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效果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或尺度来评价,也就是素质教育的課堂评价标准。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社会要发展,改革是关键,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积极地展开,广大一线教师热烈响应,勇于探索和实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其实施效果如何?则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对教学进行调控、引导和激励。
因此,我分析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标准应有如下的内容。
一、语文本位
语文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方面: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二、学生主人
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是素质教育课堂评价的标准。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三、教师引导
评价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看:
一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每篇课文)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二是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三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素质。这里的素质是“狭义”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的素质包括读、写、算、画。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亲切,有感染力;写画是否美观、实用,能否起启示、点精、梳理作用。内在的素质主要看课堂调控能力,是否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恰当的引导自学,正确的处理突发情况等。
四是评价差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差异,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是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教学评价不能单一地从某一侧面进行。以往的评价重点是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转到以评价学生的“学”为重点上来。上述评价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宽泛的相容性。
总之,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评价三方面密切联系、不开分割。语文本位的确立离不开学生主人学习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人的学习是在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学习的语文本位的内容,教师引导的作用又体现在学生主人的学习和对语文本位的理解上。如果人为地把评价内容完全独立割裂,这也不是明智的做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社会要发展,改革是关键,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积极地展开,广大一线教师热烈响应,勇于探索和实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其实施效果如何?则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对教学进行调控、引导和激励。
因此,我分析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标准应有如下的内容。
一、语文本位
语文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方面: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二、学生主人
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是素质教育课堂评价的标准。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三、教师引导
评价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看:
一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每篇课文)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二是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三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素质。这里的素质是“狭义”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的素质包括读、写、算、画。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亲切,有感染力;写画是否美观、实用,能否起启示、点精、梳理作用。内在的素质主要看课堂调控能力,是否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恰当的引导自学,正确的处理突发情况等。
四是评价差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差异,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是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教学评价不能单一地从某一侧面进行。以往的评价重点是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转到以评价学生的“学”为重点上来。上述评价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宽泛的相容性。
总之,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评价三方面密切联系、不开分割。语文本位的确立离不开学生主人学习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人的学习是在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学习的语文本位的内容,教师引导的作用又体现在学生主人的学习和对语文本位的理解上。如果人为地把评价内容完全独立割裂,这也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