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家宝总理可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延续其风格,继续送出“民生大礼包”,民生仍将是“两会”的重头戏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如是说。此时,距离他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政府工作报告这份答卷,只剩下17天。
不足900字的团拜讲话中,温总理三次谈及民生问题。人们预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将延续其往日的风格,继续送出“民生大礼包”。民生仍将是“两会”的重头戏。
反腐还是热门话题
中新网与央视国际联合进行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中,“反腐倡廉,力惩贪官”仍然位居民众关注度的首位。
中央党校进行反腐败研究的林教授统计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两会”热点,反腐倡廉一直位居前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多年以来,尽管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但民意对此仍有高度期待。
早在1999年,全国人大原代表、上海市社科院原院长张仲礼联合其他30位人大代表,提交了题为《建议制定国家〈反腐败法〉》的议案,一度引起轰动,也促使有关部门加快了起草相关法律的脚步。其后数年,这份1999年 “一号议案”仍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2月13日,中纪委副书记干以胜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在积极筹建。在一些文章、讲话中,甚至在与决策部门的讨论过程中,一些学者早已提出,《反腐败法》应该明确反腐部门的职权与分工,其中,国家预防腐败局应予成立。
据本刊了解,至少在一年之前,决策层已经有此动议。当时,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着重谈及了反腐工作预防为先的方针。后来,有关方面就此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遂成定论。
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将定大局
“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位居民众关注度的次席。
经历了2005年的医改大讨论之后,2006年9月,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年底之前相关四部委分别交出了各自的医改方案报告,但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始终未能在方案上取得一致意见。
目前分别由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的两项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中央分别在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给予了明确,卫生部负责城市基本医疗服务试点(即重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
今年2月4日,温家宝提出医改五原则:充分利用医院公共资源,提高医药使用效率,发挥医护人员积极性,改善医院管理,加强用药监督。多部委协调小组的一位成员告诉本刊,总理的讲话已经为社区试点改革定调,预计在今年的“两会”上可能做具体阐述。
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方案中,与社区卫生改革逻辑相同的是,保险范围也从“城镇职工”扩大到了“城镇居民”。与社区卫生改革不同的是,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并非由政府全部埋单,在原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2%,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6%,个人出资比重较小。由于新方案中受保人群扩大,未就业人群、学生都已涵盖,其保额分担比例仍未确定。
据本刊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去年下半年已经拟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意见,报请国务院审批。而这项意见,人们期望能作为“民生大礼包”的一部分,在“两会”上予以确定。
新农村建设强调机制
1月中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连续两次召开会议,讨论2007年“三农”支出预算。一位与会人士告诉本刊,今年的“三农”支出有望再增四五百亿。而此前3年以来,从2626亿到2975亿再到3397亿,中央对“三农”的支出始终保持数量可观的增长。
在温总理第四次通过“两会”开给农民的“民生大礼包”中,可望包含了此前未曾有过的农村低保与农业保险。这两项举措,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之时就已确定。
据相关人士分析,总理还可能在“两会”上具体阐述建立农业保险机制的若干举措。到下半年,农业保险条例有望出台,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保险的具体方案也将随之出台。
另外,在“两会”上推动“三农”机制的变革也在期待之中,以求改变过去一事一议、一年一议的办法。去年的“十一五”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机制有所提及,中央一号文件甚至说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长效机制”。“在中央提出方向之后,如何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落实,正是‘两会’讨论的应有之义”,上述“三农”专家说。
据本刊了解,即使保证“三农”年年增加投入的法律不能在近期完成制定,其它一些已有的法律、法规——比如《农业法》,都将面临修订以适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格局。
即将通过两部重要法律
自从2005年8月《物权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以来,这部命运多舛的法律已经历经7次审议,创下了新中国立法史上审议次数的纪录。其间,关于这部法律本身以及延伸意义的讨论,远远超出了法律本身。
七审之后,原先一些较为理想化的条文或被删除,或被其他条文取代。但是,法律草案通过的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利益的博弈和妥协,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起草者,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都认为七审之后的物权法草案已较为成熟。
2月上旬,广州一些业主对《物权法》草案中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条款提出异议,提请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修改。在很多业主看来,他们期盼已久的《物权法》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很完整地保护业主的利益。起草者告诉本刊,草案总体是好的,同时也不排除将来会因应时势进行修订。
另一项即将在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的法律是《企业所得税法》,实现内外资税率统一。多年以来,内外资企业税负不一,在相当程度上有损国家法律尊严。但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持续多年的两税不一,亦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
该法也可望在今年3月获得通过。惟一尚未确定的是,外资企业究竟拥有多长时间的保护期。
房价平抑仍是难点
“房价问题肯定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建设部一位官员对本刊介绍,“两会”召开之前,他们就此问题专门写成报告上报,至于报告的具体内容,“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曾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关于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情况的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会议。
曾培炎强调,要“针对重点地区,加强指导监督,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抑制过旺需求,调整供应结构,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住房价格,继续搞好市场调控”。
“这次会议提出是37号文件精神的延续,是国务院常规性工作的内容之一。虽然提出增加供给和强调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然而,房价问题错综复杂,仍然需要长期化的努力。”建设部一位研究人员对本刊记者说。
这位研究人员还说,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百年来所追求的目标,不能简单地把长期问题短期化。解决房子问题也必须一步一步地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6年年底,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的李军杰博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从2005年以来,为了遏制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飙升的势头,国务院重拳出击,先是国八条,后是国六条,但是由于政策措施没有涉及到土地利益分配的实质性调整,从当年前10个月的情况看,房价调控收效甚微。
