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都喜欢玩游戏,而许多游戏是以输赢为乐趣的,所以输与赢便是宝宝必须面对的事。一般来说,宝宝都是喜欢赢的,面对输,许多宝宝不能接受,于是耍赖,要求重来,如果不被允许,便要哭闹不休,甚至此后刻意回避游戏。这些表现,想必家长是不愿看到的,但是家长有对策吗?故意输给宝宝行不行?命令宝宝遵守游戏规则可不可取?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综合素质?
输不起事出有因
【案例1】耍赖的东东
东东今年5岁,因为没有玩伴,经常缠着爷爷下象棋。爷爷是个棋迷,下棋很认真,所以东东胜少负多。每次输棋,东东都要哭鼻子,不是要求悔棋,就是说这盘不算,必须重来一盘,直到爷爷让他赢一盘才破涕为笑。对于东东的耍赖,爷爷很反感,于是向东东灌输诚信、尊重、律己等信条,但收效甚微,东东甚至认为自己赢棋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赢不了,那么爷爷让他几盘也是理所当然的。爷爷无计可施,只好拒绝与东东下棋,家庭气氛由此紧张起来。“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爷爷大惑不解,“想赢可以钻研棋艺嘛,为什么认为不劳而获是理所当然的?”
【分析】期待过高,家长有责
宝宝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输不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显示,宝宝输不起,同其对自身的期望过高有密切关系。理论上讲,“石头剪子布”之类的竞赛游戏,赢的概率为50%,但宝宝不懂概率这么高深的数学理论,总认为自己一定能赢或者必须赢,从而将成功的概率预期得很高。这样一来,游戏结果与自我期望出现落差就是必然的。至于棋类、体能类竞赛游戏,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赢,而幼儿与成人比赛,幼儿显然处于劣势,所以赢的机会就很少,除非成人故意相让。
那么,为什么宝宝认为自己一定能赢或者必须赢呢?恐怕与家庭教育有关。在许多家庭里,宝宝是成年人关注的焦点,是家庭的中心,使得宝宝习惯于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和权益的优先享用者,不自觉地提升了对自我的理想期望。同时,一些家长在鼓励幼儿时脱离实际,比如对幼儿说“你一定能成功”,而不是“只要你努力,就很可能成功”,这也无形中导致了宝宝的自我期待与现实出现较大落差。
【对策】理想期待不可降低
家长的应对之策是帮助宝宝端正自我期望值。心理学认为,所谓自我期望,是一种日渐具体的自我观念,是个体对自我行为表现及未来发展方向所持有的知觉与期望,故自我期望可以说是个人自我观念的具体体现,而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即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所以,帮助宝宝端正自我期望值,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就本案例而言,爷爷要让东东认识到,输赢是下棋的结果,谁下棋都可能输,要争取赢,就要尽力拼搏,就要平时多下功夫。这样,就能有效地端正东东的自我期望值。
需要注意的是,爷爷要做的是端正东东的自我期望值,而不是降低东东的自我期望值。如果爷爷总是用“小孩子跟大人下棋,哪有赢的道理”之类的话来安慰输棋的东东,或者骂东东“你真没用,输了就知道哭,一点不像男子汉”,都会降低东东的自我期望值,不仅有可能打击东东的自信心,还有可能减弱东东的自我发展动力,给他的成长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所以万万要不得。
合理归因是关键
【案例2】要面子的瑞瑞
瑞瑞今年5岁半,明年就要入学了。为了培养瑞瑞对数学的兴趣,爸爸经常陪瑞瑞用扑克牌玩游戏,比大小、争上游、24点等花样百出。如果偶尔输一次,瑞瑞尚可一笑了之,如果連着输,他就不干了,缠着爸爸要求重来一次,直到自己赢了才罢休。瑞瑞爸渐渐厌烦起来,认为瑞瑞输不起有失男子汉风度,而重来一盘明显是破坏游戏规则,等到入学后与同龄伙伴相处,谁肯迁就他?但是转念一想,瑞瑞输不起也可以看作是不服输的表现,重来一盘总比轻易放弃好吧?究竟要不要故意输给瑞瑞?
