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一直是新课改关注的焦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文课堂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很困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是难上加难,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唱独角戏的泥淖。个中原因,当然很多。单就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来说,缺少课前预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中学语文的课文一般较长,不预习就很难对文本有整体的了解,教师很多的讲解都可能是局部的,学生缺少前后的勾连,再美的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无趣,更谈不上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所以学生课前的预习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让其课外再抽出时间来预习,就有些不切实际。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难以得到保证。
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将“预习”这一原本“放在课外”的、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策略地搬进课堂,成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笔者对此进行了数年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更“闹”,更“火”了起来。
一.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将原本放在课外时间的“预习”搬进课堂,导致教学时间的短缺,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时首先碰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新课改的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讲得再多都是教师的,学生学得再少也是学生的。让学生主动学、自己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说,在预习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发现疑难点,就可以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迅速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那么,怎样让“打折”的时间够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使学生预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预习不同于课外预习,它不太需要多而全,关键在于有效性。一般来讲,就语文学习而言,以往课前预习至少包括阅读教材、圈划重点、提出疑问、尝试练习等诸多环节,费时较长,运用在课堂上,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课堂上的预习,应该对预习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规划。课外预习的内容量,教师指导时可以做“加法”,越多越好;课堂预习内容的量,教师指导时就一定要做“减法”,越简练精致越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预习时,可以是针对文本的某个或者几个局部,也可以是针对局部文本的某种具体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等,一切都应服务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比如教授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此文好几千字,光请学生默读一遍就可能占了半节课,怎么办?根据教学的侧重点,我们可以作灵活的安排。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分析人物特点”,那么第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只预习有关描写重点人物“闰土”的相关段落,第二课时预习有关描写重点人物“杨二嫂”的相关段落,第三课时预习有关“我离开故乡时”的相关段落;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那么第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只预习描写“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的相关段落,第二课时是有关描写重点人物闰土“小时候”和“中年时”的相关段落,等等。看似学习的内容变少了,其实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实”了。预习针对性的提高,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产生更大的共鸣,课堂上师生一直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学生“学”的效率当然也得以同步提高。
二.效率不够高怎么办
学生在课堂上预习效率不够高,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改善其预习方法,引导他们怎么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他们的预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加适合于我们在课堂上的实践运用。
传统的课外预习方法有很多,比较典型的如“读、查、思、写”四字诀,要求学生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预习:“读”,着眼整体,阅读课文,动笔进行圈点批画;“查”,查阅工具书和背景资料,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等;“思”,思考预习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等;“写”写出预习笔记,列出疑难问题,积累自学收获。
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上运用显然有明显的弊端,笔者在吸取众家经验的基础之上,尝试使用了如下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致概括为四步:浏览、质疑、精读、背诵。“浏览”是指至少要将指定的预习内容读3遍;“质疑”是将你认为的重要句子改成问句,即加上“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精读”是为了解决自己刚刚提出的问题;“背诵”是指通过数遍阅读和思考后,将指定的预习内容大致复述下来。如在教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学生在浏览文章三遍后,很自然地划下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加上“为什么”一词后,便自然引发了对文章主题的关注。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有位同学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请老师介绍一下作者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建立在充分思考基础之上的学生“主动”提问,课堂的教学效果当然会大大提高。
所以,从实践效果来看,这样的“四步”既让学生做到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后阶段的课堂学习中,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思维的有效性也大大增强。当然,预习中必须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预习目的;二是预习过细,以致于上课没什么可听,打乱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计划。
三.兴趣不够浓怎么办
预习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这必然会大大提升他们对预习的兴趣。但是长期单一的预习形式,势必会导致他们的审美疲劳。从教育心理学的动机激励原则来看,学生的思想、信念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既能增进学习,也能干扰思维质量和信息加工。内部动机是由最佳的新异刺激、相关的个人兴趣引起的,并为个人选择和控制提供动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课堂预习的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首先是对“预习”的时段,可以作灵活的安排。预习一般安排在课堂的前十分钟,也可以稍稍地推后,在教师做一段情境渲染后再进行。如在教授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一文时,可以先创设一个感人的“烛光里的妈妈”形象,或者创设“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中的天涯游子”形象等等,首先让学生感动起来,然后再预习,这样的“稍稍推迟”,预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偶尔还可以放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如果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与下节课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准确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在课堂的最后,及时作有针对性的预习,会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期待。如在完成朱自清《背影》最后一课时的教授时,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一文,作者以时间顺序写“父亲”,那么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又是以什么顺序来写作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可以使学生马上沉浸到对新课文材料的品读之中。
其次是对“预习”的种类,可以作灵活的选择。有自主式预习,就是按照既定的预习步骤自主预习;有学案式预习,就是在课前,教师设计好专门的预习学案,根据学案内容,学生有条不紊地推进;还有提问式预习,比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可以先通过一段讲解,设计一个问题: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之后通过预习,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文中有个“孀妻”的“孀”字,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寡妇。这样提问式预习,曲折而有趣味,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孀”字的记忆深刻度,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学生沐浴着知识,享受着思考,感受着激情,体验着幸福”,这样的理想教学状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只要我们能拥有科学的、创新的教学观,解放思想,高质量地抓好学生的课堂预习,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陈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高述新
