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审题是写作的首要环节,审好题是写好文的前提,审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在现行中考环境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掌握一些审题方法。
【关键词】审题 关联 行为方式 意蕴 主体认识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重难点。学生抱怨:写作难,得分低;老师抱怨:写得差,不切题。其实,写作不难,难的是审题;写的不差,差的是跑错龙套。所以,审题是影响写作方向的重要因素。一旦此环节出现问题或偏差,结果可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作文审题也有“烟雾弹”
中考命题作文形式多样,从字数长短上分,有词语类的,短语类的,句子类的;从话题上分,有成长类的,自然类的,社会类的,人文类的;从情感体验上分,有感悟类的,励志类的,亲情类的,关爱类的……不论哪种类型,都要严防烟雾弹的迷惑,做到切题写作。
就拿2016年徐州市作文题目《以心传递》为例,学生思考的是“传递”什么?接着就找出一个富有爱心和善心的人来传递他的故事和精神。而“我”被深深地感动,并且决心“以心传递”作为回报。最后,一句赞美,一句誓言或呼吁就为这篇题目画上了句号。这样的解读看似符合要求,实则走进了狭隘的误区,存在误读的诟病。
题目的中心词是“传递”,犹如接力赛:一个人递出,另一个人接棒并向第三个人传出,此过程才叫传递。所以感动过后仅一句誓言“我要以心传递”是不妥当的,这不叫传递。由此可见,一个词语把握不准,写作的重心就会发生变化,与文题也就渐行渐远。所以,一旦审题出现误读,就像中了烟雾弹,头重脚轻、走错方向。
躲过了误读这枚烟雾弹,就能切题写作了吗?别漏掉要“以心”传递这一要求。这不是来回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任务,是对社会人的社会行为的评判,反映的是写作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即传递为了什么?在这种精神信仰下,传递才是由心而发,因情而美。反之,就会掉进漏读的烟雾弹里,“煽情”而不“动情”,给人虚情假意的印象。
此外,除了误读、漏读的现象之外,审题还容易出现偏读、错读等其他问题。
二、安全解除“烟雾弹”
审题要全面、仔细,要细细推敲、品味,不能有所遗漏、偏差或者误区。怎样审题才能做到为题发挥、切题写作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题目中隐含的关联。
如《感谢有你相伴》(2016年巴中卷),“感谢”是中心词,感谢的对象是“你”,省略的主语是“我”(感谢的主体)。为什么要感谢“你”呢?我们不妨做个填空题。因为有你相伴,我____,所以感谢你?要填的是我受到的影响或发生的变化,即我的某段经历。这道题表面上显露“我”和“你”之间存在的关联,深层次上隐含了“我”实际经历和心灵成长之间的关联,即作者本人与中心事件的关系,同时“你”是中心事件的参与者。厘清了这些关系之后,才能回答写作的方向,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举一反三,《你用____温暖了我》,关联之一是你温暖了我;关联之二是被温暖前、后,我内心的不同状态和变化。只有同时关注题目中隐含地各种关联,文章才不会游于表浅,矫揉造作,给人虚情假意之印象。
总之,题目里隐含了多种关联,这些关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推敲,既要紧密还要在理。
二审题目中隐含的重点。
所谓隐含的重點,是指写作中应该详细描写或者铺垫过渡但又易被忽略的部分。它直接通向中心主旨,甚至关系着立意的高度。这些隐含地重点可能是什么呢?
可以是行为方式。如《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2016年重庆卷),行为方式是“提灯”,这种行为方式就告诉考生,一定要写“提”的动态和神态,并且尽量生动形象地进行一段细节描写,这样,情感的宣泄和心中的“感谢”就水到渠成、真挚自然了。又如《____滋润我成长》(2016荆门中考作文题),行为方式是“滋润”,意思是带给人身体上的享受,或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所以,这段“成长”在呵护与关爱、陪伴与鼓励下,是顺利的,快乐的,或幸福的。总之,抓准行为方式是审题解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是意蕴丰富的词语。如《有那一抹色彩》(2016年盐城卷),“色彩”的意蕴很丰厚,可以是给人视觉享受的美丽的色彩,也可以是使人心灵愉悦的动人的亮点。除了在词义上可作出多元解释,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地倾向。“色彩”本身就给人一种绚丽夺目的美感,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赞叹,敬慕。有了这层认识之后,写作就迎刃而解了。
三者,审题目中的主体认识。
很多学生审题时仅仅辨清文题中的情感倾向,就着急下笔,结果写出来的文章犹如山寨版的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失真”了。问题在哪儿?辨清情感倾向是必须的,抓准主体的认识程度也是必需的。主体认识深刻,情感体验也就深刻。反之,认识不够感情就会失真。文章就会显得干涩、生硬、刻板。如《感谢你给了我更多》(2016年日照卷),不仅要抓住情感倾向“感谢”,还要抓准主体认识的程度“更”字。只写出你对我付出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写出“比较”之下你超出一般的付出,在此基础上的感谢才是由心而发,因情动人。
