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中医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至我院消化内科住院部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98例,将患者分为2组后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及中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统计患者的住院天数,两组患者半年内病情复发例数以及疗效。结果:在对照组的49例患者中,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有效的患者共39例,总有效率为79.6%,半年内复发的患者10例(20.4%),平均住院(19.6±2.8)d;在实验组的49例患者中,治疗后显示显效及有效的患者共46例且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9%,半年内复发的患者3例(6.1%),平均住院(11.25±1.3)d。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住院时间以及半年后病情复发情况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结论:采用中医常规西药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复发风险,疗效较为理想,且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可被广泛用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内科疾病中。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疗效;住院时间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204-02
消化內科疾病有着发病率高、症状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特征,其虽致死率不高,但会因影响患者胃肠道功能、食管功能等而导致患者出现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致使患者无法顺利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且若是消化内科疾病经久不愈,则可能出现恶性病变而带来更为严峻的后果。目前临床治疗消化内科疾病通常采用常规西药疗法,但临床实践发现单纯使用西药往往效果不甚理想,而采用中医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西药疗法不良反应显著等缺陷,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现以98例消化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消化内科疾病的具体疗效,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至我院消化内科住院部及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98例并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2例、27例,患者年龄18~73岁,病程1.5~28个月;49例对实验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5例、24例,患者年龄17~69岁,病程0.5~26个月;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符合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为19例、21例,符合胃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为21例、18例,符合复合型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为9例、10例,以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所有患者均均为自愿参与实验研究且均已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重要脏器损伤、意识模糊、精神障碍以及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合理作息及规律饮食。消化内科疾病的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克拉霉素胶囊,2粒/次;阿莫西林胶囊,4粒/次;泮托拉唑胶囊,1粒/次;口服,2次/d。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乌贝散(加味乌贝散的主要药物组成包括:三七粉30 g,木香、枯矾、浙贝母各500 g,乌贼骨1000 g,砂仁200 g,延胡索300 g),配置好药物后进行研磨,直至药物均呈粉末状,经过细筛过滤后进行分装,每包均含6 g药粉,嘱咐患者在餐前温开水送服药物,1包/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住院治疗且口服药物的治疗周期均为14 d,观察并统计14 d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住院时间以及半年内病情复发情况。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根据临床疗效观察指南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体为:若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胃黏膜功能恢复正常,则判定显效;若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好转,胃黏膜功能有显著改善,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胃粘膜功能未出现好转趋势,则判定为无效。②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总时间并进行对比。③疾病复发情况: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c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中有效的患者分别有39例、46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9.6%、93.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疾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9.6±2.8)d,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25±1.3)d,后者住院时长显著低于前者(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半年内复发的患者有10例(20.4%);实验组中半年内复发的患者有3例(6.1%),后者住院时长以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前者(P<0.05)。详见表3。
3 讨论
消化内科疾病所包含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种类当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而其中更以胃溃疡较为多见。人体胃肠道中存在多种消化液,当出现溃疡之时,消化液不断破坏胃肠道的黏膜,从而造成粘膜肌层的损伤,多表现为患者自觉腹部疼痛、隐痛以及进食前或进食后痛。胃溃疡在中医体系中归属于“胃痛”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患者胃脘部气血运行不畅,故而导致疼痛等症状的出现。中医治疗胃溃疡主要依据患者的证型进行选方用药,若患者存在胃脘部嘈杂不适、隐隐作痛,且伴随舌红苔少、脉细数,则诊断为胃阴不足,治疗当强调滋补胃阴;若患者存在胃脘部疼痛拒按,且舌青紫、有瘀斑瘀点,则诊断为血络鱼阻,治疗当强调活血化瘀。西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多采用抗生素类药物,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阿莫西林是临床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其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少或阻止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破坏。而中医治疗胃溃疡,则强调补气活血通络,调整阴阳,以和胃止痛。而加味乌贝散中既有能够养阴的浙贝母,活血散瘀的三七粉、延胡索,理气和胃的木香、砂仁等,还有抑制胃酸分泌从而缓解症状的乌贼骨,多种药物配合以起到抑制胃酸的破坏、保护胃肠道黏膜、缓解平滑肌痉挛、减轻疼痛的效果,配合常规西药疗效更为显著。 除了胃溃疡外,十二指肠溃疡也是消化内科中极为常见的病种之一,相较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和性别偏向性,多发于冬春时节且男性发病率更高。西医认识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围绕着生化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以及胃酸分泌异常而展开的,此外感染也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当幽门螺旋杆菌进入人体后,会通过破坏黏膜屏障而导致胃蛋白酶进入粘膜,进而产生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通常表现为自发的上腹部灼痛、胀痛,在饥饿状态下尤为明显。