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宜均乃宜兴紫砂仿钧釉上釉后烧成的紫砂器具的简称。其器盛于明清,色彩艳丽,丰富多彩,计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品种。主要是根据颜色要求分别加入了含铁、铜、锰等物质作为着色剂使然。
笔者前不久就南京大收藏家沙志明老先生蓝釉宜均做过一篇小文章,今天就和读者朋友一起欣赏他所收藏的部分宜均绿釉藏品。
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的一种颜色釉。绿釉为传统釉色之一,汉代已有烧制。宋代就有绿釉陶瓷。进入明代后,孔雀绿釉占了主导地位。
绿釉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颜色翠绿,釉色鲜艳明丽;浅者颜色娇嫩。绿釉器具的烧造在清康熙时达到高潮,这时的绿釉器具品种和色调都比较丰富。
宜均釉驰名中外,宜均使用一种宜兴所特有的均釉作用到陶器之上。宜均釉是高温厚层釉,釉色多达10几种,釉面敦厚清雅、深沉大度。均釉的施釉并不是只施一遍,为增加其厚度,往往最多要施七八遍。这样经过1200摄氏度到1270摄氏度高温烧制后,其釉面会呈现出一种洁净光亮、耐高温的效果。2010年宜均已成功申报江苏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罐一直是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最常用的盛贮器。是自龙山时代开始以至于夏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就使用的物品。这是一件鼓腹瓜棱绿釉罐,清代物品。高13厘米,口径12厘米。整器绿釉,紫砂底色。这件鼓腹瓜棱绿釉罐观之品相不错,古朴典雅。抵近观察,可见此罐棱与棱之间有片片红色窑变,你看像不像少女腮边的红晕?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看旁边一只绿釉古灯泛着幽幽的绿,一下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件古灯亦为清代物品。白胎底,灯柱呈下大上小形状。古灯高24.5厘米,底座口径18厘米,灯头口径9厘米。灯头处按比例用3个凸起作为区隔,以便于摆放多条灯芯加强亮度之用。
中国最早的灯具有历史记载的始见于战国,所谓“瓦豆谓之镫”(镫者同灯),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说:“即膏登也。”登的原意是两人捧着盛放食物的“豆”向上向前供奉祖先或者神灵的意思。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灯具发展为上层人使用的青铜质地的灯具,和下层人使用的陶质的灯具。这种情况几乎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消亡。
早期的灯具,类似陶制的盛放食器的“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一直成为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千百年发展下来基本未变,但灯的功能逐渐由最初单一的实用性变为实用和装饰性相结合。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我居住的南京曾经出土过的一件三国时期的青瓷熊灯,这只青瓷熊灯里的熊乖巧地蹲坐在承盘之内,用它的头顶着灯盏,供主人照明之用,十分传神。
这是一件鹦鹉绿食品罐,清代物品。罐高17.5厘米,口沿宽12.5厘米。罐体肩略宽而罐体以下略收,罐底则保留紫砂原色,自然熨帖。观此罐,线条流畅,整体上有一种形态优美的质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婀娜多姿的曼妙少女。再加上此罐通体施以鹦鹉绿釉,虽为单色,却一下使此罐艳丽无比,光彩照人。
再看这只敞口绿釉罐,清代物品。高12厘米。敞口削肩鼓腹,紫砂露胎,圈足。罐腹以下饰以凸起植物纹,肩部塑满向下流动的线条,联想到腹部以下的植物纹,犹如一位江南壮汉披着常见的蓑衣在田间辛勤地劳作,指望当年有一个不错的丰收年景,观之愈发动人心弦。
龙纹绿釉画缸是一件很赏心悦目的藏品,清代物品。缸腹塑有一圈隐显的龙纹,应该是文房之中放置古画卷宗等用。
清代是我国封建体制最为严苛的朝代,对龙纹的使用相当严格,五爪龙纹严禁民间使用,三爪和四爪龙纹虽然可以使用,但主要以供器为主。如在瓷器中出现“鱼跳龙门”图案,虽鱼化为龙,但也只能是四爪,意为虽然跃过龙门也只是草龙一条。在清代晚期,大约是咸丰以后,在民窑器物中略有放松。
