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显动机”切入 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GUK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创作并非“抬笔即写”那样简单,还需要心理动力。对于作者而言,什么是促使他投入写作中的直接心理动力呢?答案是“创作显动机”,它是提供给作者的心理动力,表现出有迹可循的历程。例如,文学创作者在生活中受到某种物象或事件的影响发生一点心理波动,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为宣泄这种情感就会进行文学创作,这便是创作显动机的内容。显动机不同于潜在的动机,它的存在是被创作者察觉的。显动机也并非意图,其指向性、目的性都是相对模糊的。当我们了解了作者这种创作状态,也就能够了解作品中呈现的意象特征、情绪情感的支配特征以及创造性的特征。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品赏作品。所以教师可由作者的“创作显动机”的分析切入,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

一、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一个特征——意象切入


  阿瑞提说:“意象本身就能唤起欲望产生情感材料。”这也是为什么谈到阅读教学,首先要从“显动机”的第一特征意象来说起的原因。在创作显动机的驱动下,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意象并非眼前的客观事物,也并不是具有物理表现性的事物,有可能只是浸染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实体。这种心理实体是记忆中的意象,通过作者无意识的加工而成为文本的意象。所谓的加工,可能是对记忆中意象的部分内容增加或舍弃,整个过程中作者是毫不知情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去解读作者的文本,便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时候意象并不合乎现实。意象与实物有时是相互混淆的,作者在进行情感抒发的时候,文本也表现出意象与主体的混淆,这就涉及“意象的一重化现象”。作者利用意象与不在场的事物接触,而那些不在场或得不到的事物形象促使作者投入到创造中,这也是“显动机”驱动力实现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赏读文本意象的特征,看到作者在意象身上赋予的心理形式,了解意象所代表的情感符号。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无论是雨巷还是丁香一样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就是用这些意象来营造抒情空间,表现内心情感的。而这些意象并非作者亲自看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创作显动机理论为支撑进行意象的赏析。例如有学生认为诗中的“我”可能也是一个意象,他并非诗人本人,诗人只是描绘出这样一个“独行者”,并赋予他心理形式以此来替代诗人说话,表达诗人对眼前环境的彷徨。而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指梅雨季节时的江南小巷,可能诗人的脑海中有关于江南小巷的记忆,而诗中雨巷这个意象是对记忆的加工。教师可以找一些江南小巷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戴望舒笔下塑造雨巷的不同。接下来是有着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意象是诗中的“我”所追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如何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学生从“丁香”这一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切入,认为丁香开在仲春伤怀时节,香气浓厚典雅,颜色高贵凝重,象征着美丽、高洁、幽怨,具有古典美的艺术气质。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继续分析这一意象。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吟读:“在雨中哀怨、彷徨,像我一样,彳亍着。她走近,又叹息,又像梦一般飘过,走进雨巷,消失了颜色、芬芳、目光、幽怨。”在这里,姑娘消失了,所追求的理想破灭,但是诗人在最后依然写下“我希望……”。诗人迷茫又充滿希望的心境洇染纸上。诗人靠意象来推动情感和情绪,而流动的意象也完美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二、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二个特征——情绪情感切入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文人大抵如此,生命的体验成为某种情绪情感的储备。随着生命体验的增多,情绪情感的积累也愈多,当遇到某种“触媒”便会引发艺术创作的冲动。这种艺术冲动虽然一泻千里,但仍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这样文学创作者才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的感觉,将个人的悲愤和幽怨转换成人类情绪情感的流露。了解到情绪情感积累对创作实现的重要性,那么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可以通过探究作者的情感情绪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赏读。
  《雨巷》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雨巷这一情绪场景,也完美地描绘了纤弱婉约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形象,在音律上也表现出和谐之美,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首诗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诗人的情绪情感的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是什么。例如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概括:戴望舒于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这时候他在诗歌文学上比较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经常拜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作。所以在创作《雨巷》的这一阶段,戴望舒的诗作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教师可以为学生找一些魏尔伦的诗作进行风格的赏析对比。后来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戴望舒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诗人风华正茂,更加心系国家,理想和追求在内心油然而生,这种生命体验为《雨巷》的产生积累了情绪情感。是什么事情引发诗人的艺术冲动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诗人离开上海,到了江苏松江。眼前的江南让他彷徨茫然,无法确定未来在何方,所以才有了彳亍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的独行者,才有了希望破灭的感叹,但后来诗人重燃希望,用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结。

