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组数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来不发表自己意见的占7.5%,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不认真听别人发言的占8.9%,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说一些跟学习无关的话的占16.58%,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来不能解决问题的占7.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感到不愉快的占27.46%,
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占19.05%,
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习帮助不大的占28.22%。
[两段话]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总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这组都是我一个人说,可我说的时候,他们又不听,还提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我真喜欢合作学习。几个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开开心心,反正问题解决不了老师又不会批评我一个人。”
走进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想不看到小组合作学习都难。不少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一付灵丹妙药,仿佛有了它就可以医治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各种“顽疾”。更有部分教师也许在内心深处对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以为然,只是为了体现新理论而不得不采取的点缀。不管怎么说,小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成为教师必备之法宝。然而,在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下,每个学生都感到愉快吗?他们有收获吗?他们真的喜欢合作学习吗?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本校就“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抽样调查,部分情况如前文所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呢?
1. 缺乏对情感态度的关注
合作学习不但能扩大参与面,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体验合作的愉快,享受交流的乐趣,进而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品质。而后者应该是更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被当成突破难点,寻求解题多样化的一种手段,关注较多的还是知识与技能,对与之伴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
2. 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
在合作中交流、分享是人本能的需要,而交流的方法、合作的策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要求,一声令下,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却半天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有的小组是东张西望,不知从何处下手。合作学习有名而无实。学生虽然也想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却始终听不明白;虽然也想反驳别人的观点,却怎么也抓不住要害。合作的形式有了,合作的意识也有了,缺乏的是科学的方法。
3. 忽视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理需要
必须认识到,在每个合作小组中,各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其参与合作的态度以及在合作中的情感体验也必然不同。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学生往往会成为合作学习的主角,夸夸其谈,形成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依然只能默默地当听众;更有部分特殊敏感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的变故,或因为学习成绩差,在内心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如果没有尊重、理解的心理安全氛围,他们很少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也往往采取逃避、消极对抗的态度。
小组的构成
固定和自由搭配相结合。一般来说,为便于组织,提高效率,以上下两桌,四人为一合作小组,组内成员兼顾好、中、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实现优势互补,互帮互学,齐头并进。同时,必须考虑到那些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孩子,要为他们提供更安全、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跳槽”,自由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甚至可以让他们当组长,挑选自己的组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他们的表现要多鼓励、多表扬,促进他们很快地融入集体,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见解。
合作的内容与时机把握
在合作的内容上,可以是就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内在规律进行争辩研讨,交流不同的见解、展现不同的思路,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构趋于完满;也可以对某一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或任务,进行目标分解,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最终拼凑出总体的成果,进而整体感知,发现本质规律,感悟知识内涵,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凡是大多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却“百思不得其解”,而自发的产生合作需要的时候,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启迪,在争论中明析,这样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合作的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品质,才能达到合作的成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有效避免“谈天说地”、“嘻嘻哈哈”的现象。
1. 学会表达。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在个体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有条理的记录自己的疑惑。提交小组讨论时,叙述要完整、有礼貌。
2. 学会倾听。认真倾听是对别人发言的尊重,也是良好的合作品质之一。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意识,引导学生把“倾听”、“表达”、“思考”结合起来。首先要听完整,不管别人的意见是对是错,都要认真听完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听懂,正确把握别人发言的要领,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第三,最重要的是边听边思,不简单盲从别人的意见,时时比照自己的观点,或接受,或反驳。
合作的评价
1. 评价的对象。不但要正确评价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表现,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且要对整个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成果、态度、情感作适当的评价,树立典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合作品质和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2. 评价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概念的明析、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团队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 评价的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弱化教师评价,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及同伴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创新意识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总结,不断矫正改进,或互相“说一说”、“夸一夸”,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有利于融洽小组的感情,增强合作学习的效能。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绝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只有“以人为本”,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并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之、爱之、善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来不发表自己意见的占7.5%,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不认真听别人发言的占8.9%,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说一些跟学习无关的话的占16.58%,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来不能解决问题的占7.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感到不愉快的占27.46%,
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占19.05%,
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习帮助不大的占28.22%。
[两段话]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总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这组都是我一个人说,可我说的时候,他们又不听,还提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我真喜欢合作学习。几个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开开心心,反正问题解决不了老师又不会批评我一个人。”
走进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想不看到小组合作学习都难。不少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一付灵丹妙药,仿佛有了它就可以医治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各种“顽疾”。更有部分教师也许在内心深处对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以为然,只是为了体现新理论而不得不采取的点缀。不管怎么说,小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成为教师必备之法宝。然而,在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下,每个学生都感到愉快吗?他们有收获吗?他们真的喜欢合作学习吗?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本校就“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抽样调查,部分情况如前文所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呢?
1. 缺乏对情感态度的关注
合作学习不但能扩大参与面,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体验合作的愉快,享受交流的乐趣,进而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品质。而后者应该是更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被当成突破难点,寻求解题多样化的一种手段,关注较多的还是知识与技能,对与之伴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
2. 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
在合作中交流、分享是人本能的需要,而交流的方法、合作的策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要求,一声令下,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却半天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有的小组是东张西望,不知从何处下手。合作学习有名而无实。学生虽然也想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却始终听不明白;虽然也想反驳别人的观点,却怎么也抓不住要害。合作的形式有了,合作的意识也有了,缺乏的是科学的方法。
3. 忽视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理需要
必须认识到,在每个合作小组中,各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其参与合作的态度以及在合作中的情感体验也必然不同。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学生往往会成为合作学习的主角,夸夸其谈,形成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依然只能默默地当听众;更有部分特殊敏感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的变故,或因为学习成绩差,在内心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如果没有尊重、理解的心理安全氛围,他们很少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也往往采取逃避、消极对抗的态度。
小组的构成
固定和自由搭配相结合。一般来说,为便于组织,提高效率,以上下两桌,四人为一合作小组,组内成员兼顾好、中、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实现优势互补,互帮互学,齐头并进。同时,必须考虑到那些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孩子,要为他们提供更安全、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跳槽”,自由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甚至可以让他们当组长,挑选自己的组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他们的表现要多鼓励、多表扬,促进他们很快地融入集体,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见解。
合作的内容与时机把握
在合作的内容上,可以是就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内在规律进行争辩研讨,交流不同的见解、展现不同的思路,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构趋于完满;也可以对某一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或任务,进行目标分解,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最终拼凑出总体的成果,进而整体感知,发现本质规律,感悟知识内涵,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凡是大多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却“百思不得其解”,而自发的产生合作需要的时候,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启迪,在争论中明析,这样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合作的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品质,才能达到合作的成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有效避免“谈天说地”、“嘻嘻哈哈”的现象。
1. 学会表达。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在个体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有条理的记录自己的疑惑。提交小组讨论时,叙述要完整、有礼貌。
2. 学会倾听。认真倾听是对别人发言的尊重,也是良好的合作品质之一。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意识,引导学生把“倾听”、“表达”、“思考”结合起来。首先要听完整,不管别人的意见是对是错,都要认真听完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听懂,正确把握别人发言的要领,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第三,最重要的是边听边思,不简单盲从别人的意见,时时比照自己的观点,或接受,或反驳。
合作的评价
1. 评价的对象。不但要正确评价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表现,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且要对整个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成果、态度、情感作适当的评价,树立典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合作品质和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2. 评价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概念的明析、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团队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 评价的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弱化教师评价,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及同伴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创新意识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总结,不断矫正改进,或互相“说一说”、“夸一夸”,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有利于融洽小组的感情,增强合作学习的效能。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绝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只有“以人为本”,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并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之、爱之、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