清代龙纹日趋繁复,有的单独作为纹饰的主题,有的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常见的有云龙、海水龙、立龙、莲池龙、螭龙、戏珠龙、团龙、翼龙等。装饰技法以绘画为主,亦有刻划、印花、贴塑等技法。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大有庞然大物之态,和震撼天地之威。
这件清代龙纹绿釉画缸,笔者猜想当年也许是作为一件供器使用,或者有钱的殷实之家专门请窑工烧制。但是为了不会招致官府的误会,就把龙故意塑得模糊写意一点,以避免官司缠身,以达洁身自保也未可知。
中国紫砂煞是有趣,就像南京雨花石一样,只有江苏宜兴有。史书记载,宜兴县东南30里有独山和丁山,大文豪苏东坡当年居住在阳羡时以独山风景似蜀地,故改独山为蜀山。蜀山在东,产紫砂陶器;丁山在西,生产宜均。明朝人跟南京秦淮八艳很有关系的王穉登在他写《荆溪疏》说:“宜兴古阳羡也,一名荆溪,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宜兴陶工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品种繁多,遂将此器传于世间至今。
再来看这只绿釉盘。自然也是清代物品。口径18厘米,盘的里面施釉,外圈紫砂本色。你不要以为这只是一只不起眼的小盘,可是窯工却把盘的中心精心制成菊花瓣状,层次分明,别具一格,是一件品位极高的藏品。笔者猜想,这位窑工当时在制作时,季节恰在秋季,窑工受大自然所感染,即随心所欲地将这只盘中心做成了菊花瓣状,以应时令之需。也许就是这种无意之举,成就了这件沙老喜爱的藏品。
这是一只绿釉“寿”字盘,清代物品。盘心部位凸起一个古色古香的古“寿”字,表明此器为祝寿之用。“寿”字盘口径21厘米,盘分五片,片与片之间的区隔未施釉,留出紫砂本色,想必是殷实人家为某人五十大寿而定制的一个果盘。 寿字纹是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属于文字纹的一种。多施用于瓷器与布帛之上,以作装饰之用。“寿”字,寓意“福寿绵长、寿与天齐、有福有寿、福寿安康”之意。
文字本非图案,但文字纹用于器物装饰,是将文字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或者是将文字作图案化布局,作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总之,祝寿图是一种吉祥图符,多是借具有特定寓义的图纹与符号来表现健康长寿的意思,这种形式至今仍盛行不衰,这只绿釉“寿”字盘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
说到中国的盘,笔者不由得想起了非洲一些民族与盘的趣事。我们知道非洲是一个比较原始的半耕半牧的部落,非洲的穆尔西族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俗,如部落里的姑娘以嘴唇上挖洞装置硕大的陶土盘为美,被称为“唇盘族”,她们说非如此打扮不能获得男人的青睐。
据说,穆尔西姑娘10岁左右就开始练习往嘴里放盘子。盘子型号不同,都是泥土烧制或用木块做的。平时放在嘴里,吃喝时才摘下来。开始往嘴里放盘子前要动一个小手术,用小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一个口子,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然后,先放一个小盘子把口子撑开,使其不再长回去。日后逐渐将小盘子换成大盘子。嘴唇自然越撑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这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女孩成长为妇人。穆尔西姑娘嘴里的盘子越大,身价也越高。穆尔西人以大嘴为美、为荣的传统,一是古时人们为防止外族入侵者或奴隶主看上本族姑娘,故意把她们打扮得吓人以保其纯洁;二是防止魔鬼从口里进入身体;三是女子美丽的标志。
实际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有一种自残的本能,越原始的民族表现得越明显。自残的潜意识是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与众不同,保护自己不被历史淹没。你看,同样是一件美丽的器物,不同的民族在使用时却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导致有着天壤之别。
碟在中文语境里是指器底浅平比盘子小的盛食物的一种器皿,一般如手掌般大小。这只绿釉小碟不大,口径只有8.5厘米,中间有一上釉时留下的划痕,亦为清代物品。小碟白泥为胎,底为圈足,只在碟内施釉,釉色丰润,外盘全部白胎紫砂本色,使得此件小盘器件古朴,具有一种历史的深厚感。