据悉,在此次“两会”期间,针对房价调控问题的议案提案,不在少数。
分配改革的天平
“收入分配问题是综合反映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视角,不仅是两会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对本刊说。
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内需增长型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居民的收入分配。若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悬殊,则依靠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就成为泡影。
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9月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报告显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速度令人担忧。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81年的0.3上升到2005年的0.4以上。
亚行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在教育、卫生和农民工及其家属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等诸多方面的机会不平等。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出总体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杨宜勇对本刊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继续成为本次“两会”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策略仍然是“补低、扩中、调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工资,属于“扩中”措施,相应地提高低保阶层和各类优抚对象的收入则是“补低”。对于高收入人群,则将继续从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研究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入手。
“收入分配改革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谁配套谁的问题。”杨宜勇介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仍是第一要务,收入分配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包括加大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都将在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有序展开。
公共用品提供的财政难题
据全国人大办公厅一位资深官员透露,从目前整理的今年“两会”政协委员提案及人大代表议案来看,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关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而这些实际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与重点。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即公共用品和准公共用品的提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公民之福利。然而,钱从哪里来?如何提供这些用品?效率和公平如何实现?
“我们要防止两种情绪的出现:或者被既有的困难吓倒,或者盲目乐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良初在2006年1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杨良初所言之“既有困难”,是指中国政府在提供公共用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候所面临的财政压力。“盲目乐观”的背后,则是公众对于GDP15万亿和外汇储备达万亿美元的过分乐观。在他眼中,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政府责任、构建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正视生产力的基础,既不能放弃政府应有的责任,又不能大包大揽。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如是说。此时,距离他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政府工作报告这份答卷,只剩下17天。
不足900字的团拜讲话中,温总理三次谈及民生问题。人们预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将延续其往日的风格,继续送出“民生大礼包”。民生仍将是“两会”的重头戏。
反腐还是热门话题
中新网与央视国际联合进行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中,“反腐倡廉,力惩贪官”仍然位居民众关注度的首位。
中央党校进行反腐败研究的林教授统计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两会”热点,反腐倡廉一直位居前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多年以来,尽管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但民意对此仍有高度期待。
早在1999年,全国人大原代表、上海市社科院原院长张仲礼联合其他30位人大代表,提交了题为《建议制定国家〈反腐败法〉》的议案,一度引起轰动,也促使有关部门加快了起草相关法律的脚步。其后数年,这份1999年 “一号议案”仍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2月13日,中纪委副书记干以胜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在积极筹建。在一些文章、讲话中,甚至在与决策部门的讨论过程中,一些学者早已提出,《反腐败法》应该明确反腐部门的职权与分工,其中,国家预防腐败局应予成立。
据本刊了解,至少在一年之前,决策层已经有此动议。当时,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着重谈及了反腐工作预防为先的方针。后来,有关方面就此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遂成定论。
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将定大局
“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位居民众关注度的次席。
经历了2005年的医改大讨论之后,2006年9月,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年底之前相关四部委分别交出了各自的医改方案报告,但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始终未能在方案上取得一致意见。
目前分别由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的两项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中央分别在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给予了明确,卫生部负责城市基本医疗服务试点(即重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
今年2月4日,温家宝提出医改五原则:充分利用医院公共资源,提高医药使用效率,发挥医护人员积极性,改善医院管理,加强用药监督。多部委协调小组的一位成员告诉本刊,总理的讲话已经为社区试点改革定调,预计在今年的“两会”上可能做具体阐述。
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方案中,与社区卫生改革逻辑相同的是,保险范围也从“城镇职工”扩大到了“城镇居民”。与社区卫生改革不同的是,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并非由政府全部埋单,在原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2%,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6%,个人出资比重较小。由于新方案中受保人群扩大,未就业人群、学生都已涵盖,其保额分担比例仍未确定。
据本刊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去年下半年已经拟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意见,报请国务院审批。而这项意见,人们期望能作为“民生大礼包”的一部分,在“两会”上予以确定。
新农村建设强调机制
1月中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连续两次召开会议,讨论2007年“三农”支出预算。一位与会人士告诉本刊,今年的“三农”支出有望再增四五百亿。而此前3年以来,从2626亿到2975亿再到3397亿,中央对“三农”的支出始终保持数量可观的增长。
在温总理第四次通过“两会”开给农民的“民生大礼包”中,可望包含了此前未曾有过的农村低保与农业保险。这两项举措,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之时就已确定。
