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州窑的发现在中国青瓷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不小的事件,而对它的考证证实了“洪州瓷褐”的史料记载,使人清楚地了解了它的出现和消亡,也让人看见了中国陶瓷史上那颗曾经璀璨过的星。
洪州窑在历史中并不为人所熟知,与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之类的名窑相比,更是令人感觉陌生。提到洪州窑,就不得不说起唐代陆羽所写的《茶经》,《茶经》所述:“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其可以证实洪州窑的存在,只是陆羽以观茶汤为标准,是对瓷器的偏见。陆羽留下了洪州窑的信息却没有告诉后人它在哪里。
古代,江西曾称豫章,隋开皇九年改豫章郡为洪州,辖豫章、丰城、建昌、建城四县,古代人习惯以所在州来命名窑场,故名洪州窑。洪州窑窑场主要分布于今江西丰城境内。1977年,人们首先在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发现洪州窑,1979年9-11月,江西考古队与丰城考古人员对洪州窑址进行了第一次试掘。此后,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指导下,1992年9月至1996年1月,以及2002年夏秋,考古人员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发掘,总揭示面积568平方米,开探方27个,清理出龙窑7座,出土的青瓷和窑具共11983件。据考证,其中两座窑址一座为西晋时期,一座为东汉末期,距今1800多年,窑体保存依然完整,是同时期中所未见的。从东汉晚期开始,经三国、两晋、隋、唐和五代,洪州窑有八百年的烧造历史,可以确认的是,江西丰城应该是早期青瓷的烧造地,在江西制瓷史上,应是先有洪州窑,再有景德镇,比瓷都景德镇的形成还要早上一千多年。洪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烧造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芒口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过去认为,玲珑瓷始烧于“明隆庆,万历时期”,而洪州窑出土了隋代玲珑瓷,堪为中国陶瓷史上罕见的一例,曾也认为芒口瓷产生于“上承晚唐,下启北宋”的河北五代定窑,而洪州窑在南朝时期就出现“对口扣烧”的芒口瓷,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
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是洪州窑发展的初期,但这一时期洪州窑已经可以烧造出精美的青釉瓷器,洪州窑出土的青瓷分青绿釉和黄褐釉两种,1992年12月,发掘了一件有刻字的陶器,为东汉晚期承托大件器物所用。这个时期的器具还是以实用的生活用具为主,如瓮、罐、釜、盆和双唇罐等。从这里起,烧制技术就由原始的陶器转变为了原始的青瓷。
三国时期到隋代,是洪州窑发展兴盛的时期,其在生产规模、造型和方式上都产生了变化,装饰上出现了褐釉点彩的手法。
从东晋起,洪州窑青瓷的胎质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紧致坚实,釉的颜色也从青黄、青褐色发展到了青中泛白的颜色。器物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开始出现盘口壶、鸡首壶等,并且许多器物取代了大量的金银器皿。东晋开始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向南迁移,这就为下一个时期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南北朝是洪州窑大繁荣时期,此时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增长自然就导致经济繁荣,此时的洪州窑不管是在窑址、产品和工艺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冰裂纹由于釉层厚,釉又带有玻璃质,俗称“厚玻璃质”,釉汁金黄莹澈,聚釉处有玻璃质感,并开有蝉翅般的细小纹片,常见于一些瓶、罐等日用器皿上。在与胎质结合时,其时常会产生变幻莫测的冰裂纹,开片呈鱼鳞状由内往外拱起。