中学语文的课文一般较长,不预习就很难对文本有整体的了解,教师很多的讲解都可能是局部的,学生缺少前后的勾连,再美的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无趣,更谈不上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所以学生课前的预习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让其课外再抽出时间来预习,就有些不切实际。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难以得到保证。
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将“预习”这一原本“放在课外”的、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策略地搬进课堂,成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笔者对此进行了数年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更“闹”,更“火”了起来。
一.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将原本放在课外时间的“预习”搬进课堂,导致教学时间的短缺,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时首先碰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新课改的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讲得再多都是教师的,学生学得再少也是学生的。让学生主动学、自己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说,在预习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发现疑难点,就可以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迅速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那么,怎样让“打折”的时间够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使学生预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预习不同于课外预习,它不太需要多而全,关键在于有效性。一般来讲,就语文学习而言,以往课前预习至少包括阅读教材、圈划重点、提出疑问、尝试练习等诸多环节,费时较长,运用在课堂上,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课堂上的预习,应该对预习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规划。课外预习的内容量,教师指导时可以做“加法”,越多越好;课堂预习内容的量,教师指导时就一定要做“减法”,越简练精致越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预习时,可以是针对文本的某个或者几个局部,也可以是针对局部文本的某种具体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等,一切都应服务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比如教授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此文好几千字,光请学生默读一遍就可能占了半节课,怎么办?根据教学的侧重点,我们可以作灵活的安排。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分析人物特点”,那么第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只预习有关描写重点人物“闰土”的相关段落,第二课时预习有关描写重点人物“杨二嫂”的相关段落,第三课时预习有关“我离开故乡时”的相关段落;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那么第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只预习描写“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的相关段落,第二课时是有关描写重点人物闰土“小时候”和“中年时”的相关段落,等等。看似学习的内容变少了,其实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实”了。预习针对性的提高,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产生更大的共鸣,课堂上师生一直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学生“学”的效率当然也得以同步提高。
二.效率不够高怎么办
学生在课堂上预习效率不够高,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改善其预习方法,引导他们怎么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他们的预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加适合于我们在课堂上的实践运用。
传统的课外预习方法有很多,比较典型的如“读、查、思、写”四字诀,要求学生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预习:“读”,着眼整体,阅读课文,动笔进行圈点批画;“查”,查阅工具书和背景资料,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等;“思”,思考预习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等;“写”写出预习笔记,列出疑难问题,积累自学收获。
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上运用显然有明显的弊端,笔者在吸取众家经验的基础之上,尝试使用了如下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致概括为四步:浏览、质疑、精读、背诵。“浏览”是指至少要将指定的预习内容读3遍;“质疑”是将你认为的重要句子改成问句,即加上“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精读”是为了解决自己刚刚提出的问题;“背诵”是指通过数遍阅读和思考后,将指定的预习内容大致复述下来。如在教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学生在浏览文章三遍后,很自然地划下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加上“为什么”一词后,便自然引发了对文章主题的关注。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有位同学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请老师介绍一下作者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建立在充分思考基础之上的学生“主动”提问,课堂的教学效果当然会大大提高。
所以,从实践效果来看,这样的“四步”既让学生做到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后阶段的课堂学习中,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思维的有效性也大大增强。当然,预习中必须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预习目的;二是预习过细,以致于上课没什么可听,打乱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计划。
三.兴趣不够浓怎么办
预习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这必然会大大提升他们对预习的兴趣。但是长期单一的预习形式,势必会导致他们的审美疲劳。从教育心理学的动机激励原则来看,学生的思想、信念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既能增进学习,也能干扰思维质量和信息加工。内部动机是由最佳的新异刺激、相关的个人兴趣引起的,并为个人选择和控制提供动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课堂预习的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首先是对“预习”的时段,可以作灵活的安排。预习一般安排在课堂的前十分钟,也可以稍稍地推后,在教师做一段情境渲染后再进行。如在教授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一文时,可以先创设一个感人的“烛光里的妈妈”形象,或者创设“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中的天涯游子”形象等等,首先让学生感动起来,然后再预习,这样的“稍稍推迟”,预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偶尔还可以放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如果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与下节课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准确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在课堂的最后,及时作有针对性的预习,会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期待。如在完成朱自清《背影》最后一课时的教授时,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一文,作者以时间顺序写“父亲”,那么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又是以什么顺序来写作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可以使学生马上沉浸到对新课文材料的品读之中。
其次是对“预习”的种类,可以作灵活的选择。有自主式预习,就是按照既定的预习步骤自主预习;有学案式预习,就是在课前,教师设计好专门的预习学案,根据学案内容,学生有条不紊地推进;还有提问式预习,比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可以先通过一段讲解,设计一个问题: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之后通过预习,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文中有个“孀妻”的“孀”字,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寡妇。这样提问式预习,曲折而有趣味,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孀”字的记忆深刻度,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学生沐浴着知识,享受着思考,感受着激情,体验着幸福”,这样的理想教学状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只要我们能拥有科学的、创新的教学观,解放思想,高质量地抓好学生的课堂预习,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陈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