据相关人士分析,总理还可能在“两会”上具体阐述建立农业保险机制的若干举措。到下半年,农业保险条例有望出台,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保险的具体方案也将随之出台。
另外,在“两会”上推动“三农”机制的变革也在期待之中,以求改变过去一事一议、一年一议的办法。去年的“十一五”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机制有所提及,中央一号文件甚至说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长效机制”。“在中央提出方向之后,如何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落实,正是‘两会’讨论的应有之义”,上述“三农”专家说。
据本刊了解,即使保证“三农”年年增加投入的法律不能在近期完成制定,其它一些已有的法律、法规——比如《农业法》,都将面临修订以适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格局。
即将通过两部重要法律
自从2005年8月《物权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以来,这部命运多舛的法律已经历经7次审议,创下了新中国立法史上审议次数的纪录。其间,关于这部法律本身以及延伸意义的讨论,远远超出了法律本身。
七审之后,原先一些较为理想化的条文或被删除,或被其他条文取代。但是,法律草案通过的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利益的博弈和妥协,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起草者,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都认为七审之后的物权法草案已较为成熟。
2月上旬,广州一些业主对《物权法》草案中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条款提出异议,提请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修改。在很多业主看来,他们期盼已久的《物权法》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很完整地保护业主的利益。起草者告诉本刊,草案总体是好的,同时也不排除将来会因应时势进行修订。
另一项即将在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的法律是《企业所得税法》,实现内外资税率统一。多年以来,内外资企业税负不一,在相当程度上有损国家法律尊严。但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持续多年的两税不一,亦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
该法也可望在今年3月获得通过。惟一尚未确定的是,外资企业究竟拥有多长时间的保护期。
房价平抑仍是难点
“房价问题肯定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建设部一位官员对本刊介绍,“两会”召开之前,他们就此问题专门写成报告上报,至于报告的具体内容,“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曾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关于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情况的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会议。
曾培炎强调,要“针对重点地区,加强指导监督,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抑制过旺需求,调整供应结构,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住房价格,继续搞好市场调控”。
“这次会议提出是37号文件精神的延续,是国务院常规性工作的内容之一。虽然提出增加供给和强调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然而,房价问题错综复杂,仍然需要长期化的努力。”建设部一位研究人员对本刊记者说。
这位研究人员还说,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百年来所追求的目标,不能简单地把长期问题短期化。解决房子问题也必须一步一步地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6年年底,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的李军杰博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从2005年以来,为了遏制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飙升的势头,国务院重拳出击,先是国八条,后是国六条,但是由于政策措施没有涉及到土地利益分配的实质性调整,从当年前10个月的情况看,房价调控收效甚微。
据悉,在此次“两会”期间,针对房价调控问题的议案提案,不在少数。
分配改革的天平
“收入分配问题是综合反映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视角,不仅是两会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对本刊说。
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内需增长型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居民的收入分配。若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悬殊,则依靠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就成为泡影。
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9月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报告显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速度令人担忧。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81年的0.3上升到2005年的0.4以上。
亚行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在教育、卫生和农民工及其家属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等诸多方面的机会不平等。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出总体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杨宜勇对本刊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继续成为本次“两会”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策略仍然是“补低、扩中、调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工资,属于“扩中”措施,相应地提高低保阶层和各类优抚对象的收入则是“补低”。对于高收入人群,则将继续从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研究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入手。
“收入分配改革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谁配套谁的问题。”杨宜勇介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仍是第一要务,收入分配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包括加大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都将在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有序展开。
公共用品提供的财政难题
据全国人大办公厅一位资深官员透露,从目前整理的今年“两会”政协委员提案及人大代表议案来看,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关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而这些实际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与重点。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即公共用品和准公共用品的提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公民之福利。然而,钱从哪里来?如何提供这些用品?效率和公平如何实现?
“我们要防止两种情绪的出现:或者被既有的困难吓倒,或者盲目乐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良初在2006年1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杨良初所言之“既有困难”,是指中国政府在提供公共用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候所面临的财政压力。“盲目乐观”的背后,则是公众对于GDP15万亿和外汇储备达万亿美元的过分乐观。在他眼中,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政府责任、构建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正视生产力的基础,既不能放弃政府应有的责任,又不能大包大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