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深化改革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377059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对德国哲学的信仰。在这一著作中,他们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所谓的“真正社会主义”,系统地表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看法,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学习这一著作,对于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号召,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38-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路线图。全会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3年12月3日举行了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这篇著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我们深入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深入认识中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学习这一著作,对于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号召,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著作,这部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部著作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对德国哲学的信仰,清除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在这一著作中,他们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所谓的“真正社会主义”,系统地表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看法,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哲学的清理,第一次鲜明地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前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把物质生产活动作为全部历史的基础,它不仅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是唯物主义的,而且通过强调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上层建筑是怎样“运动”起来的,第一次使它们有了历史,并对它做了彻底唯物主义的说明。
  1.关于人类历史的前提
  与青年黑格尔派认识社会和历史的方式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说: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又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们对人的活动,对现实的人的高度重视,跃然纸上。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和出发点。必须把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研究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去探讨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这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历史观较为完整的概括。把物质生产活动作为历史的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最基本的内容。对历史前提的确定,从根本上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不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费尔巴哈,都用意识来说明历史,都是唯心史观。这种观点之所以错误,就在于颠倒了意识和存在的关系,完全不符合人类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就是说,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意识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它最初就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各种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理论形态反过来又积极地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能动因素。
  3.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于生产力,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早已有过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界定了它。生产力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这里,马克思明确规定了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并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即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人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程度的现实表现。
  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这就是说,我们现有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前人留下的生产力状况、物质条件为前提,而这个前提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生产力具有社会性。他们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马克思说:“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离开历史发展,离开某个历史阶段上的工业和交换关系,便无法认识这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把生产力看作增长物质财富的手段不同,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基础。历史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受一定生产力发展制约的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因而也就是生产力的历史。每一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既取决于前一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又取决于该阶段人和物的结合方式,也就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既不能归因于人类的本性,也不能归因于精神力量,而只能研究生产力本身的各要素,研究进行生产的方式。
  4.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劳动活动的两重性和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生产的这两方面的基本联系及其发展的辩证法。他们指出,生命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种“双重关系”指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活动,人必定要和自然发生关系,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就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种在生产中结成的交往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它是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生产关系从整个社会关系中区别开来,用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更替,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一部生产力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交往形式不断变革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的变革就会到来,新的交往形式代替旧的。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交往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把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国家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观念的上层建筑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他们认为国家和法等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们的交往方式是国家和法律的现实基础,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种现实的交往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它们本身才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与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了那种把国家和法当作“普遍意志”的产物的错误观点,再一次表现了和唯心史观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国家在整个上层建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与此密切相关的革命和夺取政权的问题。“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象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
  6.关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唯物史观是与探寻人类解放之路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运动,不是一种道德要求,为人的自由与解放指明了发展方向。马克思清楚地看到,正像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一样,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也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历史的这种进步趋势,决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哲学。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则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幽灵’、‘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因此,唯物史观一经形成,马克思便从中直接引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并用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是深刻学习和领会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工作。”这部著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目标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意义。
  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订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正是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伟大决策。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也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腐败现象严重以及环境污染、土地纠纷不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中,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整个社会面貌和社会变迁的根本决定因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邓小平同志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开辟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本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比较低的实际,明确强调,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他提出以深化改革作为解决问题的总思路。他认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质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程度制约着实现公平正义的程度,进一步把“蛋糕”做大,才能为公平合理分割“蛋糕”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3.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影响着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需要的时候,它促进生产的发展;当交往形式不适应生产的需要时,它就成为生产的桎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既要从总的历史发展中,从根源、基础的意义上肯定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从影响、条件和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上肯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于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对于经济基础完善的反作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的条件。这意味着,不仅一边要做大“蛋糕”,而且另一边要分好“蛋糕”,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的事业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才有可能全面深化下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不仅涉及社会的经济关系,而且涉及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也就是说,它把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社会机体”,即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体系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其中的道理,他说:“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4.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不断进行物质生产;而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又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整体进步。而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求先进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社会的、思想文化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既为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提供了必然性与合理性,也为同一社会形态,同一社会制度的调整、改革、健全、完善提供了必然性与合理性。
  中国的改革是成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典型范例,同时改革的实践也是丰富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典型范例。我们党明确提出,改革是一场革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必须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完善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而且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邓小平所讲的改革是全面的,他说:“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只有全面地进行改革,使整个改革配套成龙,才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正是看到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使然。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形式,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既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5] 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6] 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庞 达]
其他文献
大鲸鱼很大,但他却非常孤独,因为小鱼们都不喜欢他——嫌他脑袋大,会不小心顶到小鱼;嫌他嘴巴大,看起来非常吓人;嫌他身体大,无法和小鱼们玩捉迷藏。  有一天,一条小黄鱼被鲨鱼追赶。眼看着快要追上了,这时,大鲸鱼出现了,他用头狠狠地顶鲨魚,还用大尾巴甩了鲨鱼一下。鲨鱼疼得嗷嗷叫,赶紧逃走了。  小黄鱼叫来小伙伴,大家和大鲸鱼一起玩游戏。大家都很喜欢大鲸鱼,大鲸鱼再也不感到孤独了。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中经常出现涉及高中知识(文献[1]中称为“涉高题”)解决问题的习题.此类习题在初中阶段完全可以采用初中知识求解,但是,如何在初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困惑着一线教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思维,经常会把“涉高题”投到课堂上.本文笔者通过一次教研活动中一题的解法探讨为例,谈谈对此题的认识.  1问题呈现  已知:如图1,在△ABC
摘要: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一项事关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能否为党政干部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调研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及成因,探索引导当代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的有效途径,正是完满解答这一课题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入党动机; 现状; 成因;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近读人教社中数室主任章建跃博士的文章《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收获颇丰,甚有同感,特别是他提出的“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受益匪浅.“理解数学”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理解学生”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理解教学”则是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三者兼顾,则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题中之意,这也与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发现学科价值,
饺子是哥哥,长得白白胖胖的;馄饨是弟弟,長得瘦瘦小小的。兄弟俩一起出去时,大家总是夸饺子胖胖的,真好看。这个时候,馄饨会有点不开心。  有一天,妈妈又做了好吃的玉米肉馅,饺子吃得停不下嘴。突然,馄饨指着哥哥的肚子说:“不好了,哥哥的肚子破了。”原来,饺子吃得太多了,把自己的肚子撑破了。妈妈赶紧打了120电话,把饺子送到医院,医生给饺子的肚子缝了几针。从此,饺子再也不贪吃了,馄饨也不再羡慕哥哥了。
青年学者张国启、王秀敏两位博士的新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近日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该书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人手,研究和探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向度、理论基础、时代课题,并重点分析和阐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形态、基本功能和原则方法的新发展。毫无疑问,现代思想政治教
摘要:在自然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将科学史上的真实事件编写成案例,仿照管理学及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方式,提出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中感受和领悟自然观和方法论的精神。该教学法可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案例还为学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型,有利于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提高学生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太阳公公生气了,躲在家里不出来,一天不出来,两天不出来,一个月了还不出来。大家郁闷极了,愁眉苦脸的,特别是云阿姨,还一直哭,可她一哭,雨就下个不停,这下大家更不开心了。   該怎么办呢?小动物们聚集起来想办法。狗熊说:“雷公公力气大,我们让他把太阳公公拖出来吧。”狐狸说:“彩虹阿姨最漂亮,让她去劝劝太阳公公吧。”狮子说:“我们一起为太阳公公唱支歌吧。”最后,大家用了狮子的办法,一起为太阳唱了一首《
让试题充满数学研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