执壶又称水注,是一种古老的文房和生活两用的实用品,这件绿釉执壶亦是如此。此物高11厘米,口沿4.5厘米。白泥为胎,宋代器物。壶的流似一只写意的螭龙,向上攀缘着,张着一张大嘴,似要和主人说说话。这件绿釉执壶还有一个十分抢眼的特点,就是绿釉烧制时经过窑变成为难得一见的满布的“雪花”,朦胧中似一幅古人所画的青山雪景图,观之具有一种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收藏把玩实用确实十分称手,可谓难得的一件藏品。
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明代青花执壶,采用了金银器执壶造型的优点,安定、秀美而灵活。因为瓷的质料和青花绘画的关系,青花执壶显得高妙隽雅,正如明代同形状的雕漆器“仙盏瓶”一样,能够唤起一种梦幻感觉。但是这只宋代绿釉紫砂陶质执壶,却不多见,可谓物以稀为贵,特别是它的“雪花”窑变更是使得它成为不可多得的一件藏品。
绿釉盖罐亦是藏家的厚爱。罐高21厘米,盖为所谓的牛耳盖。两指一捏,罐盖就被打开。此罐为上世纪50年代初成品,宜兴汤陶社制。罐底一圈文字“宜兴汤陶社二号录小坛”。
上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此时的宜均制作当沿袭民国时期的制作方式进行。因为民国时期宜均器物仍受国内外市场所欢迎,特别受到日本藏家的推崇,这为其后的中国相关部门在国际上创外汇提供了物质基础。
宜均“欧窑”之所以名垂史册,就因为釉色的瑰丽而驰名于世。《匋雅》的作者陈浏也在书中称颂:“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宜均器由于釉汁掩盖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和质朴古雅的艺术本色,加之工艺要求复杂,制作成本高,在明末清初风行一阵后,很快便衰落了,但它毕竟曾经辉煌过,是宜兴紫砂器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更是紫砂收藏家必不可少的藏品。
宜均胎骨坚硬,有专家指出,从传世器物观察,古代宜均的制釉方法略似唐钧。即先在胎上施黑釉,再洒以白釉,烧成时形成各处的乳光釉区,并流淌成蓝色的兔絲纹,而浓处成乳白,不流淌则成蓝色乳光点。宜均釉基本上是玻璃态,没有多少釉泡,这点恰恰与宋钧相反。宜均有一次烧成的,也有先素烧,再施釉两次烧成的。宜均胎骨为紫砂,因存在时间短、制作昂贵,故存世不多,所以比较珍贵,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也只有20多件藏品。
宜均发展至此基本告一段落。虽其后代有承传,但已和前面所说面貌有别。正如沙志明老先生所言,若说绿色代表高贵吉祥,这几件宜均绿釉紫砂藏品恐怕也是最后的贵族了吧。
笔者前不久就南京大收藏家沙志明老先生蓝釉宜均做过一篇小文章,今天就和读者朋友一起欣赏他所收藏的部分宜均绿釉藏品。
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的一种颜色釉。绿釉为传统釉色之一,汉代已有烧制。宋代就有绿釉陶瓷。进入明代后,孔雀绿釉占了主导地位。
绿釉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颜色翠绿,釉色鲜艳明丽;浅者颜色娇嫩。绿釉器具的烧造在清康熙时达到高潮,这时的绿釉器具品种和色调都比较丰富。
宜均釉驰名中外,宜均使用一种宜兴所特有的均釉作用到陶器之上。宜均釉是高温厚层釉,釉色多达10几种,釉面敦厚清雅、深沉大度。均釉的施釉并不是只施一遍,为增加其厚度,往往最多要施七八遍。这样经过1200摄氏度到1270摄氏度高温烧制后,其釉面会呈现出一种洁净光亮、耐高温的效果。2010年宜均已成功申报江苏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罐一直是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最常用的盛贮器。是自龙山时代开始以至于夏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就使用的物品。这是一件鼓腹瓜棱绿釉罐,清代物品。高13厘米,口径12厘米。整器绿釉,紫砂底色。这件鼓腹瓜棱绿釉罐观之品相不错,古朴典雅。抵近观察,可见此罐棱与棱之间有片片红色窑变,你看像不像少女腮边的红晕?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看旁边一只绿釉古灯泛着幽幽的绿,一下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件古灯亦为清代物品。白胎底,灯柱呈下大上小形状。古灯高24.5厘米,底座口径18厘米,灯头口径9厘米。灯头处按比例用3个凸起作为区隔,以便于摆放多条灯芯加强亮度之用。
