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又重要的历史课题。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环境观点相对不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的有益补充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1-0165-0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深入研究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重要的历史课题。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在我国,有关生态文明的概念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第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第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综合而言,笔者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的文明阶段,它同时包含了一系列为此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又可称为环境文明或绿色文明。
二、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开始蔓延。无论是富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挣扎在贫穷边缘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这一新的挑战,也不得不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途径。在这个浪潮中,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格外突出。它认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制度替代。作为一种为解决危机而提出的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生态社会主义的这些理论主张是对缺少环境观点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和深化,它构成了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
具体来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环境危机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各项环境政策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加拿大左翼学者、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之一威廉·莱易斯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动力是追逐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争夺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竞争必然造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无政府状态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指出,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已导致“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这虽然延缓了经济危机,却造成了生态危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危机的转移和扩散也大大加快了,生态殖民主义成为发展中国家难以防范的一大危害。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剥削,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环境危机。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乔治·拉卡比指出,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生态殖民主义就是新欧洲中心主义。生态危机不可能通过改良来解决,只有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替代和超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与途径选择。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这个社会必然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走生态经济的道路。生态经济模式是可持续法则对所有人都有制约的经济活动,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法国左翼理论家安德烈·高兹建设性地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互相矛盾,必须对二者进行重建才能解决冲突。资本主义导向的生态重建只能导致“绿色资本主义”、“绿色消费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意味着范式的转换,其目的是减少经济合理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适用范围,使发展从属于非定量的社会文化目标及个人的自由发展。乔治·拉卡比指出,生态运动使更多的人客观上集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其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
从根本上说,虽然生态社会主义还有诸多的不足和局限性,它对社会矛盾的解释,它所追求的制度目标以及所依靠的社会力量,都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但它毕竟是对环境观点相对不太充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理论补充。正如日本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岩佐茂所说:“生态社会主义者的根本主张就是要建设一个不破坏自然物质循环的,或者说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要向生态社会主义学习的。”
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
由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在论证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同时,也论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与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的内在相融性,这就内在地决定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必然走所谓的“生态现代化”之路。未来社会必然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它只能是以高度生态文明为本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1、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如果说农业文明促进了封建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那么生态文明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的雄辩的论证,有力地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大规模的工业和农业”的讨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砍伐森林的破坏性后果时,马克思指出:“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马克思一直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异化作为资本积累体制内的异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他认为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不仅要推翻它对劳动进行剥削的特定关系,而且还要通过使用现代科学和工业方法来合理地调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超越作为资本主义最终的基础和前提的对土地的异化。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也对未来社会生态文明有着美好的憧憬。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自然资源会得到科学的利用和合理的保护。在这个崭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坚决杜绝以往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穷奢极欲的挥霍之风,渐渐学会认清自己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种影响,以保证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地健康发展。“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2、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的和谐统一。
首先,生态文明是多样性与整体性价值的统一。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多样性,“各不相同的地区、千差万别的生活经历理应导致全球范围内多姿多彩的文化经历和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强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各种文明形式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生态文明更加强调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胸怀全球的思考,便不能树立环保的严正性与完整性。全球责任并非限于考虑全球性的利弊得失,它也意指应用一种整体思维方式,改变公共政策和公民行为中屡见不鲜的支离破碎、见木不见林的思维方式。”生态文明的整体性要求从根本上反对对任何地区的人民进行经济剥削或政治压迫,它理解到这种情况不仅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是无法接受的,而且从务实的现实角度看也将无法维系环保的严正性与完整性。生态问题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国家之内,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从整体、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其次,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社会不是一意孤行地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化为资本,而是把人从残酷竞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时间、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探究活动,从而打开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源泉。人们应该懂得,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经济的和社会的报酬与机会,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在谈到土地问题时,马克思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可见,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未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更高级的联合”,即共产主义制度(即列宁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代表的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再者,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英国学者、著名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戴维·佩珀认为,生态社会主义的经典原则,如“真正基层性的广泛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社会与环境公正;相互支持的社会一自然关系”等,恰恰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生态文明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即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人类要追求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离开良好的生态条件是无法想象的;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未来必定是社会主义的,它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固有属性的历史选择。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还有诸多不足和局限性,它对时代矛盾的解释及其所追求的制度目标和依靠的社会力量都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毕竟为科学社会主义解决日渐紧迫的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设想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