慢性胃炎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因多种原因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炎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若病位在胃窦部则多为萎缩性胃炎,病因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有少部分与胆汁反流以及吸烟喝酒、药物等因素所致。病位在胃底部的多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其发病率较低且病因常为患者血液中出现相关抗体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进而导致恶性贫血的发生。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不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嗳气、呕血、上腹部隐隐作痛等症状。消化内科疾病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疾病外,还包括消化不良、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以及急性胰腺炎等。消化不良属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会自觉上腹胀满疼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主要与患者进食后胃与十二指肠运动协调以及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有关。
关于消化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近现代医家主要以养胃阴、扶脾阳、柔肝经、活血化瘀等方法来进行对证治疗。对于脾胃虚寒者多使用党参、桂枝、大枣、炙甘草、厚朴等来温中健脾;对于气滞血瘀者多采用当归、赤芍、五灵脂、木香等来行气化瘀止痛;对于肝经不通而郁热化火、伤及胃阴者则多采用青皮、陈皮、黄连、吴茱萸等来柔肝缓急、疏肝理气、滋养胃阴。
而本研究所采用的加味乌贝散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遣方用药特色,三七止血但不至生成瘀血,同时还能够在不伤正气的前提下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疏通气滞、化瘀血的要药,不但能够改善阻滯不通的病理状态还兼具补益之功效,促进血液运行以及溃疡糜烂部位的愈合康复;延胡索专治一身之痛,行于血分而能够化瘀行气止痛,与三七合用体现“辛开苦降”之治法,以调节通达脾胃与肝经之气机;浙贝母可清热泻下、消肿散结,具有理想的抗菌消炎消痈之功效;木香砂仁合用,能够起到调畅脾胃气机,升清降浊,恢复脾胃生理功能;枯矾和乌贼骨能够改善胃内酸碱失衡的状态而起到制酸止痛、助溃疡愈合的功效。本方以调畅气机、理气活血化瘀为核心,同时兼顾清热、柔肝、化湿、补虚,多层次多环节共同用药来驱邪扶正,帮助恢复脾胃正常功能。
本研究通过将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分别施以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乌贝散,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有效的患者共分别为39例、46例,总有效率分别为为79.6%、93.9%,而半年内复发的患者分别有10例(20.4%)、3例(6.1%),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9.6±2.8)d、(11.25±1.3)d且组间对比差异均显著。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不仅疗效更为显著,且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的几率。在常规抗菌药物以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基础上加入能够制酸止痛、活血化瘀、调畅气机、消食和胃的三七粉、乌贼骨、木香、砂仁等,可以弥补传统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不良反应较多等缺陷,能够提高疗效且有效防止病情反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为临床治疗消化内科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洋.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0, 37(2): 225-226.
[2] 王有赐.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中的应用价值[J]. 名医, 2019(10): 63.
[3] 王北京, 邓春芳, 刘海生.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应用研究[J]. 系统医学, 2019, 4(8): 1-3, 16.
[4] 杨社强.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价值评估[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 2(19): 151-15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疗效;住院时间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204-02
消化內科疾病有着发病率高、症状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特征,其虽致死率不高,但会因影响患者胃肠道功能、食管功能等而导致患者出现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致使患者无法顺利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且若是消化内科疾病经久不愈,则可能出现恶性病变而带来更为严峻的后果。目前临床治疗消化内科疾病通常采用常规西药疗法,但临床实践发现单纯使用西药往往效果不甚理想,而采用中医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西药疗法不良反应显著等缺陷,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现以98例消化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消化内科疾病的具体疗效,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至我院消化内科住院部及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98例并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2例、27例,患者年龄18~73岁,病程1.5~28个月;49例对实验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5例、24例,患者年龄17~69岁,病程0.5~26个月;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符合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为19例、21例,符合胃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为21例、18例,符合复合型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为9例、10例,以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所有患者均均为自愿参与实验研究且均已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重要脏器损伤、意识模糊、精神障碍以及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合理作息及规律饮食。消化内科疾病的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克拉霉素胶囊,2粒/次;阿莫西林胶囊,4粒/次;泮托拉唑胶囊,1粒/次;口服,2次/d。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乌贝散(加味乌贝散的主要药物组成包括:三七粉30 g,木香、枯矾、浙贝母各500 g,乌贼骨1000 g,砂仁200 g,延胡索300 g),配置好药物后进行研磨,直至药物均呈粉末状,经过细筛过滤后进行分装,每包均含6 g药粉,嘱咐患者在餐前温开水送服药物,1包/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住院治疗且口服药物的治疗周期均为14 d,观察并统计14 d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住院时间以及半年内病情复发情况。