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广德县山区和丘陵区毛竹笋材两用林定点观测研究表明:(1)良好的林分结构是竹林丰产的关键。(2)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应改大小年竹林为花年竹林,花年竹林的产量增产13%以上。(3)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需提高竹林的经营管理(松土、施肥等)水平,才能保证竹林(笋、材)的持续丰产高效。
【关键词】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
我们于2010年在广德县进行了毛竹笋材两用林的调查,设置了经营度不同、立竹度不同和年龄结构不同等固定试验样地42块,进行观测研究,旨在为培育持续、高产、高效的毛竹笋材两用林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区基本概况
试验系在安徽省广德县境内进行。其地处丘陵竹区,为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1~15.4℃,年均降雨量1005.7~1136.0mm。地带性土壤为下蜀系黄棕壤,土层厚60~70cm,土壤肥力中等。试区海拔100~200m,坡度10~15°,个别地块坡度为20°以上。
2.研究方法
2.1试验标准地设置
在对安徽省毛竹林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广德县经营的毛竹笋材两用林林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了不同类型区(立地级为Ⅱ、Ⅲ)试验固定标准地42块。每块样地面积0.02~0.047hm2,样地四周开隔离沟为30cm×30cm,并又设置了临时样地11块进行补充调查与辅助观察。
2.2观测方法
2.2.1标准地每竹调查
对样地内的毛竹林进行每竹调查,内容包括:标准地内总立竹数、每支立竹年龄和立竹胸径等,并按试验要求逐块进行立竹数量、龄级结构的调控。
2.2.2出笋成竹观测
笋期从出笋至结束,每隔2~3d插牌观察标准地内出笋数量,及时挖取小弱退笋数量,并称重。8~9月量测新竹胸径。每年11月择伐老竹。
2.2.3成竹蓄积量(新竹秆重)
按W=0.152 7D2.175 6式计算(不包括枝叶重)。
3.结果与分析
3.1立竹度与新竹产量的关系
本文的立竹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毛竹砍伐后保留的株数。随着单位面积立竹数量的增加,立竹产量、质量并非增加。Ⅱ立地级的竹林,其立竹度每公顷留养2400~3300支,胸径>9cm,新竹质量、产量呈上升的趋势,>3300支/hm2,新竹数量、质量及产量略有下降;Ⅲ立地级的竹林,每公顷留养2400~3600支,胸径9.0cm左右,其新竹产、质量逐步上升,>3600支/hm2,林分新竹产量和质量略有下降。因此,对于立地等级来说(每差1级)可适当增加林分的立竹度。但是,在竹林生产中,单纯提高立竹度,而不注意立竹的年龄组成,也达不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3.2竹龄组成与新竹产量的关系
竹龄不同,其生理功能有异,从而影响产量。在保留Ⅰ~Ⅱ度竹的样地内,由于竹龄幼小,单位面积支数少,林内空隙增大,发笋成竹数量多,但新竹平均胸径小,节间短,枝下高矮,故竹材产量低,不利于竹林持续丰产经营。在保留Ⅰ~Ⅲ度竹的林分(立竹数在2400~3000支/hm2)中,胸径为10.0cm以上,林分全部为幼壮龄竹,且Ⅱ~Ⅲ度竹占主导地位,故产量高。该类型较适合在宜溧山区进行笋材两用林经营;保留Ⅰ~Ⅳ度竹的林分(立竹在3000支/hm2以上,胸径在10cm左右),当各龄级的比例适当(3∶3∶3∶1),立竹分布均匀,单位面积立竹数量较多时,竹材产量较高。该类型较适宜在宁镇丘陵区进行材笋两用林经营。在保留Ⅰ~Ⅴ度竹的林分中,由于老竹抽鞭发笋能力弱,故产量低。因此,只有在既增加立竹度,又相应调整好年龄结构,并选择好的立地,才能使笋材两用林持续丰产。