中国最早的灯具有历史记载的始见于战国,所谓“瓦豆谓之镫”(镫者同灯),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说:“即膏登也。”登的原意是两人捧着盛放食物的“豆”向上向前供奉祖先或者神灵的意思。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灯具发展为上层人使用的青铜质地的灯具,和下层人使用的陶质的灯具。这种情况几乎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消亡。
早期的灯具,类似陶制的盛放食器的“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一直成为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千百年发展下来基本未变,但灯的功能逐渐由最初单一的实用性变为实用和装饰性相结合。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我居住的南京曾经出土过的一件三国时期的青瓷熊灯,这只青瓷熊灯里的熊乖巧地蹲坐在承盘之内,用它的头顶着灯盏,供主人照明之用,十分传神。
这是一件鹦鹉绿食品罐,清代物品。罐高17.5厘米,口沿宽12.5厘米。罐体肩略宽而罐体以下略收,罐底则保留紫砂原色,自然熨帖。观此罐,线条流畅,整体上有一种形态优美的质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婀娜多姿的曼妙少女。再加上此罐通体施以鹦鹉绿釉,虽为单色,却一下使此罐艳丽无比,光彩照人。
再看这只敞口绿釉罐,清代物品。高12厘米。敞口削肩鼓腹,紫砂露胎,圈足。罐腹以下饰以凸起植物纹,肩部塑满向下流动的线条,联想到腹部以下的植物纹,犹如一位江南壮汉披着常见的蓑衣在田间辛勤地劳作,指望当年有一个不错的丰收年景,观之愈发动人心弦。
龙纹绿釉画缸是一件很赏心悦目的藏品,清代物品。缸腹塑有一圈隐显的龙纹,应该是文房之中放置古画卷宗等用。
清代是我国封建体制最为严苛的朝代,对龙纹的使用相当严格,五爪龙纹严禁民间使用,三爪和四爪龙纹虽然可以使用,但主要以供器为主。如在瓷器中出现“鱼跳龙门”图案,虽鱼化为龙,但也只能是四爪,意为虽然跃过龙门也只是草龙一条。在清代晚期,大约是咸丰以后,在民窑器物中略有放松。
清代龙纹日趋繁复,有的单独作为纹饰的主题,有的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常见的有云龙、海水龙、立龙、莲池龙、螭龙、戏珠龙、团龙、翼龙等。装饰技法以绘画为主,亦有刻划、印花、贴塑等技法。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大有庞然大物之态,和震撼天地之威。
这件清代龙纹绿釉画缸,笔者猜想当年也许是作为一件供器使用,或者有钱的殷实之家专门请窑工烧制。但是为了不会招致官府的误会,就把龙故意塑得模糊写意一点,以避免官司缠身,以达洁身自保也未可知。
中国紫砂煞是有趣,就像南京雨花石一样,只有江苏宜兴有。史书记载,宜兴县东南30里有独山和丁山,大文豪苏东坡当年居住在阳羡时以独山风景似蜀地,故改独山为蜀山。蜀山在东,产紫砂陶器;丁山在西,生产宜均。明朝人跟南京秦淮八艳很有关系的王穉登在他写《荆溪疏》说:“宜兴古阳羡也,一名荆溪,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宜兴陶工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品种繁多,遂将此器传于世间至今。
再来看这只绿釉盘。自然也是清代物品。口径18厘米,盘的里面施釉,外圈紫砂本色。你不要以为这只是一只不起眼的小盘,可是窯工却把盘的中心精心制成菊花瓣状,层次分明,别具一格,是一件品位极高的藏品。笔者猜想,这位窑工当时在制作时,季节恰在秋季,窑工受大自然所感染,即随心所欲地将这只盘中心做成了菊花瓣状,以应时令之需。也许就是这种无意之举,成就了这件沙老喜爱的藏品。
这是一只绿釉“寿”字盘,清代物品。盘心部位凸起一个古色古香的古“寿”字,表明此器为祝寿之用。“寿”字盘口径21厘米,盘分五片,片与片之间的区隔未施釉,留出紫砂本色,想必是殷实人家为某人五十大寿而定制的一个果盘。 寿字纹是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属于文字纹的一种。多施用于瓷器与布帛之上,以作装饰之用。“寿”字,寓意“福寿绵长、寿与天齐、有福有寿、福寿安康”之意。
文字本非图案,但文字纹用于器物装饰,是将文字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或者是将文字作图案化布局,作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总之,祝寿图是一种吉祥图符,多是借具有特定寓义的图纹与符号来表现健康长寿的意思,这种形式至今仍盛行不衰,这只绿釉“寿”字盘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
