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性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颇丰,虽然国内关于个性化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内涵的不断丰富,特征和要义的不断清晰,也预示个性化教育正在反思中前行,如何有效地实践并借鉴发达国家的个性化教育经验也是值得深思的。
关键词: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实践经验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的丰富
个性化教育,作为近些年涌现出来的词目,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含义,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个性”一词界定不一,见仁见智。个性化教育,在我看来是教育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深入发展的方面,个性化是包含共性的,只有将基本的,共性的知识教授完全了或是到达标准水平了,才是有意义的探讨个性化教育的时候。
冯建军学者论述的个性化教育的内涵我认为是深刻且正确的,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直面生命的事业,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必须面对具体的、有着鲜活生命的人,个体的生命具有无限的潜力,而且优势潜能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个体的身心各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潜能不会自动地得到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开发靠的就是合适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个性化教育和适应性教育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教师适应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
二、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和要义
第一,个体适应性,个性化教育面对的是唯一、独特的生命,通过个性化的手段,促进生命的更加个性,所以个性化教育在根本上是与划一性教育对立的。个性化教育强调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适应,但并不否认社会对生命发展的要求,人们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它在社会中的活动以及他所创造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生命的社会性本质。
第二,个体的自主性。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接受为主,学生的任务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没有太多的自主性可言,对于个体化教育就恰恰相反,就是要把学习变为学生的自觉活动,让学生乐学和会学。教师在教的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第三,评价的合理性。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重要的一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情况都与教育评价息息相关。对于个性化的教育更是如此,若是只做到把自主性交还给学生,让适应性引导学生学习,那么评价不合理,不多元化还是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在个性化教育中,评价合理要具备四个基本要求,第一,要有发展性的评价理;第二是差异化的评价尺度;第三是多元化评价视角;第四是多样化评价形式。
三、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个性化教育实践
1.思想基础上的借鉴
第一,中国教育应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在中国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尤其是幼儿阶段,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太过于严苛,不能容许一点错误,这容易造成孩子从小就没得到人格上的尊重,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美国人则会使儿童认识到,在人格上,他们是与成人一样平等的、独立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人,从而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这样个性才容易显现。
第二,中国教育应注重对儿童信心的培养。美国人在儿童的成长中十分重视鼓励儿童树立信心,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在中国,父母充当的是一个包办的角色,老师也会时常认为某些事学生是做不好的,主动替他们做决定做选择,认为是为他们好,其实恰恰相反,一方面剥夺了儿童选择的机会和选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儿童在遇到不好的客观环境时随便埋怨别人及客观问题。第三,宽容对待儿童个性中反抗精神和反抗行为。个性化教育的要点在于个性,在中国,不少老师不愿和学生讨论争论,认为我说什么你就应该学什么,渐渐学生也就不再说了,在这种氛围下也就逐渐对自己原本喜爱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原本有的创新,新想法,创造能力就缺失了。
2.实践经验的借鉴
第一,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美俄两国的实践证明,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把教学活动的数量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质的改变结合起来,同时注意教学活动的最大个别化才是最有效的。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我认为是有效促进个性化教育,但在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应当适合我国国情,进行适当的修改与完善。
第二,开设研究型课程。我国是一个国情非常复杂的国家,不同区域发展研究型课程的具体条件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研究型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给地方的教育部门以充分的自主权,允许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研究型课程,政府的职能部门只是在宏观上作指导就可以了。如果刻意要求标准相同,最终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造成地方教育部门不知所措。
第三,完善各方机制。中国要想把个性化教育发展好,就要各方的努力,不仅学校要健全机制,家庭教育工作,社会的大环境以及教育管理者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缜密思考能力的培养都要相互形成一个有效机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试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J].江西教育科研,2004,(5).
[2]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
[3]傅坤昆.个性化教育:理念、实践与反思—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综述[J].个性化教育专题
究,2011,(3).