【分析】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宝宝输不起,值得家长慎重分析。一般来说,宝宝输不起有两种情况:第一,宝宝输了就不玩了,是一种逃避现实、维护自尊的行为,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我抚慰因失败而产生的沮丧、愤怒、羞辱等负面情绪;第二,宝宝输了就哭闹着要重来一次,说明宝宝是在表达对失败现状和自我表现的双重不满,同时没有放弃赢的目标。
不向现实妥协,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正是宝宝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因此,幼儿的第二种表现蕴含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重来一次未必会赢,而且重来一次对竞赛游戏的规则无疑是一种破坏和不尊重,其中的教育问题显得更为复杂。无论宝宝有何种表现,家长都不能对宝宝输不起的现象熟视无睹,因为宝宝输不起,说明他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较大差距,他处于低自尊与焦虑状态,而长期的低自尊状态对宝宝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非常不利。
爸爸故意输给瑞瑞,可以偶尔为之,以培养瑞瑞的自信,但不可养成习惯,因为轻而易举获胜不可能持久,当面对挫折时,瑞瑞会暴露出心理脆弱的一面。
【对策】正确归因,鼓舞斗志
家长陪宝宝玩竞赛类游戏能够很好地调动宝宝的积极性,不过,家长一味相让不是长久之计,不如帮助宝宝合理归因。一般来说,游戏的输赢取决于四个方面: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宝宝的能力是很难迅速提升的,他所面临的任务难度和运气也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只有个人努力的程度是能够掌握的。所以,当宝宝输掉比赛时,不妨把失败归因为他的努力不够。
如此一来有三个好处:第一,宝宝不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保护了自信心;第二,宝宝不会把失败的责任推卸到任务难度大、运气差等客观条件上,保护了进步的动力,避免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第三,宝宝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意味着他只需要再用点心思、花点时间就能做到,这样,他自然更有信心,也更有动力再次挑战。
失败后,经过二次努力品尝到的成功,不仅能让宝宝收获更多的自信,也能帮他增加对抗挫折的经验,增强遭遇挫折后奋起的勇气。但是,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陪宝宝玩游戏,选择比赛项目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在宝宝能力范围内,万不可拔苗助长,否则,孩子再努力也实现不了的事容易损耗自信。 挫折教育莫刻意
【案例3】逃避竞争的林林
4岁的林林是个爱哭的男孩,行为举止似乎缺少了一些阳刚之气。林林爸听了一次关于挫折教育的讲座,回家就决定对林林实施挫折教育,方法便是在生活中增加竞赛类游戏。陪林林玩游戏时,无论是跑步、仰卧起坐,还是下棋、猜谜语,林林爸都用自己的真实水平与林林竞技,从不相让,更不允许林林耍赖。可以想象,林林饱受失败的打击。不到一周,林林就哭着拒绝与爸爸玩游戏了,而且,往日百玩不厌的游戏如今也变得索然无味。林林爸没辙了,宝宝不是都贪玩吗?为什么如此逃避?
【分析】宝宝在维护自尊
宝宝退出比赛,无疑是在逃避现实。对此,家长不能允许,更不能鼓励,因为逃避现实意味着丧失自信心和发展机遇,还会对宝宝自尊心的建立和调节埋下隐患。更为重要的是,宝宝经历太多失败,必然会产生沮丧、愤怒、羞愧、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对宝宝的成长极为不利,正如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所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所以,正确对待陷入失败情绪中的宝宝,是家长必须掌握的技巧。
【对策】不把失败妖魔化
引导宝宝以合理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有助于宝宝正确面对失败,尽快从失败情绪中脱身,重新投入比赛。具体做法如下:
1.接纳宝宝的负面情緒。宝宝哭了,家长可以抱紧他;宝宝发火了,家长可以默默地陪伴他;宝宝心情沮丧,家长可以做个耐心的倾听者……总之,家长要接纳宝宝的情绪,可以这样对宝宝说:“我很爱你,我知道你感到有点沮丧(失落、伤心、愤怒等),我也很沮丧(失落、伤心、愤怒等)。别担心,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会和你在一起。”不要指责他:“一点挫折都经不起,算什么男子汉?”或者说:“一点小事就哭鼻子,太娇气!”