这种纹路自然形成,古色古香,纹饰以莲瓣纹为主,莲花是佛教圣花,从此中不难看出工匠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社会也更加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对外贸易也逐渐兴起,洪州窑兴于盛唐,是当时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另外五座名窑分别是岳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与它们不同的是,洪州窑的匠人早早就掌握了点彩装饰方法、使用火照、芒口瓷和镂花玲珑瓷烧制方法、匣钵装烧方法、分段烧成技术、使用化妆土等工艺,这样的技术也让洪州窑青瓷的品质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另外,洪州窑的青瓷器造型多变、图案精美,甚至采取雕花、刻花、镂空的工艺,让洪州窑青瓷成为一件件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唐书·韦坚传》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陕郡太守、水陆运使韦坚,引河水到长安‘望春楼’下,凿为‘广运潭’,玄宗诏群臣同登楼临观,韦坚率江淮并汴洛漕船三百艘,漕船各署郡名,满载各郡轻货,豫章郡洪州船载‘力士瓷、饮器、茗铛、釜’,船首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絕。京城观者骇异。”这里说的就是洪州窑瓷器送入长安的景象,而其中名瓷独举豫章,也就是洪州,由此可见,洪州窑的瓷器早已到达贡品的级别并且在当时已经驰名全国。
就地取材资源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晚唐至五代,洪州窑罗湖中心窑场已经历经了几百年的经营,瓷土资源已近枯竭,窑场也慢慢地走向了衰落,最终被尘土覆盖,已不见了当年的光辉。
洪州窑虽然已经没落,但经过30多年的考古和调查,人们已经发现从东汉至晚唐不同时代的窑址共32处,它们是因袭相沿、承前启后、紧密相连的一个窑系。碗泥岭窑址是目前唯一的活口窑,它保存了洪州窑完整的制陶工艺、制陶作坊和柴烧龙窑,工艺极为原始,可以追溯古代先民穴地而居、焙土而陶的远古时代,属于洪州窑晚期延续窑址。这些工艺的保留和传承为以后研究洪州窑提供了切实可寻的依据,也许是洪州窑的基因尚存,也许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情怀,很多当代洪州人有的为生计、有的为梦想,陆续迁居瓷都景德镇,他们继续挖掘、创新、弘扬洪州窑文化遗产,将绘画与造型完美结合,做到工艺与美术并重。这一时期涌现出青花大王王步、镂雕大师徐顺元、瓷雕大师曾龙昇以及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了弘扬洪州窑文化,当地政府也兴建了洪州窑博物馆,举办了全国性的洪州窑学术研讨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洪州窑的文化优势,创建了精品陶瓷产业基地。这些有目的、有方法的手段或许能重新点燃洪州窑沉寂了千年的窑火,再次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创造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西安美术学院)
洪州窑在历史中并不为人所熟知,与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之类的名窑相比,更是令人感觉陌生。提到洪州窑,就不得不说起唐代陆羽所写的《茶经》,《茶经》所述:“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其可以证实洪州窑的存在,只是陆羽以观茶汤为标准,是对瓷器的偏见。陆羽留下了洪州窑的信息却没有告诉后人它在哪里。
古代,江西曾称豫章,隋开皇九年改豫章郡为洪州,辖豫章、丰城、建昌、建城四县,古代人习惯以所在州来命名窑场,故名洪州窑。洪州窑窑场主要分布于今江西丰城境内。1977年,人们首先在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发现洪州窑,1979年9-11月,江西考古队与丰城考古人员对洪州窑址进行了第一次试掘。此后,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指导下,1992年9月至1996年1月,以及2002年夏秋,考古人员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发掘,总揭示面积568平方米,开探方27个,清理出龙窑7座,出土的青瓷和窑具共11983件。据考证,其中两座窑址一座为西晋时期,一座为东汉末期,距今1800多年,窑体保存依然完整,是同时期中所未见的。从东汉晚期开始,经三国、两晋、隋、唐和五代,洪州窑有八百年的烧造历史,可以确认的是,江西丰城应该是早期青瓷的烧造地,在江西制瓷史上,应是先有洪州窑,再有景德镇,比瓷都景德镇的形成还要早上一千多年。洪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烧造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芒口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过去认为,玲珑瓷始烧于“明隆庆,万历时期”,而洪州窑出土了隋代玲珑瓷,堪为中国陶瓷史上罕见的一例,曾也认为芒口瓷产生于“上承晚唐,下启北宋”的河北五代定窑,而洪州窑在南朝时期就出现“对口扣烧”的芒口瓷,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