说到中国的盘,笔者不由得想起了非洲一些民族与盘的趣事。我们知道非洲是一个比较原始的半耕半牧的部落,非洲的穆尔西族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俗,如部落里的姑娘以嘴唇上挖洞装置硕大的陶土盘为美,被称为“唇盘族”,她们说非如此打扮不能获得男人的青睐。
据说,穆尔西姑娘10岁左右就开始练习往嘴里放盘子。盘子型号不同,都是泥土烧制或用木块做的。平时放在嘴里,吃喝时才摘下来。开始往嘴里放盘子前要动一个小手术,用小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一个口子,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然后,先放一个小盘子把口子撑开,使其不再长回去。日后逐渐将小盘子换成大盘子。嘴唇自然越撑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这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女孩成长为妇人。穆尔西姑娘嘴里的盘子越大,身价也越高。穆尔西人以大嘴为美、为荣的传统,一是古时人们为防止外族入侵者或奴隶主看上本族姑娘,故意把她们打扮得吓人以保其纯洁;二是防止魔鬼从口里进入身体;三是女子美丽的标志。
实际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有一种自残的本能,越原始的民族表现得越明显。自残的潜意识是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与众不同,保护自己不被历史淹没。你看,同样是一件美丽的器物,不同的民族在使用时却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导致有着天壤之别。
碟在中文语境里是指器底浅平比盘子小的盛食物的一种器皿,一般如手掌般大小。这只绿釉小碟不大,口径只有8.5厘米,中间有一上釉时留下的划痕,亦为清代物品。小碟白泥为胎,底为圈足,只在碟内施釉,釉色丰润,外盘全部白胎紫砂本色,使得此件小盘器件古朴,具有一种历史的深厚感。
执壶又称水注,是一种古老的文房和生活两用的实用品,这件绿釉执壶亦是如此。此物高11厘米,口沿4.5厘米。白泥为胎,宋代器物。壶的流似一只写意的螭龙,向上攀缘着,张着一张大嘴,似要和主人说说话。这件绿釉执壶还有一个十分抢眼的特点,就是绿釉烧制时经过窑变成为难得一见的满布的“雪花”,朦胧中似一幅古人所画的青山雪景图,观之具有一种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收藏把玩实用确实十分称手,可谓难得的一件藏品。
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明代青花执壶,采用了金银器执壶造型的优点,安定、秀美而灵活。因为瓷的质料和青花绘画的关系,青花执壶显得高妙隽雅,正如明代同形状的雕漆器“仙盏瓶”一样,能够唤起一种梦幻感觉。但是这只宋代绿釉紫砂陶质执壶,却不多见,可谓物以稀为贵,特别是它的“雪花”窑变更是使得它成为不可多得的一件藏品。
绿釉盖罐亦是藏家的厚爱。罐高21厘米,盖为所谓的牛耳盖。两指一捏,罐盖就被打开。此罐为上世纪50年代初成品,宜兴汤陶社制。罐底一圈文字“宜兴汤陶社二号录小坛”。
上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此时的宜均制作当沿袭民国时期的制作方式进行。因为民国时期宜均器物仍受国内外市场所欢迎,特别受到日本藏家的推崇,这为其后的中国相关部门在国际上创外汇提供了物质基础。
宜均“欧窑”之所以名垂史册,就因为釉色的瑰丽而驰名于世。《匋雅》的作者陈浏也在书中称颂:“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宜均器由于釉汁掩盖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和质朴古雅的艺术本色,加之工艺要求复杂,制作成本高,在明末清初风行一阵后,很快便衰落了,但它毕竟曾经辉煌过,是宜兴紫砂器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更是紫砂收藏家必不可少的藏品。
宜均胎骨坚硬,有专家指出,从传世器物观察,古代宜均的制釉方法略似唐钧。即先在胎上施黑釉,再洒以白釉,烧成时形成各处的乳光釉区,并流淌成蓝色的兔絲纹,而浓处成乳白,不流淌则成蓝色乳光点。宜均釉基本上是玻璃态,没有多少釉泡,这点恰恰与宋钧相反。宜均有一次烧成的,也有先素烧,再施釉两次烧成的。宜均胎骨为紫砂,因存在时间短、制作昂贵,故存世不多,所以比较珍贵,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也只有20多件藏品。
宜均发展至此基本告一段落。虽其后代有承传,但已和前面所说面貌有别。正如沙志明老先生所言,若说绿色代表高贵吉祥,这几件宜均绿釉紫砂藏品恐怕也是最后的贵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