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根本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高精尖的农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就地孵化本土人才,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一门手艺能带活一门产业,一个手艺人就能带活一片乡村”。要从人才的培养、职称评审和资金扶持等方面,拿出“政策干货”,为人才更好地在乡村发挥技能、带强产业、带动致富铺路架桥,使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无疑担负着重要使命。培养新生代农民愿意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理想情怀,培养能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的高素质农民和专门人才,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协同配合、履职尽责,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教育合力。本期专题聚焦各地对农民教育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开辟农民教育新局面,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广校体系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重任,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1978年的2.83亿减少到2018年的2.03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比则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8年的26%,全部劳动力构成由农民为主变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主,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显著提升,农业产出也达到历史高点。返乡创业的劳动力达到780万人,规模还在不断壮大。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到农村从事电商、民宿产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显而易见,进入新时代,教育培训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首先要找准各类对象的教育培训需求。按需施教是农民培训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乡村振兴大视角下,认真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民群体,进行系统梳理,搞好需求调研,准确掌握各类对象的基本情况、素质情况和教育培训需求,为精准分析其教育培训现状和意愿打下良好基础,这是精准培养的首要环节和首要任务。第二,深化中专教育改革。深化中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优化设置乡村振兴相关专业课程。第三,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要着眼长远,构建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制,探索纵向联通、横向联合的人才培养制度,搭建适应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学历和证书考核体系。采取弹性学制,建立学分互认制度,打通农民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二、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重要支撑。农广校体系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要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围绕产业兴旺,突出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队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把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把他们培养成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围绕生态宜居,突出培养运营管护队伍。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粪污治理等,需要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自觉支持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需要培养一支运营管护队伍,做到建、管、用并重,让环境更加干净、更加美丽,与生态景观、建筑景觀、人文景观等相映生辉。
三是围绕乡风文明,突出培养文体传播队伍。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面向农民开展政策理论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快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推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四是围绕治理有效,突出培养村级管理队伍。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更无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乡村“班长”培养工程,对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乡村发展带头人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训,提升村两委干部学历,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真正将村两委干部打造成一支“有思路、有想法、有能力、有情怀”的基层实干家队伍,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围绕生活富裕,突出培养创新创业领军队伍。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涌现,正在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国家庭农场达60万家,合作社216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万家。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很多职业将脱颖而出,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民宿产业、“互联网 农业”、智慧农业等,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竞争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增强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培养一支带领群众致富的创新创业领军队伍。
(作者单位:天津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广校体系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重任,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1978年的2.83亿减少到2018年的2.03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比则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8年的26%,全部劳动力构成由农民为主变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主,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显著提升,农业产出也达到历史高点。返乡创业的劳动力达到780万人,规模还在不断壮大。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到农村从事电商、民宿产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显而易见,进入新时代,教育培训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首先要找准各类对象的教育培训需求。按需施教是农民培训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乡村振兴大视角下,认真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民群体,进行系统梳理,搞好需求调研,准确掌握各类对象的基本情况、素质情况和教育培训需求,为精准分析其教育培训现状和意愿打下良好基础,这是精准培养的首要环节和首要任务。第二,深化中专教育改革。深化中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优化设置乡村振兴相关专业课程。第三,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要着眼长远,构建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制,探索纵向联通、横向联合的人才培养制度,搭建适应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学历和证书考核体系。采取弹性学制,建立学分互认制度,打通农民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构建立体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二、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重要支撑。农广校体系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要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围绕产业兴旺,突出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队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把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把他们培养成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围绕生态宜居,突出培养运营管护队伍。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粪污治理等,需要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自觉支持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需要培养一支运营管护队伍,做到建、管、用并重,让环境更加干净、更加美丽,与生态景观、建筑景觀、人文景观等相映生辉。
三是围绕乡风文明,突出培养文体传播队伍。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面向农民开展政策理论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快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推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四是围绕治理有效,突出培养村级管理队伍。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更无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乡村“班长”培养工程,对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乡村发展带头人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训,提升村两委干部学历,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真正将村两委干部打造成一支“有思路、有想法、有能力、有情怀”的基层实干家队伍,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围绕生活富裕,突出培养创新创业领军队伍。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涌现,正在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国家庭农场达60万家,合作社216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万家。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很多职业将脱颖而出,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民宿产业、“互联网 农业”、智慧农业等,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竞争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增强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培养一支带领群众致富的创新创业领军队伍。
(作者单位:天津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