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是洪州窑发展的初期,但这一时期洪州窑已经可以烧造出精美的青釉瓷器,洪州窑出土的青瓷分青绿釉和黄褐釉两种,1992年12月,发掘了一件有刻字的陶器,为东汉晚期承托大件器物所用。这个时期的器具还是以实用的生活用具为主,如瓮、罐、釜、盆和双唇罐等。从这里起,烧制技术就由原始的陶器转变为了原始的青瓷。
三国时期到隋代,是洪州窑发展兴盛的时期,其在生产规模、造型和方式上都产生了变化,装饰上出现了褐釉点彩的手法。
从东晋起,洪州窑青瓷的胎质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紧致坚实,釉的颜色也从青黄、青褐色发展到了青中泛白的颜色。器物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开始出现盘口壶、鸡首壶等,并且许多器物取代了大量的金银器皿。东晋开始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向南迁移,这就为下一个时期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南北朝是洪州窑大繁荣时期,此时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增长自然就导致经济繁荣,此时的洪州窑不管是在窑址、产品和工艺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冰裂纹由于釉层厚,釉又带有玻璃质,俗称“厚玻璃质”,釉汁金黄莹澈,聚釉处有玻璃质感,并开有蝉翅般的细小纹片,常见于一些瓶、罐等日用器皿上。在与胎质结合时,其时常会产生变幻莫测的冰裂纹,开片呈鱼鳞状由内往外拱起。这种纹路自然形成,古色古香,纹饰以莲瓣纹为主,莲花是佛教圣花,从此中不难看出工匠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社会也更加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对外贸易也逐渐兴起,洪州窑兴于盛唐,是当时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另外五座名窑分别是岳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与它们不同的是,洪州窑的匠人早早就掌握了点彩装饰方法、使用火照、芒口瓷和镂花玲珑瓷烧制方法、匣钵装烧方法、分段烧成技术、使用化妆土等工艺,这样的技术也让洪州窑青瓷的品质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另外,洪州窑的青瓷器造型多变、图案精美,甚至采取雕花、刻花、镂空的工艺,让洪州窑青瓷成为一件件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唐书·韦坚传》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陕郡太守、水陆运使韦坚,引河水到长安‘望春楼’下,凿为‘广运潭’,玄宗诏群臣同登楼临观,韦坚率江淮并汴洛漕船三百艘,漕船各署郡名,满载各郡轻货,豫章郡洪州船载‘力士瓷、饮器、茗铛、釜’,船首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絕。京城观者骇异。”这里说的就是洪州窑瓷器送入长安的景象,而其中名瓷独举豫章,也就是洪州,由此可见,洪州窑的瓷器早已到达贡品的级别并且在当时已经驰名全国。
就地取材资源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晚唐至五代,洪州窑罗湖中心窑场已经历经了几百年的经营,瓷土资源已近枯竭,窑场也慢慢地走向了衰落,最终被尘土覆盖,已不见了当年的光辉。
洪州窑虽然已经没落,但经过30多年的考古和调查,人们已经发现从东汉至晚唐不同时代的窑址共32处,它们是因袭相沿、承前启后、紧密相连的一个窑系。碗泥岭窑址是目前唯一的活口窑,它保存了洪州窑完整的制陶工艺、制陶作坊和柴烧龙窑,工艺极为原始,可以追溯古代先民穴地而居、焙土而陶的远古时代,属于洪州窑晚期延续窑址。这些工艺的保留和传承为以后研究洪州窑提供了切实可寻的依据,也许是洪州窑的基因尚存,也许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情怀,很多当代洪州人有的为生计、有的为梦想,陆续迁居瓷都景德镇,他们继续挖掘、创新、弘扬洪州窑文化遗产,将绘画与造型完美结合,做到工艺与美术并重。这一时期涌现出青花大王王步、镂雕大师徐顺元、瓷雕大师曾龙昇以及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了弘扬洪州窑文化,当地政府也兴建了洪州窑博物馆,举办了全国性的洪州窑学术研讨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洪州窑的文化优势,创建了精品陶瓷产业基地。这些有目的、有方法的手段或许能重新点燃洪州窑沉寂了千年的窑火,再次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创造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