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晋县第一幼儿园 河北 宁晋 055550)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但语言性质的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浯文教学改革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
1.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1 从课题入手质疑。 小语教材中,课题都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而,引导学生剖析课题,针对课题质疑问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领会全文的中心。如《草船借箭》一课,课题中的“借”字意味深长。于是学生在针对课题质疑时,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诸葛亮明明是巧用计谋从曹操手中骗来了箭,题目中的“借”字似乎不太恰当。用“草船骗箭”为题才讲得通。”难道课本还有用词不当的时候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借”字的妙处:(1)周瑜认为箭只能打造,而诸葛亮却想到了借,而且是向疑心重的敌人曹操去借,更说明了诸葛亮比周瑜高出一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见一斑。(2)既是借,肯定要还,只不过还的方式很特别,是在下次交战时,还给曹兵。所以“借”字不仅没用错,而且还是点睛之笔。多么精当的分析,多么独特的思维啊!
1.2 从矛盾之处入手质疑。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捕捉矛盾点质疑问难,可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愤悱”情境,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求得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这里所说的“矛盾”,一方面指教材本身矛盾,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华之笔;另一方面是指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上的矛盾。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一个学生提问:“既然敌人不想让红军从泸定桥经过,为什么他们不干脆将桥炸掉。以绝后患,而只是抽掉桥上的木板呢?”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而且颇有新意。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敌人的心态:敌人凭借大渡河山高水险和泸定桥上光秃秃的十三根铁链,再加上重兵防守,他们狂妄地认为除非红军长了翅膀飞过来,否则是绝不可能渡过,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毁桥。从侧面反映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夺桥困难之大,也更突出了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
1.3 从关键处入手质疑。 文章关键所在,往往是学生产生疑问之处。如《麻雀》一文中,一条凶猛的猎狗居然会在一只麻雀面前“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疑惑。学生有了这样的疑同,才会带着疑问去体会,去探索,从中理解到老麻雀的爱子之情。使自己的心灵也为之震撼。
2. 启发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想是创造的翅膀,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留白处或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便会激活思维诱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最后一句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子。”这一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这只狡猾的狼最终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给课文加上了多种不同的结尾。如:“老山羊走后,猎人来了,把狼打死了。”“为了避免别的动物上当受骗,老山羊把石头扔进馅阱,砸死了狼。”“另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被狼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它救了狼,却被狼吃掉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而第三种想法则十分具有独创性,既符合事实,又突出了“狼的本性不会改变”这一中心。
3.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尝试用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对思维的禁锢,以达到培养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如教学《跳水》疑问。当小男孩不知不觉走上桅杆顶端,面临生命危险时,该如何保证孩子的安全呢?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这时你也在甲板上,你有什么办法能解救孩子?”这一“有我之境”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他们立刻开动大脑,想出了七八种解救男孩的办法。如让水手们张开大鱼网,在下面接住男孩;派一名手脚灵活的水手爬上桅杆,将孩子背下来:架上一个长长的大梯子,让孩子顺着爬下来等。但这些想法因不切实际或时间上不允许而被一一否定。思来想去,唯有摒弃习惯思维,命令孩子跳水这个方法最稳妥,而这正是打破思维定势,以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的结果。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核心。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但语言性质的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浯文教学改革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
1.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1 从课题入手质疑。 小语教材中,课题都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而,引导学生剖析课题,针对课题质疑问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领会全文的中心。如《草船借箭》一课,课题中的“借”字意味深长。于是学生在针对课题质疑时,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诸葛亮明明是巧用计谋从曹操手中骗来了箭,题目中的“借”字似乎不太恰当。用“草船骗箭”为题才讲得通。”难道课本还有用词不当的时候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借”字的妙处:(1)周瑜认为箭只能打造,而诸葛亮却想到了借,而且是向疑心重的敌人曹操去借,更说明了诸葛亮比周瑜高出一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见一斑。(2)既是借,肯定要还,只不过还的方式很特别,是在下次交战时,还给曹兵。所以“借”字不仅没用错,而且还是点睛之笔。多么精当的分析,多么独特的思维啊!
1.2 从矛盾之处入手质疑。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捕捉矛盾点质疑问难,可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愤悱”情境,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求得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这里所说的“矛盾”,一方面指教材本身矛盾,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华之笔;另一方面是指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上的矛盾。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一个学生提问:“既然敌人不想让红军从泸定桥经过,为什么他们不干脆将桥炸掉。以绝后患,而只是抽掉桥上的木板呢?”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而且颇有新意。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敌人的心态:敌人凭借大渡河山高水险和泸定桥上光秃秃的十三根铁链,再加上重兵防守,他们狂妄地认为除非红军长了翅膀飞过来,否则是绝不可能渡过,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毁桥。从侧面反映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夺桥困难之大,也更突出了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
1.3 从关键处入手质疑。 文章关键所在,往往是学生产生疑问之处。如《麻雀》一文中,一条凶猛的猎狗居然会在一只麻雀面前“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疑惑。学生有了这样的疑同,才会带着疑问去体会,去探索,从中理解到老麻雀的爱子之情。使自己的心灵也为之震撼。
2. 启发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想是创造的翅膀,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留白处或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便会激活思维诱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最后一句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子。”这一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这只狡猾的狼最终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给课文加上了多种不同的结尾。如:“老山羊走后,猎人来了,把狼打死了。”“为了避免别的动物上当受骗,老山羊把石头扔进馅阱,砸死了狼。”“另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被狼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它救了狼,却被狼吃掉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而第三种想法则十分具有独创性,既符合事实,又突出了“狼的本性不会改变”这一中心。
3.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尝试用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对思维的禁锢,以达到培养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如教学《跳水》疑问。当小男孩不知不觉走上桅杆顶端,面临生命危险时,该如何保证孩子的安全呢?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这时你也在甲板上,你有什么办法能解救孩子?”这一“有我之境”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他们立刻开动大脑,想出了七八种解救男孩的办法。如让水手们张开大鱼网,在下面接住男孩;派一名手脚灵活的水手爬上桅杆,将孩子背下来:架上一个长长的大梯子,让孩子顺着爬下来等。但这些想法因不切实际或时间上不允许而被一一否定。思来想去,唯有摒弃习惯思维,命令孩子跳水这个方法最稳妥,而这正是打破思维定势,以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的结果。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核心。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