【关键词】审题 关联 行为方式 意蕴 主体认识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重难点。学生抱怨:写作难,得分低;老师抱怨:写得差,不切题。其实,写作不难,难的是审题;写的不差,差的是跑错龙套。所以,审题是影响写作方向的重要因素。一旦此环节出现问题或偏差,结果可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作文审题也有“烟雾弹”
中考命题作文形式多样,从字数长短上分,有词语类的,短语类的,句子类的;从话题上分,有成长类的,自然类的,社会类的,人文类的;从情感体验上分,有感悟类的,励志类的,亲情类的,关爱类的……不论哪种类型,都要严防烟雾弹的迷惑,做到切题写作。
就拿2016年徐州市作文题目《以心传递》为例,学生思考的是“传递”什么?接着就找出一个富有爱心和善心的人来传递他的故事和精神。而“我”被深深地感动,并且决心“以心传递”作为回报。最后,一句赞美,一句誓言或呼吁就为这篇题目画上了句号。这样的解读看似符合要求,实则走进了狭隘的误区,存在误读的诟病。
题目的中心词是“传递”,犹如接力赛:一个人递出,另一个人接棒并向第三个人传出,此过程才叫传递。所以感动过后仅一句誓言“我要以心传递”是不妥当的,这不叫传递。由此可见,一个词语把握不准,写作的重心就会发生变化,与文题也就渐行渐远。所以,一旦审题出现误读,就像中了烟雾弹,头重脚轻、走错方向。
躲过了误读这枚烟雾弹,就能切题写作了吗?别漏掉要“以心”传递这一要求。这不是来回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任务,是对社会人的社会行为的评判,反映的是写作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即传递为了什么?在这种精神信仰下,传递才是由心而发,因情而美。反之,就会掉进漏读的烟雾弹里,“煽情”而不“动情”,给人虚情假意的印象。
此外,除了误读、漏读的现象之外,审题还容易出现偏读、错读等其他问题。
二、安全解除“烟雾弹”
审题要全面、仔细,要细细推敲、品味,不能有所遗漏、偏差或者误区。怎样审题才能做到为题发挥、切题写作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题目中隐含的关联。
如《感谢有你相伴》(2016年巴中卷),“感谢”是中心词,感谢的对象是“你”,省略的主语是“我”(感谢的主体)。为什么要感谢“你”呢?我们不妨做个填空题。因为有你相伴,我____,所以感谢你?要填的是我受到的影响或发生的变化,即我的某段经历。这道题表面上显露“我”和“你”之间存在的关联,深层次上隐含了“我”实际经历和心灵成长之间的关联,即作者本人与中心事件的关系,同时“你”是中心事件的参与者。厘清了这些关系之后,才能回答写作的方向,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举一反三,《你用____温暖了我》,关联之一是你温暖了我;关联之二是被温暖前、后,我内心的不同状态和变化。只有同时关注题目中隐含地各种关联,文章才不会游于表浅,矫揉造作,给人虚情假意之印象。
总之,题目里隐含了多种关联,这些关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推敲,既要紧密还要在理。
二审题目中隐含的重点。
所谓隐含的重點,是指写作中应该详细描写或者铺垫过渡但又易被忽略的部分。它直接通向中心主旨,甚至关系着立意的高度。这些隐含地重点可能是什么呢?
可以是行为方式。如《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2016年重庆卷),行为方式是“提灯”,这种行为方式就告诉考生,一定要写“提”的动态和神态,并且尽量生动形象地进行一段细节描写,这样,情感的宣泄和心中的“感谢”就水到渠成、真挚自然了。又如《____滋润我成长》(2016荆门中考作文题),行为方式是“滋润”,意思是带给人身体上的享受,或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所以,这段“成长”在呵护与关爱、陪伴与鼓励下,是顺利的,快乐的,或幸福的。总之,抓准行为方式是审题解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是意蕴丰富的词语。如《有那一抹色彩》(2016年盐城卷),“色彩”的意蕴很丰厚,可以是给人视觉享受的美丽的色彩,也可以是使人心灵愉悦的动人的亮点。除了在词义上可作出多元解释,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地倾向。“色彩”本身就给人一种绚丽夺目的美感,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赞叹,敬慕。有了这层认识之后,写作就迎刃而解了。
三者,审题目中的主体认识。
很多学生审题时仅仅辨清文题中的情感倾向,就着急下笔,结果写出来的文章犹如山寨版的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失真”了。问题在哪儿?辨清情感倾向是必须的,抓准主体的认识程度也是必需的。主体认识深刻,情感体验也就深刻。反之,认识不够感情就会失真。文章就会显得干涩、生硬、刻板。如《感谢你给了我更多》(2016年日照卷),不仅要抓住情感倾向“感谢”,还要抓准主体认识的程度“更”字。只写出你对我付出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写出“比较”之下你超出一般的付出,在此基础上的感谢才是由心而发,因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