3.3立地级与材笋产量的关系
3.3.1立地级与新竹产量的关系
立地级对其新竹产量的影响较大。不同的立地级,相同的立竹度其林分新竹产量相差较大。Ⅱ立地级与Ⅲ立地级相比,其新竹平均蓄积量相差13%~26%;同一立地级(Ⅱ级),每公顷立竹留养2400~3600支较每公顷立竹2100支新竹年均蓄积量增产6.0%~9.5%。而立竹度留养3900支/hm2以上的林分较留养2100支/hm2林分,其新竹年均蓄积量明显减少。Ⅲ立地级的林分,每公顷立竹留养2400~3600支/hm2,新竹年均蓄积量增加11.4%~17.8%。其中以每公顷立竹2700~3600支增产较高,达15%以上。因此,确定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应根据竹林的立地级和林分生长状况而定。Ⅱ立地级毛竹林,以产笋为主、产竹为辅的笋材两用林,其立竹度应为2700~3300支/hm2,胸径>9.0cm以上,年龄组成Ⅰ~Ⅲ度,各度竹占33%以上是较为理想的丰产结构;Ⅲ立地级毛竹林,以产竹为主、产笋为辅的材笋两用林,其立竹度为2700~3600支/hm2,胸径在9.0cm以上,年龄组成Ⅰ~Ⅳ度竹比例应为3∶3∶3∶1,是该地较理想的丰产结构。
3.3.2立地级与鲜笋产量的关系
(1)Ⅱ立地级的竹林平均每公顷挖小弱笋675支,产量528kg;Ⅲ立地级竹林平均每公顷挖笋720支,产量454.5kg;两立地级笋产量相差16.1%。
(2)同一立地级每公顷留养2100~2400支立竹的竹林,鲜笋数量虽多,但个体小、重量轻,每支笋重在0.6kg左右;而每公顷留养2700支以上立竹的竹林鲜笋个体大重每支笋重为0.65~0.89kg。尤以每公顷立竹留养3000~3600支的竹林,其笋体粗壮,高产、稳产。
3.4毛竹笋材两用林经营制度不同对产量的影响
毛竹林经营制度不同,叶的年际间变化不一,其空间分布格局有异,光合器官的功能就不同,出笋退笋与产量也不同。在出笋上,大小年经营的毛竹林出笋数在逐年的分布形式上呈忽低忽高的跳跃式分布,且逐年之间的出笋数差异极显著。而花年经营的竹林则呈较平稳的均匀分布;在出笋数量上,花年竹林较大小年竹林增加20.3%;在成竹数量上和竹林蓄积量上花年竹林较大小年竹林分别增加16.2%和13.1%;仅在退笋率上花年竹林较大小年竹林增加退笋5%~10%,而成竹率则相应低于大小年竹林的5%~10%。
因此,竹林经营,采取科学留养(即留养小年笋、保护小年竹及大年疏笋,适量留笋养竹)、合理砍竹(加大对大年竹砍伐强度)、调控林分结构、加强林地管理、科学施肥措施,经4~6a就可把大小年竹林变为花年竹林,达到毛竹笋材两用林持续高产、稳产、高效的目的。
4.结果与讨论
(1)通过2a定点观测研究表明,调控好竹林的林分结构是丰产的关键。以产笋为主、产竹为辅的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每公顷立竹应为2700~3300支,胸径>9.0cm,年龄组成以保留Ⅰ~Ⅲ度竹、各龄级比例为1∶1∶1较适宜;以产材为主,产笋为辅的毛竹材笋两用林丰产结构每公顷立竹应为2700~3600支,胸径9.0cm左右,年龄组成以保留Ⅰ~Ⅳ度竹且各龄级比例为3∶3∶3∶1为好。
(2)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应改大小年竹林为花年竹林。花年竹林的新竹蓄积量可增加13.1%,出笋数增加20%以上。这是因为花年竹林能错开竹林换叶时间,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光合作用,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竹林的产量。
