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三轮车夫》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轮车夫》以一种无声的影像展示了越南人民孤独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活坐标,又在现实中苦苦挣扎。影片中的画面凝聚着强大的力量,唯美与暴力让陈英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完美诠释,意味深长。
  
  [关键词] 《三轮车夫》 唯美 父亲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37
  
  1995年,越南导演陈英雄的《三轮车夫》荣获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部电影不仅是陈英雄导演的转型之作,也是他在电影路途中的转折点。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三轮车夫的故事,车夫的母亲难产而死,父亲死于车祸,车夫的姐姐在市场挑水,妹妹在给人擦鞋,年迈的爷爷给人补车胎,车夫租老板娘的三轮车以维持生计。三轮车被抢走以后,车夫被迫为黑帮杀人放火,车夫的姐姐为了诗人沦为艺妓,诗人一方面是作诗,一方面为黑帮做事,老板娘和她痴呆的儿子相依为命。这些人都没有特别交代名字,他们是一群没有名字的人们,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从影片的一开头喧闹的街头,嘈杂的三轮车声,仿佛我们就置身于炎热午后的越南街头。导演所呈现给观众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很嘈杂,刺耳的三轮车上,炎热的夏季,空气里都散发着压抑分子,让人焦躁不安。感觉就像出汗一样,粘糊糊的。与陈英雄导演的处女作《青木瓜之味》相比,这部片子没有《青木瓜之味》中散发的那种清香,恬谧,舒适的味道,而是一种感官上的强烈反差。但是《三轮车夫》的一些画面处理得非常细腻、唯美,特别是影片中姐姐这个角色在第二次接客的时候,明明是一个很扭曲的场景,导演却拍摄得很美,完全很难想象这是描写性变态嫖客的一场戏。导演用这样的拍摄方式确实让人佩服,而那个场景仿佛又让人回到了《青木瓜之味》中的那种淡雅,清芬的感觉。在阳光下,交替出现的一张张天真、稚嫩而又虔诚的面孔,仿佛在接受阳光的洗礼,又仿佛是在祈祷和憧憬着什么,给人一种希望但又充满着绝望,让人的心隐隐作痛。当姐姐跟着诗人回乡下的时候,她洗头发的情景,也很美,让人不忍心破坏那份美好。此时影片中那种血腥、暴力的镜头被无形封锁,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心灵暂时得以舒展。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在类似与现在酒吧的场所里,迷离的灯光下,舒缓的音乐,姐姐那摇曳的舞姿和陶醉的眼神,显得妩媚但不媚俗。这样的一些场景导演刻画得非常精致,完全跳出了之前那种嘈杂,躁动不安的情绪。
  相反的,车夫在纵火以后逃离到那间屋子里,全身恶臭,脸上头发上污垢不堪,嘴唇上还有蛆虫在蠕动;车夫去掉的壁虎的尾巴,半条金鱼含在嘴里,鱼儿的尾巴在嘴巴外摆动;车夫在看黑帮杀人时候,刀子划破颈部,鲜血喷涌而出;当车夫在小巷里再次见到偷他车的那个人时,用带钉子的木头扎进那个人的眼睛;老板娘的儿子死在血泊中的那一大片鲜红;车夫在房间里浑身涂满醒目的蓝色油漆,用塑料袋套在头在令人窒息的喘息;诗人在房顶上杀死嫖客的时候那种淡定,节奏很慢,但很深刻。这些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这些画面一幅幅的滞留在观众的脑海中,让人厌倦、烦躁、绝望的同时里面又充斥着希望……
  父亲是孩子的引路人,是孩子避风遮雨的港湾,影片中三轮车夫失去了父亲,诗人有父亲却和没有一样,还有老板娘痴呆的儿子也被父亲抛弃,一些失去亲情的孩子比拥有亲情的孩子更容易叛逆、迷失……但也有的会更坚强。在片中开头就出现了几句三轮车夫父亲的话:“孩子,你听着,我们家一直靠蹬三轮车为生,从早到晚,必须要不停地蹬车,才能糊口,吃、睡都得在街上,腰经常会疼得无法起床,这就是我的全部生活,根本没什么前途,到死也不会给你留下什么,所以,你得好好想想,去试着找找更好的路子。”所以接下来车夫在报纸上看到“人民委员会遵循消除贫穷的政策,将发放贷款给贫穷家庭”的时候,他去提交了申请,或许他就是在遵循父亲的话试着找找更好的路子。可是还没有等到有结果,车夫的车就被别人抢走了。然后他为老板娘做事,得到了相应的报酬,这时候,他要求加入黑帮,或许在他的心里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父亲所说的“更好的路子”。他觉得加入黑帮或许就意味着赚更多的钱,能够更好的生活。可是当他在偷运毒品的路上,被车撞的路人飞进他车子的一瞬间,他惊愕了,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在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是诗人的吟唱:“爸爸/你牺牲自己/是为了救我/今天早晨/我感到分外宁静/仿佛活在你的体内/仿佛活在你的轮廓/步伐和举止之中那嶙峋的指头/那粗糙的双手/是你的还是我的呢 /我的臂弯感受到你肌肉的关节/你的皮肤被灼得粗糙了/经年抵抗酷热严寒/你把血脉唤作人生的路途/现在我恍然大悟了”。 此刻车夫仿佛清醒了,他意识到自己在走向歧途,走向一条不归路,他有意识的想摆脱这种处境。如果车夫的父亲活着,他可能就不会加入黑帮。当诗人带着车夫的姐姐回家的时候,父亲非常不同意诗人和一个做妓女的女人在一起,并且对诗人棍棒相加,如果父亲对他很亲切,说不定他就是个纯粹的诗人,而不会叛逆的当黑社会。对于诗人和黑帮这两种身份,或许从侧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其实诗人并不像黑帮里的人那样残忍。还有老板娘的痴呆儿子,从小没有父亲,而是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在片中三轮车夫第一次去见老板娘的时候,老板娘的儿子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唱歌,而三轮车夫同样的年纪却担负着家庭的重担去拉三轮,这种差别让人心里感叹。老板娘的儿子喜欢油漆,他想用这个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像小孩子用哭声去吸引别人的注意一样,可是老板娘没有理解儿子,在新年前夕的那个夜晚,老板娘的儿子死了,如果他有爸爸在身边,或许他会很快乐的生活。导演没有在父亲这一角色的刻画上施加重彩,但是父亲的每一句话、父亲的形象、父亲的气息对本片的影响却是藏锋敛颖。