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根据临床疗效观察指南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体为:若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胃黏膜功能恢复正常,则判定显效;若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好转,胃黏膜功能有显著改善,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胃粘膜功能未出现好转趋势,则判定为无效。②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总时间并进行对比。③疾病复发情况: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c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中有效的患者分别有39例、46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9.6%、93.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疾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9.6±2.8)d,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25±1.3)d,后者住院时长显著低于前者(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半年内复发的患者有10例(20.4%);实验组中半年内复发的患者有3例(6.1%),后者住院时长以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前者(P<0.05)。详见表3。
3 讨论
消化内科疾病所包含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种类当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而其中更以胃溃疡较为多见。人体胃肠道中存在多种消化液,当出现溃疡之时,消化液不断破坏胃肠道的黏膜,从而造成粘膜肌层的损伤,多表现为患者自觉腹部疼痛、隐痛以及进食前或进食后痛。胃溃疡在中医体系中归属于“胃痛”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患者胃脘部气血运行不畅,故而导致疼痛等症状的出现。中医治疗胃溃疡主要依据患者的证型进行选方用药,若患者存在胃脘部嘈杂不适、隐隐作痛,且伴随舌红苔少、脉细数,则诊断为胃阴不足,治疗当强调滋补胃阴;若患者存在胃脘部疼痛拒按,且舌青紫、有瘀斑瘀点,则诊断为血络鱼阻,治疗当强调活血化瘀。西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多采用抗生素类药物,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阿莫西林是临床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其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少或阻止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破坏。而中医治疗胃溃疡,则强调补气活血通络,调整阴阳,以和胃止痛。而加味乌贝散中既有能够养阴的浙贝母,活血散瘀的三七粉、延胡索,理气和胃的木香、砂仁等,还有抑制胃酸分泌从而缓解症状的乌贼骨,多种药物配合以起到抑制胃酸的破坏、保护胃肠道黏膜、缓解平滑肌痉挛、减轻疼痛的效果,配合常规西药疗效更为显著。 除了胃溃疡外,十二指肠溃疡也是消化内科中极为常见的病种之一,相较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和性别偏向性,多发于冬春时节且男性发病率更高。西医认识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围绕着生化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以及胃酸分泌异常而展开的,此外感染也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当幽门螺旋杆菌进入人体后,会通过破坏黏膜屏障而导致胃蛋白酶进入粘膜,进而产生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通常表现为自发的上腹部灼痛、胀痛,在饥饿状态下尤为明显。慢性胃炎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因多种原因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炎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若病位在胃窦部则多为萎缩性胃炎,病因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有少部分与胆汁反流以及吸烟喝酒、药物等因素所致。病位在胃底部的多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其发病率较低且病因常为患者血液中出现相关抗体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进而导致恶性贫血的发生。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不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嗳气、呕血、上腹部隐隐作痛等症状。消化内科疾病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疾病外,还包括消化不良、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以及急性胰腺炎等。消化不良属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会自觉上腹胀满疼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主要与患者进食后胃与十二指肠运动协调以及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有关。
关于消化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近现代医家主要以养胃阴、扶脾阳、柔肝经、活血化瘀等方法来进行对证治疗。对于脾胃虚寒者多使用党参、桂枝、大枣、炙甘草、厚朴等来温中健脾;对于气滞血瘀者多采用当归、赤芍、五灵脂、木香等来行气化瘀止痛;对于肝经不通而郁热化火、伤及胃阴者则多采用青皮、陈皮、黄连、吴茱萸等来柔肝缓急、疏肝理气、滋养胃阴。
而本研究所采用的加味乌贝散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遣方用药特色,三七止血但不至生成瘀血,同时还能够在不伤正气的前提下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疏通气滞、化瘀血的要药,不但能够改善阻滯不通的病理状态还兼具补益之功效,促进血液运行以及溃疡糜烂部位的愈合康复;延胡索专治一身之痛,行于血分而能够化瘀行气止痛,与三七合用体现“辛开苦降”之治法,以调节通达脾胃与肝经之气机;浙贝母可清热泻下、消肿散结,具有理想的抗菌消炎消痈之功效;木香砂仁合用,能够起到调畅脾胃气机,升清降浊,恢复脾胃生理功能;枯矾和乌贼骨能够改善胃内酸碱失衡的状态而起到制酸止痛、助溃疡愈合的功效。本方以调畅气机、理气活血化瘀为核心,同时兼顾清热、柔肝、化湿、补虚,多层次多环节共同用药来驱邪扶正,帮助恢复脾胃正常功能。
本研究通过将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分别施以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乌贝散,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有效的患者共分别为39例、46例,总有效率分别为为79.6%、93.9%,而半年内复发的患者分别有10例(20.4%)、3例(6.1%),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9.6±2.8)d、(11.25±1.3)d且组间对比差异均显著。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不仅疗效更为显著,且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的几率。在常规抗菌药物以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基础上加入能够制酸止痛、活血化瘀、调畅气机、消食和胃的三七粉、乌贼骨、木香、砂仁等,可以弥补传统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不良反应较多等缺陷,能够提高疗效且有效防止病情反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为临床治疗消化内科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洋.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0, 37(2): 225-226.
[2] 王有赐.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中的应用价值[J]. 名医, 2019(10): 63.
[3] 王北京, 邓春芳, 刘海生.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应用研究[J]. 系统医学, 2019, 4(8): 1-3, 16.
[4] 杨社强.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价值评估[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 2(19): 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