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一课注“兀的”为“怎么”,值得商榷。多种专业词典都说明“兀的”是指示代词“这”“那”的意思,并没有“怎么”的义项。吕叔湘、向熹等人的古代汉语语法学著作意见与多种专业词典相同。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体系内部,也有关于“兀的”的正确解释。比如2006年第2版的高中《语文》(必修)第4册的《窦娥冤》一文注释就指出:“[兀的]‘这’的意思。”《智取生辰纲》一课注“兀的”为“怎么”,是误指示代词为疑问代词。
关键词:兀的 代词 注释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教社2003年6月第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使用广泛。该册《智取生辰纲》一课有这样几句话:“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岗子去,却再理会。’”脚注是:“[兀的(wùdì)]怎么。”此注值得商榷。
相关工具书对“兀的”的解说如下: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兀的,指点辞,亦作兀底或兀得,犹言这也;有时亦兼表惊异及郑重之口气。”[1](P736)该书对它的各种用法举例甚多,不在详细举例。
⒉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兀的(兀底),等于‘这’或‘那’,古人词曲中常用。宋张鎡‘夜游宫’词《咏美人》云:‘鹊相庞儿谁有?兀的便笔描不就。’”[2](P49)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兀的(兀底),这。小说中亦有之。《醒世恒言》卷五:‘小娘子,你只管要行,——兀的不是大虫来了?’”[3](P43)
4.龙潜斋《宋元语言词典》:“兀的,①指示代词。这,这个。……亦写作‘兀底’‘阿的’。②表惊讶或加重语气。……”[4](P46)以上工具书,都说到“兀的”是“这”的意思,而没有说它有疑问代词“怎么”的用法。
相关语法学著作谈及“兀的”时,意见与上述诸说相同。比如:
1.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之《这、那》篇的“阿堵、底、箇”一节谈到“阿的(阿底)”“兀底(兀的)”的来源时说:“宋元时代的‘阿底’和‘兀底’就是晋宋时代的‘阿堵’”;“阿堵的‘阿’是前缀,‘堵’是‘者(这)’的异体”;“堵”很可能音章也切,后随着字音变为“底”,“阿堵”写作“阿底”,更后写为“兀底”[5](P183)。在这里,它只说“兀的”是“这”的意思,并没有提及“兀的”能作疑问代词表“怎么”。
2.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册第三章第二节“指示代词的发展”一段中也说:“兀的,也作‘兀底’‘阿的’,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这个’。始见于宋代,元明作品中相当常见。”“‘兀的(底)’来源于六朝时的‘阿堵’。”[6](P400)同书第三章中的“疑问代词”部分所列问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甚多,如:“怎么”“怎生”“怎么生”“怎生地”“怎地”“怎的”“怎么个”“怎么样”“怎样”“怎么着”“怎么了”“怎生般”“咱”“乍”“咱的”等,并没有“兀的”这个词。[6](P405)
其实,在人教社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系统内部,“兀的”也有被正确地解释为“这”的,和前引众说无异之处。人教社中语室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窦娥冤(节选)》:“(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脚注:“[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的语气。兀,词缀,用在‘的’‘那’等的前面,构成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等。”
由此看来,解“兀的”为“怎么”,是明显的失误。失误的性质,是以近指代词为问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也就是说,脚注把“兀的”理解为代词,并不错误;但是把它表近指说成是表疑问,就大谬不然了。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对教材编者误“兀的”为“怎么”的缘由有一种推测。也许编者认为:在“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中,既然前一分句已有近指代词,后一分句出于避复的考虑就不会再用近指代词了;而将“兀的”解为“怎么”时,两个分句间的推论因果关系更为显豁。可是,“这(的)”和“兀的”作为近指代词在上下句中连续出现,教材并非孤证,前人对此也早有揭示。比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兀的(兀底,兀得)”条下说:“《董西厢》一:‘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言这般的美貌不曾见过也。又四:‘这的般愁,兀的般闷。’《火烧介子推》剧:‘这的是送你[身]的荣华富贵,兀的是追(元作还)你魂的高车驷马。’上两则兀的与这的互文。”[1](P736)
综上可知,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一课中的“兀的”,只能释为“这”。
