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就是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艺术,特别是新课的导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导人新课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导人新课,可以巧妙地拉开知识的序幕,吸引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导人新课的策略主要有利用旧知,巧用素材,联系生活.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等导入法。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导人,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学”、“学会”,就是好的导入方法。
一、巧用素材,故事引入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巧用故事引入,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个故事你们能接着往下讲吗?生:能。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生:总是重复不断地讲下去。师:像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叫做“循环”现象,揭示课题。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师:一个渔村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两人从4月1日开始打鱼。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你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休息一天。”有一位朋友要想他们都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好。同学们,你能帮他选一选吗?试一试。
二、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三、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旧知:(1)3 7 4;②5 5 5。提问:比较①②两题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学生回答:第①题的三个加数不相同,而第②题的三个加数完全相同。教者过渡导入:像第②题这样由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計算,用新方法计算这样的题目只要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就能立即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简便得多,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乘法”。如此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其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的思维表达能力。
四、巧用猜想,构建“高”“活”境界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42÷6等于多少?4200…00÷600…00等于多少?让学生猜想结果?在这里,她故设障碍,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再问有什么想法?然后引导学生举例探索被除数、除数在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什么情况下,商是变的。探索中,让学生挑战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满足学生好强、挑战的个性。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张莉,陈秋宾编著.《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孔企平著.《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奚定华著.《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导人新课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导人新课,可以巧妙地拉开知识的序幕,吸引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导人新课的策略主要有利用旧知,巧用素材,联系生活.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等导入法。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导人,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学”、“学会”,就是好的导入方法。
一、巧用素材,故事引入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巧用故事引入,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个故事你们能接着往下讲吗?生:能。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生:总是重复不断地讲下去。师:像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叫做“循环”现象,揭示课题。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师:一个渔村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两人从4月1日开始打鱼。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你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休息一天。”有一位朋友要想他们都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好。同学们,你能帮他选一选吗?试一试。
二、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三、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旧知:(1)3 7 4;②5 5 5。提问:比较①②两题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学生回答:第①题的三个加数不相同,而第②题的三个加数完全相同。教者过渡导入:像第②题这样由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計算,用新方法计算这样的题目只要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就能立即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简便得多,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乘法”。如此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其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的思维表达能力。
四、巧用猜想,构建“高”“活”境界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42÷6等于多少?4200…00÷600…00等于多少?让学生猜想结果?在这里,她故设障碍,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再问有什么想法?然后引导学生举例探索被除数、除数在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什么情况下,商是变的。探索中,让学生挑战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满足学生好强、挑战的个性。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张莉,陈秋宾编著.《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孔企平著.《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奚定华著.《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