[4]张尚兵,张尚武.个性化教育特征与实施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崔瑞鋒,钞秋玲.个性化教育:内涵及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作者简介:
卜凡(1992.1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二年级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关键词: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实践经验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的丰富
个性化教育,作为近些年涌现出来的词目,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含义,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个性”一词界定不一,见仁见智。个性化教育,在我看来是教育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深入发展的方面,个性化是包含共性的,只有将基本的,共性的知识教授完全了或是到达标准水平了,才是有意义的探讨个性化教育的时候。
冯建军学者论述的个性化教育的内涵我认为是深刻且正确的,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直面生命的事业,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必须面对具体的、有着鲜活生命的人,个体的生命具有无限的潜力,而且优势潜能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个体的身心各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潜能不会自动地得到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开发靠的就是合适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个性化教育和适应性教育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教师适应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
二、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和要义
第一,个体适应性,个性化教育面对的是唯一、独特的生命,通过个性化的手段,促进生命的更加个性,所以个性化教育在根本上是与划一性教育对立的。个性化教育强调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适应,但并不否认社会对生命发展的要求,人们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它在社会中的活动以及他所创造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生命的社会性本质。
第二,个体的自主性。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接受为主,学生的任务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没有太多的自主性可言,对于个体化教育就恰恰相反,就是要把学习变为学生的自觉活动,让学生乐学和会学。教师在教的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第三,评价的合理性。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重要的一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情况都与教育评价息息相关。对于个性化的教育更是如此,若是只做到把自主性交还给学生,让适应性引导学生学习,那么评价不合理,不多元化还是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在个性化教育中,评价合理要具备四个基本要求,第一,要有发展性的评价理;第二是差异化的评价尺度;第三是多元化评价视角;第四是多样化评价形式。
三、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个性化教育实践
1.思想基础上的借鉴
第一,中国教育应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在中国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尤其是幼儿阶段,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太过于严苛,不能容许一点错误,这容易造成孩子从小就没得到人格上的尊重,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美国人则会使儿童认识到,在人格上,他们是与成人一样平等的、独立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人,从而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这样个性才容易显现。
第二,中国教育应注重对儿童信心的培养。美国人在儿童的成长中十分重视鼓励儿童树立信心,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在中国,父母充当的是一个包办的角色,老师也会时常认为某些事学生是做不好的,主动替他们做决定做选择,认为是为他们好,其实恰恰相反,一方面剥夺了儿童选择的机会和选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儿童在遇到不好的客观环境时随便埋怨别人及客观问题。第三,宽容对待儿童个性中反抗精神和反抗行为。个性化教育的要点在于个性,在中国,不少老师不愿和学生讨论争论,认为我说什么你就应该学什么,渐渐学生也就不再说了,在这种氛围下也就逐渐对自己原本喜爱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原本有的创新,新想法,创造能力就缺失了。
2.实践经验的借鉴
第一,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美俄两国的实践证明,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把教学活动的数量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质的改变结合起来,同时注意教学活动的最大个别化才是最有效的。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我认为是有效促进个性化教育,但在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应当适合我国国情,进行适当的修改与完善。
第二,开设研究型课程。我国是一个国情非常复杂的国家,不同区域发展研究型课程的具体条件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研究型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给地方的教育部门以充分的自主权,允许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研究型课程,政府的职能部门只是在宏观上作指导就可以了。如果刻意要求标准相同,最终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造成地方教育部门不知所措。
第三,完善各方机制。中国要想把个性化教育发展好,就要各方的努力,不仅学校要健全机制,家庭教育工作,社会的大环境以及教育管理者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缜密思考能力的培养都要相互形成一个有效机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试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J].江西教育科研,2004,(5).
[2]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
[3]傅坤昆.个性化教育:理念、实践与反思—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综述[J].个性化教育专题
究,2011,(3).
[4]张尚兵,张尚武.个性化教育特征与实施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崔瑞鋒,钞秋玲.个性化教育:内涵及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作者简介:
卜凡(1992.1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二年级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