参考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龙潜斋.宋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5]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陈仕益 四川乐山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614004)
关键词:兀的 代词 注释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教社2003年6月第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使用广泛。该册《智取生辰纲》一课有这样几句话:“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岗子去,却再理会。’”脚注是:“[兀的(wùdì)]怎么。”此注值得商榷。
相关工具书对“兀的”的解说如下: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兀的,指点辞,亦作兀底或兀得,犹言这也;有时亦兼表惊异及郑重之口气。”[1](P736)该书对它的各种用法举例甚多,不在详细举例。
⒉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兀的(兀底),等于‘这’或‘那’,古人词曲中常用。宋张鎡‘夜游宫’词《咏美人》云:‘鹊相庞儿谁有?兀的便笔描不就。’”[2](P49)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兀的(兀底),这。小说中亦有之。《醒世恒言》卷五:‘小娘子,你只管要行,——兀的不是大虫来了?’”[3](P43)
4.龙潜斋《宋元语言词典》:“兀的,①指示代词。这,这个。……亦写作‘兀底’‘阿的’。②表惊讶或加重语气。……”[4](P46)以上工具书,都说到“兀的”是“这”的意思,而没有说它有疑问代词“怎么”的用法。
相关语法学著作谈及“兀的”时,意见与上述诸说相同。比如:
1.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之《这、那》篇的“阿堵、底、箇”一节谈到“阿的(阿底)”“兀底(兀的)”的来源时说:“宋元时代的‘阿底’和‘兀底’就是晋宋时代的‘阿堵’”;“阿堵的‘阿’是前缀,‘堵’是‘者(这)’的异体”;“堵”很可能音章也切,后随着字音变为“底”,“阿堵”写作“阿底”,更后写为“兀底”[5](P183)。在这里,它只说“兀的”是“这”的意思,并没有提及“兀的”能作疑问代词表“怎么”。
2.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册第三章第二节“指示代词的发展”一段中也说:“兀的,也作‘兀底’‘阿的’,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这个’。始见于宋代,元明作品中相当常见。”“‘兀的(底)’来源于六朝时的‘阿堵’。”[6](P400)同书第三章中的“疑问代词”部分所列问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甚多,如:“怎么”“怎生”“怎么生”“怎生地”“怎地”“怎的”“怎么个”“怎么样”“怎样”“怎么着”“怎么了”“怎生般”“咱”“乍”“咱的”等,并没有“兀的”这个词。[6](P405)
其实,在人教社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系统内部,“兀的”也有被正确地解释为“这”的,和前引众说无异之处。人教社中语室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窦娥冤(节选)》:“(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脚注:“[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的语气。兀,词缀,用在‘的’‘那’等的前面,构成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等。”
由此看来,解“兀的”为“怎么”,是明显的失误。失误的性质,是以近指代词为问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也就是说,脚注把“兀的”理解为代词,并不错误;但是把它表近指说成是表疑问,就大谬不然了。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对教材编者误“兀的”为“怎么”的缘由有一种推测。也许编者认为:在“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中,既然前一分句已有近指代词,后一分句出于避复的考虑就不会再用近指代词了;而将“兀的”解为“怎么”时,两个分句间的推论因果关系更为显豁。可是,“这(的)”和“兀的”作为近指代词在上下句中连续出现,教材并非孤证,前人对此也早有揭示。比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兀的(兀底,兀得)”条下说:“《董西厢》一:‘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言这般的美貌不曾见过也。又四:‘这的般愁,兀的般闷。’《火烧介子推》剧:‘这的是送你[身]的荣华富贵,兀的是追(元作还)你魂的高车驷马。’上两则兀的与这的互文。”[1](P736)
综上可知,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一课中的“兀的”,只能释为“这”。
参考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龙潜斋.宋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5]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陈仕益 四川乐山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6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