2.自揭失败经历。家长可以给宝宝讲讲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当年自己是如何面对的。家长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帮助宝宝正确对待失败,也会使亲子关系更紧密,宝宝以后遇到挫折,才更愿意向家长倾诉。
3.多夸孩子的行为过程和努力。家长不要只关注失败的结果,还要重视过程中阶段性的成功。
4.挫折教育不必刻意。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宝宝心灵受到伤害。宝宝成长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正视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宝宝变得坚强,完全没必要人为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宝宝。
【编辑:陈彤】
输不起事出有因
【案例1】耍赖的东东
东东今年5岁,因为没有玩伴,经常缠着爷爷下象棋。爷爷是个棋迷,下棋很认真,所以东东胜少负多。每次输棋,东东都要哭鼻子,不是要求悔棋,就是说这盘不算,必须重来一盘,直到爷爷让他赢一盘才破涕为笑。对于东东的耍赖,爷爷很反感,于是向东东灌输诚信、尊重、律己等信条,但收效甚微,东东甚至认为自己赢棋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赢不了,那么爷爷让他几盘也是理所当然的。爷爷无计可施,只好拒绝与东东下棋,家庭气氛由此紧张起来。“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爷爷大惑不解,“想赢可以钻研棋艺嘛,为什么认为不劳而获是理所当然的?”
【分析】期待过高,家长有责
宝宝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输不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显示,宝宝输不起,同其对自身的期望过高有密切关系。理论上讲,“石头剪子布”之类的竞赛游戏,赢的概率为50%,但宝宝不懂概率这么高深的数学理论,总认为自己一定能赢或者必须赢,从而将成功的概率预期得很高。这样一来,游戏结果与自我期望出现落差就是必然的。至于棋类、体能类竞赛游戏,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赢,而幼儿与成人比赛,幼儿显然处于劣势,所以赢的机会就很少,除非成人故意相让。
那么,为什么宝宝认为自己一定能赢或者必须赢呢?恐怕与家庭教育有关。在许多家庭里,宝宝是成年人关注的焦点,是家庭的中心,使得宝宝习惯于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和权益的优先享用者,不自觉地提升了对自我的理想期望。同时,一些家长在鼓励幼儿时脱离实际,比如对幼儿说“你一定能成功”,而不是“只要你努力,就很可能成功”,这也无形中导致了宝宝的自我期待与现实出现较大落差。
【对策】理想期待不可降低
家长的应对之策是帮助宝宝端正自我期望值。心理学认为,所谓自我期望,是一种日渐具体的自我观念,是个体对自我行为表现及未来发展方向所持有的知觉与期望,故自我期望可以说是个人自我观念的具体体现,而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即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所以,帮助宝宝端正自我期望值,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就本案例而言,爷爷要让东东认识到,输赢是下棋的结果,谁下棋都可能输,要争取赢,就要尽力拼搏,就要平时多下功夫。这样,就能有效地端正东东的自我期望值。
需要注意的是,爷爷要做的是端正东东的自我期望值,而不是降低东东的自我期望值。如果爷爷总是用“小孩子跟大人下棋,哪有赢的道理”之类的话来安慰输棋的东东,或者骂东东“你真没用,输了就知道哭,一点不像男子汉”,都会降低东东的自我期望值,不仅有可能打击东东的自信心,还有可能减弱东东的自我发展动力,给他的成长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所以万万要不得。
合理归因是关键
【案例2】要面子的瑞瑞
瑞瑞今年5岁半,明年就要入学了。为了培养瑞瑞对数学的兴趣,爸爸经常陪瑞瑞用扑克牌玩游戏,比大小、争上游、24点等花样百出。如果偶尔输一次,瑞瑞尚可一笑了之,如果連着输,他就不干了,缠着爸爸要求重来一次,直到自己赢了才罢休。瑞瑞爸渐渐厌烦起来,认为瑞瑞输不起有失男子汉风度,而重来一盘明显是破坏游戏规则,等到入学后与同龄伙伴相处,谁肯迁就他?但是转念一想,瑞瑞输不起也可以看作是不服输的表现,重来一盘总比轻易放弃好吧?究竟要不要故意输给瑞瑞?