(3)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除了要有一个良好的竹林丰产结构和立地条件外,还须提高竹林的经营(松土、施肥等)水平,才能保证竹林产量(笋、材)的持续丰产。
【关键词】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
我们于2010年在广德县进行了毛竹笋材两用林的调查,设置了经营度不同、立竹度不同和年龄结构不同等固定试验样地42块,进行观测研究,旨在为培育持续、高产、高效的毛竹笋材两用林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区基本概况
试验系在安徽省广德县境内进行。其地处丘陵竹区,为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1~15.4℃,年均降雨量1005.7~1136.0mm。地带性土壤为下蜀系黄棕壤,土层厚60~70cm,土壤肥力中等。试区海拔100~200m,坡度10~15°,个别地块坡度为20°以上。
2.研究方法
2.1试验标准地设置
在对安徽省毛竹林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广德县经营的毛竹笋材两用林林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了不同类型区(立地级为Ⅱ、Ⅲ)试验固定标准地42块。每块样地面积0.02~0.047hm2,样地四周开隔离沟为30cm×30cm,并又设置了临时样地11块进行补充调查与辅助观察。
2.2观测方法
2.2.1标准地每竹调查
对样地内的毛竹林进行每竹调查,内容包括:标准地内总立竹数、每支立竹年龄和立竹胸径等,并按试验要求逐块进行立竹数量、龄级结构的调控。
2.2.2出笋成竹观测
笋期从出笋至结束,每隔2~3d插牌观察标准地内出笋数量,及时挖取小弱退笋数量,并称重。8~9月量测新竹胸径。每年11月择伐老竹。
2.2.3成竹蓄积量(新竹秆重)
按W=0.152 7D2.175 6式计算(不包括枝叶重)。
3.结果与分析
3.1立竹度与新竹产量的关系
本文的立竹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毛竹砍伐后保留的株数。随着单位面积立竹数量的增加,立竹产量、质量并非增加。Ⅱ立地级的竹林,其立竹度每公顷留养2400~3300支,胸径>9cm,新竹质量、产量呈上升的趋势,>3300支/hm2,新竹数量、质量及产量略有下降;Ⅲ立地级的竹林,每公顷留养2400~3600支,胸径9.0cm左右,其新竹产、质量逐步上升,>3600支/hm2,林分新竹产量和质量略有下降。因此,对于立地等级来说(每差1级)可适当增加林分的立竹度。但是,在竹林生产中,单纯提高立竹度,而不注意立竹的年龄组成,也达不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3.2竹龄组成与新竹产量的关系
竹龄不同,其生理功能有异,从而影响产量。在保留Ⅰ~Ⅱ度竹的样地内,由于竹龄幼小,单位面积支数少,林内空隙增大,发笋成竹数量多,但新竹平均胸径小,节间短,枝下高矮,故竹材产量低,不利于竹林持续丰产经营。在保留Ⅰ~Ⅲ度竹的林分(立竹数在2400~3000支/hm2)中,胸径为10.0cm以上,林分全部为幼壮龄竹,且Ⅱ~Ⅲ度竹占主导地位,故产量高。该类型较适合在宜溧山区进行笋材两用林经营;保留Ⅰ~Ⅳ度竹的林分(立竹在3000支/hm2以上,胸径在10cm左右),当各龄级的比例适当(3∶3∶3∶1),立竹分布均匀,单位面积立竹数量较多时,竹材产量较高。该类型较适宜在宁镇丘陵区进行材笋两用林经营。在保留Ⅰ~Ⅴ度竹的林分中,由于老竹抽鞭发笋能力弱,故产量低。因此,只有在既增加立竹度,又相应调整好年龄结构,并选择好的立地,才能使笋材两用林持续丰产。
3.3立地级与材笋产量的关系
3.3.1立地级与新竹产量的关系
