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常我们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时,大多采用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语言功底好、讲课生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好,反之教学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再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里,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程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给教育的观念、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们西部各个同等学校陆续实行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了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如今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个与各个学科在内容资源、呈现方式、评价反馈、互动交流有机融合的认知载体,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该课程的整合。然而,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让人并不满意的现象,如“盲目甚至错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做秀”、“把整合当作一种时尚”等。虽然这些现象是课程整合在螺旋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下面我就如何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整合教学过程中谈几点看法。
一、整合的内涵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整合的内涵就是按北京电教馆馆长潘克明说的,整合是利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其核心是个“融”字。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现在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社会信息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如何深入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该考虑到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总体课程为目标;还有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 这一总体课程为内容以及思想品德总体课程的组织和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各个要素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课堂教学没有章法。
具体表现在缺乏掌控能力,课堂失控;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仍为主导;教师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不敢放手,运用信息技术还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课件等设计内容太多,什么都舍不得,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多媒体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以至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滥用信息技术,哗众取宠,偏离教学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是课件的设计太花哨,注重感官欣赏而忽视教学效果,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是很成功,就像放风筝一样,注重放,却没注重收,这样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还不如没有信息技术介入,反而更实在一些,教学在于效果,而不是表演。
3、偏移教学目标,技术喧宾夺主,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导致无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要根据课型而定,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更有弹性。不要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那样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虽然我们说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会促进教育教学的提高,但是如果过分的使用计算机而忽略了教育本质是人感化人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诱导。例如:我在进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人教版)的教学时,首先在课件中播放音频《生死不离》。教师导入:“每每听着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看到无数的中国人忙碌而焦急的身影,我都会泪流满面。因为在他们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的血脉深情、中国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由此过渡到新课: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需要在祖国危难之时有责任、有义务共度难关,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每时每刻牢记应该履行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样就紧紧地抠住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方法
1、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和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心的话题,围绕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人相处,法律的初步知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角色与责任,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社会主义的三大建设等知识。
因此,教师就必须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具体内容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以其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和动画等的处理,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应采用适当教学模式。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教学实际出发恰当使用多媒体。具体可以采用这几种模式。一、情境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把学习内容情境化,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或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章节主题的关注和兴趣,以激发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实施方案。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检索、认知、学习的工具,在结束课文的教学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教师推荐相关网站,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品相声,经过编排后在课堂上表演,以便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三、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主题的教学模式。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加深对课题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收集资料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材料。以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收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是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和不断深入探讨,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苗逢春.关于课程整合的六个问题[J].信息技术教育,2003,(2).
[3]《普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基【2003】9号.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程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给教育的观念、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们西部各个同等学校陆续实行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了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如今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个与各个学科在内容资源、呈现方式、评价反馈、互动交流有机融合的认知载体,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该课程的整合。然而,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让人并不满意的现象,如“盲目甚至错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做秀”、“把整合当作一种时尚”等。虽然这些现象是课程整合在螺旋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下面我就如何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整合教学过程中谈几点看法。
一、整合的内涵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整合的内涵就是按北京电教馆馆长潘克明说的,整合是利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其核心是个“融”字。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现在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社会信息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如何深入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该考虑到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总体课程为目标;还有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 这一总体课程为内容以及思想品德总体课程的组织和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各个要素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课堂教学没有章法。
具体表现在缺乏掌控能力,课堂失控;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仍为主导;教师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不敢放手,运用信息技术还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课件等设计内容太多,什么都舍不得,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多媒体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以至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滥用信息技术,哗众取宠,偏离教学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是课件的设计太花哨,注重感官欣赏而忽视教学效果,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是很成功,就像放风筝一样,注重放,却没注重收,这样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还不如没有信息技术介入,反而更实在一些,教学在于效果,而不是表演。
3、偏移教学目标,技术喧宾夺主,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导致无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要根据课型而定,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更有弹性。不要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那样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虽然我们说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会促进教育教学的提高,但是如果过分的使用计算机而忽略了教育本质是人感化人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诱导。例如:我在进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人教版)的教学时,首先在课件中播放音频《生死不离》。教师导入:“每每听着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看到无数的中国人忙碌而焦急的身影,我都会泪流满面。因为在他们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的血脉深情、中国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由此过渡到新课: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需要在祖国危难之时有责任、有义务共度难关,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每时每刻牢记应该履行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样就紧紧地抠住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方法
1、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和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心的话题,围绕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人相处,法律的初步知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角色与责任,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社会主义的三大建设等知识。
因此,教师就必须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具体内容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以其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和动画等的处理,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应采用适当教学模式。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教学实际出发恰当使用多媒体。具体可以采用这几种模式。一、情境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把学习内容情境化,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或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章节主题的关注和兴趣,以激发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实施方案。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检索、认知、学习的工具,在结束课文的教学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教师推荐相关网站,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品相声,经过编排后在课堂上表演,以便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三、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主题的教学模式。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加深对课题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收集资料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材料。以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收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是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和不断深入探讨,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苗逢春.关于课程整合的六个问题[J].信息技术教育,2003,(2).
[3]《普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基【200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