【分析】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宝宝输不起,值得家长慎重分析。一般来说,宝宝输不起有两种情况:第一,宝宝输了就不玩了,是一种逃避现实、维护自尊的行为,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我抚慰因失败而产生的沮丧、愤怒、羞辱等负面情绪;第二,宝宝输了就哭闹着要重来一次,说明宝宝是在表达对失败现状和自我表现的双重不满,同时没有放弃赢的目标。
不向现实妥协,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正是宝宝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因此,幼儿的第二种表现蕴含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重来一次未必会赢,而且重来一次对竞赛游戏的规则无疑是一种破坏和不尊重,其中的教育问题显得更为复杂。无论宝宝有何种表现,家长都不能对宝宝输不起的现象熟视无睹,因为宝宝输不起,说明他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较大差距,他处于低自尊与焦虑状态,而长期的低自尊状态对宝宝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非常不利。
爸爸故意输给瑞瑞,可以偶尔为之,以培养瑞瑞的自信,但不可养成习惯,因为轻而易举获胜不可能持久,当面对挫折时,瑞瑞会暴露出心理脆弱的一面。
【对策】正确归因,鼓舞斗志
家长陪宝宝玩竞赛类游戏能够很好地调动宝宝的积极性,不过,家长一味相让不是长久之计,不如帮助宝宝合理归因。一般来说,游戏的输赢取决于四个方面: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宝宝的能力是很难迅速提升的,他所面临的任务难度和运气也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只有个人努力的程度是能够掌握的。所以,当宝宝输掉比赛时,不妨把失败归因为他的努力不够。
如此一来有三个好处:第一,宝宝不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保护了自信心;第二,宝宝不会把失败的责任推卸到任务难度大、运气差等客观条件上,保护了进步的动力,避免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第三,宝宝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意味着他只需要再用点心思、花点时间就能做到,这样,他自然更有信心,也更有动力再次挑战。
失败后,经过二次努力品尝到的成功,不仅能让宝宝收获更多的自信,也能帮他增加对抗挫折的经验,增强遭遇挫折后奋起的勇气。但是,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陪宝宝玩游戏,选择比赛项目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在宝宝能力范围内,万不可拔苗助长,否则,孩子再努力也实现不了的事容易损耗自信。 挫折教育莫刻意
【案例3】逃避竞争的林林
4岁的林林是个爱哭的男孩,行为举止似乎缺少了一些阳刚之气。林林爸听了一次关于挫折教育的讲座,回家就决定对林林实施挫折教育,方法便是在生活中增加竞赛类游戏。陪林林玩游戏时,无论是跑步、仰卧起坐,还是下棋、猜谜语,林林爸都用自己的真实水平与林林竞技,从不相让,更不允许林林耍赖。可以想象,林林饱受失败的打击。不到一周,林林就哭着拒绝与爸爸玩游戏了,而且,往日百玩不厌的游戏如今也变得索然无味。林林爸没辙了,宝宝不是都贪玩吗?为什么如此逃避?
【分析】宝宝在维护自尊
宝宝退出比赛,无疑是在逃避现实。对此,家长不能允许,更不能鼓励,因为逃避现实意味着丧失自信心和发展机遇,还会对宝宝自尊心的建立和调节埋下隐患。更为重要的是,宝宝经历太多失败,必然会产生沮丧、愤怒、羞愧、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对宝宝的成长极为不利,正如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所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所以,正确对待陷入失败情绪中的宝宝,是家长必须掌握的技巧。
【对策】不把失败妖魔化
引导宝宝以合理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有助于宝宝正确面对失败,尽快从失败情绪中脱身,重新投入比赛。具体做法如下:
1.接纳宝宝的负面情緒。宝宝哭了,家长可以抱紧他;宝宝发火了,家长可以默默地陪伴他;宝宝心情沮丧,家长可以做个耐心的倾听者……总之,家长要接纳宝宝的情绪,可以这样对宝宝说:“我很爱你,我知道你感到有点沮丧(失落、伤心、愤怒等),我也很沮丧(失落、伤心、愤怒等)。别担心,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会和你在一起。”不要指责他:“一点挫折都经不起,算什么男子汉?”或者说:“一点小事就哭鼻子,太娇气!”
2.自揭失败经历。家长可以给宝宝讲讲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当年自己是如何面对的。家长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帮助宝宝正确对待失败,也会使亲子关系更紧密,宝宝以后遇到挫折,才更愿意向家长倾诉。
3.多夸孩子的行为过程和努力。家长不要只关注失败的结果,还要重视过程中阶段性的成功。
4.挫折教育不必刻意。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宝宝心灵受到伤害。宝宝成长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正视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宝宝变得坚强,完全没必要人为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宝宝。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