  电影是生活的展现、是生活的渲染,用电影表现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是电影导演追寻的一种电影意义。人们往往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希望、坚持、挣扎、失望……在影片的最后,三轮车夫回归到了最初的生活状态,让人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希望!《三轮车夫》用暴力、变态、血腥,唯美、迷人、沉醉,展现了越南人民生活的真实社会现状,陈英雄导演用他的视角,带给观众独特的观影感受。
其他文献
自1994年以来,姜文共导演了五部影片,虽不高产,但每部影片都不同程度地在电影圈引起反响。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揭示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代人的青春时光,获多方赞誉,口碑甚佳;1998年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也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光彩;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作为一部受小众追捧的艺术电影也是在各大电影节备受嘉奖;2010年的《让子弹飞》更是收获近7亿元票房,打破了纪录,上演了一出口碑与票房齐飞的电影
经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给人以思想、给人以力量、给人精神上的指引,它穿越古今、超越时空,直至现在它所散发出的力量仍能在人们心中发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电影传入中国,无论是文学、历史领域,还是哲学、政治领域,很多经典都被改编为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在众多经典作品中,文学经典与电影的关系最为密切,电影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审美特质等方面都受到文学经典的影响,电影改编也多以文学经典为主。同时
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创新性的探索了以120高帧速率电影创作,被誉为“电影又一里程碑”。本文结合电影文本内容重点探究技术创新在电影内容创作与电影美学之间的关系。  一、 电影创作与新技术  (一)“视觉暂留”与120帧新技术  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机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像,活动视盘转动起来使
20世纪70至90年代,香港喜剧电影进入了“黄金年代”。在对以往喜剧表演的传承以及与“功夫、僵尸、警匪”等类型片的“杂糅”中,身体动作乃至身体本身成了最具共性的表演结果呈现方式,香港喜剧电影表演鲜明的动作化风格得以确立。香港喜剧电影以“身体的狂欢”的呈现特征在世界喜剧电影舞台上独树一帜,并造就了“功夫喜剧”“无厘头喜剧”等蔚为奇观的喜剧电影类型。  从1909年第一部喜剧电影《偷烧鸭》出现至今,香
在现今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媒体引领下的图像消费习惯日益显现,影像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用越來越直观、生动,如何有效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消费习惯和传播体系是时代需求。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建设试点项目,是一个探索性的内容存储、视听展示和影像传播融合尝试。本文在系统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诠释的相关概念、研究态势及效
本刊讯一群曾为江苏中国画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江苏各市画院老院(馆)长自发每年聚会一次,品新茶、观新作、共商绘事,故谓“茶画会”去年6月,由镇江中国画院老院长丁观加牵头在镇江举办“首届江南茶画会”,省文化厅高云副厅长、省文联言恭达副主席获悉专程赶到镇江看望大家并给予充分肯定。今年6月6日应辽宁东港市检察院吕其才检察长和金港宾馆鞠庆华总经理邀请在东港举办“第二届江南茶画会暨江苏省美术名家赴辽东、朝
对中国迷影来说,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从都市空间的“雕刻时光”连锁咖啡馆到虚拟空间的豆瓣小组,塔尔科夫斯基都是作为一个“大神”而存在的;塔尔科夫斯基对中国某些文艺片导演也有显而易见的影响,由于并非本文的任务,故而不展开讨论。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塔尔科夫斯基的理解却久久停留在一种较为表浅的层面上,这不仅体现在某些导演对其影像的表面化模仿,也体现在塔尔科夫斯基研究的现状——更
跨国界翻拍已经成为电影市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类型,许多经典IP的反复翻拍亦是常见现象。以与《误杀》同类的推理悬疑题材为例,《东方快车谋杀案》被美、日、英、印等多个国家搬上银幕屏幕,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的《嫌疑人X的献身》在国内斩获4亿票房。然而,众多跨文化翻拍电影中能超越原作、得到中国观众广泛认同者却凤毛麟角,观影过程使翻拍褪去了市场运作的属性,大众以审美偏好检视着影片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许多
李新,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作者简介】  2011版电影《简·爱》剧照 圣·约翰牧师是《简·爱》中一个重要人物,在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属正人君子形象,“精力充沛、热情真诚地为自己的同类含辛茹苦,他为他们开辟艰辛的前进之路,像巨人一般砍掉拦在路上的信条和等级的偏见。” [1]但一经译介到中国文化语境,便成为伪善、冷酷、自私的反面宗教人物。“表面上是一个只热心传教的正派人
电影《万箭穿心》由王竞执导,改编自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项。一位母亲为生计奔波十年,却被儿子放逐于家庭核心之外,透过女主角李宝莉的悲剧,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时代裂变所产生的阵痛。在中国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如《万箭穿心》般直白的现实主义佳作并不多见,导演没有刻意隐去疮疤,而是为社会底层和民生问题奔走呼号,试图唤起大众对时代变迁的清醒认识。  一、 新现实主义下的社会解构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