三、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创造性切入


  “无中生有”或是用现有的材料碎片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陌生化的形象,是作者创造性的表现。一般而言,好的文学创作者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点石成金,使原有材料或物理世界脱胎换骨。作品的创造性也是赏读的一个内容,所以教师可以从创造性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赏读。
  毋庸置疑,诗人在《雨巷》中所塑造的形象皆是成功的,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每个形象的独创性。例如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有读过有作者将雨中的江南小巷作为情绪流动的场域。还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见到有人用低调的丁香花来比拟姑娘。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雨巷》这首诗的语言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首诗表现出的音乐美却正好弥补了语言的不足,使诗歌读起来有一种纤细婉约之美。还有学生举出叶圣陶先生对这首诗的赞许之词,“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认为作者的创造性体现在这一点就已经可以被纳入优秀作者的行列了。
  创作显动机并不是普通的动机,它是作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生成的,引发作者的艺术冲动,支配着作者的创作历程,与意象、情绪情感、创造性紧密联结。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赏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创作显动机的三个特征,即意象、情感、创造性切入,找到作者文本创作的依据。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幸福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要引领小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语言文化知识,从而全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更注重真实的儿童情感体验,关注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也要求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借助对话交流、促进评价,激起儿童学习语文的热情,增强儿童在语文课堂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此呈现幸福语文课堂的真实样态。  《花牛歌》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儿童诗,全诗共四个自然段,动静结合,
期刊
问题是思维的痕迹。提问是一把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积极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以“问题”为导向開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一、“问题清单”,教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师带领学生要解决的不是多少个问题,关键是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挑战。“问题清单”不是问题的简单罗列,要分析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本或者查找资料解
期刊
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影响,就必须立足于本文,积极探索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于永正老师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出教材就没法儿。”因此,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走进文本,真正成为文本的知音,才能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很多教师深受传统阅读教学观念影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
期刊
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又受教材设计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已经由课程改革期间的“一标多本”转向了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这种统一性使得面向学生的、面向人文精神的文明建设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这样的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双线组元”。双线组元结构是统编版教材的一个新型设计,主要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
期刊
在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不想说,也不敢说,他们成了课堂的倾听者,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少数学生即使敢说,但声音不大,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乏完整性和条理性。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途径一:常聊熟悉的话题,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  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聊聊熟悉的话题,聊聊感兴趣的话题,如动画片中的人物、动画片中的经典台词、我最喜欢的名言等。这些话题学生耳熟能详,聊的
期刊
[人物名片]  李勤,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校长、书记。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导师,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奠基未来·感动无锡”教育年度人物。主持或核心参与全国、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8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或主编书作5本,二度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期刊
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来看,“整本书阅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前提是成立阅读共同体(阅读合作小组),分享、交流读书心得,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成立阅读小组,创设读书擂台,举办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开展阅读心得评比、讲作品故事评比、阅读之星评比,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奖励制度,刺激学生的好胜心,使之能主动参与。教师做好示范,展现出热爱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童话文本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占有较大比重。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童话单元,选编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四篇童话。这些童话以小女孩、植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在根植于生本教学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落实,要有效摒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忽视语言文字基础性和技能性、忽视语言文字训练、弱化学生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过分强化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而忽视语言文字基础累积掌握等各种问题。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建构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方法,科学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寻找规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小学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植于“生本”的基础,在“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思路、细节、文字和生活入手,“跳出语文”学语文,在品析细节中想象场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悟真情。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其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在读写结合中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思悟结合中沉淀文化素养,积极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一、理顺思路,整体感知  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