立地级对其新竹产量的影响较大。不同的立地级,相同的立竹度其林分新竹产量相差较大。Ⅱ立地级与Ⅲ立地级相比,其新竹平均蓄积量相差13%~26%;同一立地级(Ⅱ级),每公顷立竹留养2400~3600支较每公顷立竹2100支新竹年均蓄积量增产6.0%~9.5%。而立竹度留养3900支/hm2以上的林分较留养2100支/hm2林分,其新竹年均蓄积量明显减少。Ⅲ立地级的林分,每公顷立竹留养2400~3600支/hm2,新竹年均蓄积量增加11.4%~17.8%。其中以每公顷立竹2700~3600支增产较高,达15%以上。因此,确定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应根据竹林的立地级和林分生长状况而定。Ⅱ立地级毛竹林,以产笋为主、产竹为辅的笋材两用林,其立竹度应为2700~3300支/hm2,胸径>9.0cm以上,年龄组成Ⅰ~Ⅲ度,各度竹占33%以上是较为理想的丰产结构;Ⅲ立地级毛竹林,以产竹为主、产笋为辅的材笋两用林,其立竹度为2700~3600支/hm2,胸径在9.0cm以上,年龄组成Ⅰ~Ⅳ度竹比例应为3∶3∶3∶1,是该地较理想的丰产结构。
3.3.2立地级与鲜笋产量的关系
(1)Ⅱ立地级的竹林平均每公顷挖小弱笋675支,产量528kg;Ⅲ立地级竹林平均每公顷挖笋720支,产量454.5kg;两立地级笋产量相差16.1%。
(2)同一立地级每公顷留养2100~2400支立竹的竹林,鲜笋数量虽多,但个体小、重量轻,每支笋重在0.6kg左右;而每公顷留养2700支以上立竹的竹林鲜笋个体大重每支笋重为0.65~0.89kg。尤以每公顷立竹留养3000~3600支的竹林,其笋体粗壮,高产、稳产。
3.4毛竹笋材两用林经营制度不同对产量的影响
毛竹林经营制度不同,叶的年际间变化不一,其空间分布格局有异,光合器官的功能就不同,出笋退笋与产量也不同。在出笋上,大小年经营的毛竹林出笋数在逐年的分布形式上呈忽低忽高的跳跃式分布,且逐年之间的出笋数差异极显著。而花年经营的竹林则呈较平稳的均匀分布;在出笋数量上,花年竹林较大小年竹林增加20.3%;在成竹数量上和竹林蓄积量上花年竹林较大小年竹林分别增加16.2%和13.1%;仅在退笋率上花年竹林较大小年竹林增加退笋5%~10%,而成竹率则相应低于大小年竹林的5%~10%。
因此,竹林经营,采取科学留养(即留养小年笋、保护小年竹及大年疏笋,适量留笋养竹)、合理砍竹(加大对大年竹砍伐强度)、调控林分结构、加强林地管理、科学施肥措施,经4~6a就可把大小年竹林变为花年竹林,达到毛竹笋材两用林持续高产、稳产、高效的目的。
4.结果与讨论
(1)通过2a定点观测研究表明,调控好竹林的林分结构是丰产的关键。以产笋为主、产竹为辅的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每公顷立竹应为2700~3300支,胸径>9.0cm,年龄组成以保留Ⅰ~Ⅲ度竹、各龄级比例为1∶1∶1较适宜;以产材为主,产笋为辅的毛竹材笋两用林丰产结构每公顷立竹应为2700~3600支,胸径9.0cm左右,年龄组成以保留Ⅰ~Ⅳ度竹且各龄级比例为3∶3∶3∶1为好。
(2)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应改大小年竹林为花年竹林。花年竹林的新竹蓄积量可增加13.1%,出笋数增加20%以上。这是因为花年竹林能错开竹林换叶时间,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光合作用,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竹林的产量。
(3)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除了要有一个良好的竹林丰产结构和立地条件外,还须提高竹林的经营(松土、施肥等)水平,才能保证竹林产量(笋、材)的持续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