁一切,要么在日复一日的盲目流淌中逐渐干涸。在母爱中,这种表现最为突出。
如此厘清之后,我们可以说:爱不是教育的底色。君不见,有多少教育之恶以爱为名?智慧爱才是教育的底色。只有智慧爱,才准确地指向尊重、平等等一切教育之根本。
如何进行智慧爱?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古训代代流传,有太多人从幼年的无限种可能,到了生命尽头处,如同一块逐渐冷硬的铁,最终变得乏善可陈。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是相信教育的力量。这
意味着必须真挚乃至赤诚地相信他人。无论对方年岁多大,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必须相信对方生命中蕴藏的无穷潜力,相信这些潜力经过科学的挖掘必然呈现美好,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转念可以成为人生的全新开始,相信善恶兼备的人性可以锻造得熠熠生辉。
我坚信,纵然生命已经成为一块冷硬的顽铁,只要顽铁愿意选择纵身跃入熔炉,从选择的那一瞬开始,都可以用智慧爱锻造出新的生命:智慧爱中的爱之烈火,可以让硬铁软化,同时,智慧爱中的智慧之巨锤,能重塑心灵。
一个人如此,所有人也是如此。
回望人类并不漫长的历史,已经出现过无数千奇百怪的错误、锥心泣血的教训。就像纳粹军官艾克曼,他把数百万不幸的人们运送到死亡集中营,事后在法庭上反复辩护,称自己作为公民所做的事是当时国家法律允许的,作为军人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将此描述为“平庸的恶”,谴责并警醒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这种不假思索盲目服从的恶,一种你我都可能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的恶:人们沿着惯性的链条,毫无知觉地铸成大错。
战争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错,教育也可能成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错。当学校停止补课时,父母把孩子悄悄送进补习班;当父母亲子共读时,教师用家庭作业把学生的时间占满……这样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是成年人对应试洪流未经思考的盲从,并且每个人都将责任推向外在。可怜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一个个稚嫩的生命所承受的,又何尝不是父母与教师施加的“平庸之恶”呢?!
人类能够从“平庸的恶”中获得拯救自身的力量,或许唯有智慧爱吧。
智慧爱,也是对爱的本义的回归。只有对智慧爱产生至高的渴望与追寻,我们才能在传统之根早被粗暴重创之下,在这个不断被后现代的碎片割裂的文化中,重整家庭的生活港湾,重建学校的知识大厦,直至重筑城乡的精神家园。
新教育人正为此行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