[责任编辑:吕 楠]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1-0165-0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深入研究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重要的历史课题。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在我国,有关生态文明的概念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第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第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综合而言,笔者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的文明阶段,它同时包含了一系列为此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又可称为环境文明或绿色文明。
二、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开始蔓延。无论是富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挣扎在贫穷边缘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这一新的挑战,也不得不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途径。在这个浪潮中,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格外突出。它认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制度替代。作为一种为解决危机而提出的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生态社会主义的这些理论主张是对缺少环境观点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和深化,它构成了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
具体来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环境危机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各项环境政策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加拿大左翼学者、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之一威廉·莱易斯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动力是追逐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争夺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竞争必然造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无政府状态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指出,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已导致“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这虽然延缓了经济危机,却造成了生态危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危机的转移和扩散也大大加快了,生态殖民主义成为发展中国家难以防范的一大危害。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剥削,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环境危机。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乔治·拉卡比指出,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生态殖民主义就是新欧洲中心主义。生态危机不可能通过改良来解决,只有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替代和超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与途径选择。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这个社会必然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走生态经济的道路。生态经济模式是可持续法则对所有人都有制约的经济活动,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法国左翼理论家安德烈·高兹建设性地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互相矛盾,必须对二者进行重建才能解决冲突。资本主义导向的生态重建只能导致“绿色资本主义”、“绿色消费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意味着范式的转换,其目的是减少经济合理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适用范围,使发展从属于非定量的社会文化目标及个人的自由发展。乔治·拉卡比指出,生态运动使更多的人客观上集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其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
从根本上说,虽然生态社会主义还有诸多的不足和局限性,它对社会矛盾的解释,它所追求的制度目标以及所依靠的社会力量,都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但它毕竟是对环境观点相对不太充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理论补充。正如日本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岩佐茂所说:“生态社会主义者的根本主张就是要建设一个不破坏自然物质循环的,或者说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要向生态社会主义学习的。”
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
由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在论证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同时,也论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与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的内在相融性,这就内在地决定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必然走所谓的“生态现代化”之路。未来社会必然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它只能是以高度生态文明为本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1、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如果说农业文明促进了封建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那么生态文明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的雄辩的论证,有力地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大规模的工业和农业”的讨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砍伐森林的破坏性后果时,马克思指出:“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马克思一直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异化作为资本积累体制内的异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他认为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不仅要推翻它对劳动进行剥削的特定关系,而且还要通过使用现代科学和工业方法来合理地调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超越作为资本主义最终的基础和前提的对土地的异化。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也对未来社会生态文明有着美好的憧憬。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自然资源会得到科学的利用和合理的保护。在这个崭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坚决杜绝以往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穷奢极欲的挥霍之风,渐渐学会认清自己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种影响,以保证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地健康发展。“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2、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的和谐统一。
首先,生态文明是多样性与整体性价值的统一。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多样性,“各不相同的地区、千差万别的生活经历理应导致全球范围内多姿多彩的文化经历和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强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各种文明形式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生态文明更加强调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胸怀全球的思考,便不能树立环保的严正性与完整性。全球责任并非限于考虑全球性的利弊得失,它也意指应用一种整体思维方式,改变公共政策和公民行为中屡见不鲜的支离破碎、见木不见林的思维方式。”生态文明的整体性要求从根本上反对对任何地区的人民进行经济剥削或政治压迫,它理解到这种情况不仅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是无法接受的,而且从务实的现实角度看也将无法维系环保的严正性与完整性。生态问题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国家之内,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从整体、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其次,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社会不是一意孤行地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化为资本,而是把人从残酷竞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时间、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探究活动,从而打开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源泉。人们应该懂得,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经济的和社会的报酬与机会,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在谈到土地问题时,马克思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可见,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未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更高级的联合”,即共产主义制度(即列宁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代表的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再者,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英国学者、著名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戴维·佩珀认为,生态社会主义的经典原则,如“真正基层性的广泛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社会与环境公正;相互支持的社会一自然关系”等,恰恰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生态文明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即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人类要追求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离开良好的生态条件是无法想象的;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未来必定是社会主义的,它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固有属性的历史选择。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还有诸多不足和局限性,它对时代矛盾的解释及其所追求的制度目标和依靠的社会力量都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毕竟为科学社会主义解决日渐紧迫的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设想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
[责任编辑:吕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