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然性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一项明确指出: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语文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质疑能力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并积极倡导发现法,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方法
(1)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历来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2)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于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將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將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保持学生对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3)扬起质疑的勇气,树立质疑的信心。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因此激发他们的质疑动力,树立他们的质疑信心就十分必要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让他们主动地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4)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教学方法是就是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学会质疑,形成能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基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找到质疑的突破口:找寻关键词句质疑;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从前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质疑能力。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將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这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再教学中应该孜孜追求的。
作者简介:
胡燕梅(1981.9~ ),女,汉族,山东人,中一,本科,西藏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就职于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然性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一项明确指出: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语文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质疑能力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并积极倡导发现法,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方法
(1)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历来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2)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于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將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將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保持学生对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3)扬起质疑的勇气,树立质疑的信心。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因此激发他们的质疑动力,树立他们的质疑信心就十分必要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让他们主动地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4)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教学方法是就是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学会质疑,形成能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基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找到质疑的突破口:找寻关键词句质疑;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从前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质疑能力。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將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这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再教学中应该孜孜追求的。
作者简介:
胡燕梅(1981.9~ ),女,汉族,山东人,中一,本科,西藏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就职于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