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合唱的基础训练,其中包括歌唱的呼吸,合唱的发声合唱的共鸣位置及合唱的吐字咬字等几个方面,以及合唱演唱中对其共性与个性因素的掌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合唱;独唱训练;共性个性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多声部所层次的组合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种突出集体而淹没自己的集体艺术,是群体艺术的合作结晶,是和谐组合的整体。合唱包含了和声的功能、复调和转调等多种旋律组成的表现形式。合唱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表现力。表现一个合唱团队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从音乐功底、文化修养和文化造诣表现的。一个好的合唱指挥是能给队员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知识,给观众留下有价值的艺术享受的引导者,因此,一个好的合唱指挥在合唱团队中起到重要作用。合唱艺术是一个国家民众文化艺术素质的表现,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风貌。合唱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凝聚力,对人们集体主义和荣誉感的培养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合唱的含义
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重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由于是集体歌唱,相对于个人独唱来说,合唱有四大特点:首先,音域更宽一个人的音域最多到两个八度,而合唱(混声合唱)一般有四个八度,因而旋律可以更宽广,和声可以更丰厚;其次,气息更长,一个人一口气慢唱八拍已不容易,而合唱(使用循环呼吸)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多长就唱多长,甚至无限延长而不间断;第三,力度更大,一个人的声音音量是有限的,而合唱根据人数可能是30倍、60倍或更多,可做很大的强弱对比与变化;第四,音色更多,一个人或者女高音或是男低音,只有一种音色,而合唱包括高音、中音、低音、男声、女声、童声、混声等多种音色,并可进行各种组合,使音色变化峋丽多彩、丰富无比。
人类从原始的呼喊,喊叫发展到有了语言,又从语言发展到游乐美化语言的歌唱,这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很早就发现了集体歌唱的奥妙——谐和,故以合唱为其重要的礼拜形式。中国的戏曲也早就用了帮腔、衬腔等合唱因素。即使在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比如侗族大歌、苗族古歌就自然存在有支声旋律、辅助旋律等多声的合唱因素。而自古以来,人们劳动时一唱众和的劳动号子就是一种简单的合唱形式,所以说合唱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它最能反映群众的心声,是最大众化的艺术。
另一方面,正因为合唱是集体歌唱,有着群体组织、协调、声部均衡、谐和等综合性的艺术要求,个人必须容进集体并在这个集体的熔炉中得到升华和陶冶。合唱可以凝聚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学校有校歌,工厂有厂歌,城市有市歌,国家有国歌,可以看出,人们常常以它来象征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精神。因而,合唱又具有精深的经典性和提高性,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的、时代的最强音,是最高雅的艺术。
二、合唱的基本训练
训练归根结底是为了表现。训练要有方法和手段。合唱的基础在于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个人的基本功,为了巩固中声区(提高的关键声区),解决用声上的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做到合唱声音上的协和、平衡与统一,必须进行一些集体训练。而这个集体训练的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必须抓住重点,突出中心,解决关键问题,做到集训与平时短训相结合,先从声音训练入手,再逐步过度到音准、节奏、扩大音域、咬字吐字、幅度变化等方面的训练。
合唱的基本训练与独唱的基本训练一样主要是“气、声、字、腔”四个范畴,训练的方法也是相通一致的,只是独唱讲究个性,而合唱讲究共性,这是两者最根本的一条区别。另外合唱还有一些特有的技巧:
(一)合唱的呼吸训练
在演唱上面,独唱是讲究个性,合唱是讲求共性,是要在音量、用气等多方面制约,既要统一,又要使用规定的气口,又要求有原则的呼吸循环,还要控制各种音量的变化。又时候轻的如《摇篮曲》一样扣人心弦,有时候重的像《怒吼吧!黄河》般响彻心扉。虽然合唱的训练难度较大,但是他所带动的乐趣也是很多。
歌唱者应运用正确的呼吸动作并进行呼吸练习。多声部合唱艺术的表现主要靠三种呼吸方法:首先,整体性一起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吸,同时换气,数十数百人都整齐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其次,声部之间交错轮流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第三,循环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气息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自己没有气时就悄悄的换气,使音不断的延长下去),个人循环呼吸换气,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作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排练前,指挥请大家起立,每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一起呼吸,然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的慢慢呼出,指挥从听觉上检查集体气流是否平稳、均匀,从视觉上检查队员们的肺部、腹部是否扩张,进行纠正反复训练,由浅入深,逐渐掌握好强、弱、快、慢各种气息的运用。
(二)合唱的发声训练
合唱的发声与独唱的发声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由于合唱的多声部集体性,所以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常用的发声有:
(1)激起——就是发声前先想好音高、音量、音色并作好相应的器官状态的准备,用气突然冲击声带震动,发出准确干净整齐而富有弹性并带有音头的声音,是最基本的起声技巧。
(2)软起——就是发声前先出气再出声,声音是气息运托出来的一种发声技巧。(作好状态,先出气再出声,无音头)如例二,对第一小节前三拍只出气不出声,到第二小节发出M音,有此做到出气带动出声。
(3)直声——就是发声后保持状态,不要让声音波动,因为每个人波动幅度大小不一、波动快慢不一、都直接影响合唱的音响效果。
用直声训练比较容易产生共性,而且还可以获得明净的音质,对于倾听音准也很有好处。当然,在延长作品或正式表演时再带有正常的波动颤音就会更具表现力。 (三)合唱的共鸣训练
有了正确的呼吸和正确的发声,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共鸣。合唱的艺术是属于共性的统一,是解决好各声部的位置问题,达到合唱队声音的高度统一。在合唱时候,好的声音位置和好的音质是来自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兴奋状态及统一的统一的共鸣声区。
1.胸声训练
指挥打着拍子让大家一起用“哈”母音进行练习,用深沉咳嗽的感觉寻找横隔膜下降和腹肌的弹跳。
2.头声练习
起立,站稳放松,指挥用手势做一个呼吸动作,让全体一块打哈欠,边打哈欠边用高位轻声,逐步向高声位发展,最后一起从最高音往下滑一直滑到最低音为止。注意从上到下的长音练习,必须保持半打哈欠状,听起来既保持了头腔共鸣又获得了圆润的声音,取得了共性。
(四)合唱的吐字与咬字
字正腔圆是合唱组合的前提,以动人的语言形成优美动听的歌声,形成字清声美的一首歌。歌词里字与字之间要相互靠近,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横母音竖唱,扁母音圆唱”,“向前的字往后靠,明的字向暗靠,横的字向竖靠,扁的字向圆靠”。把声音送向头腔面罩,使声音获得统一的共性。
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总是以清晰、动人的音乐语言为标志。合唱队集体的和声音响是所有单个成员声音的总和。而合唱队员吐字和咬字的统一和语音的音素是合唱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歌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语言的美化与夸张。
三、正确掌握合唱演唱中的共性与个性
合唱是集体参与的项目,参与者众多,必须强调合唱的共性因素,因为这是形成合唱状态的凝聚力。对于合唱的共性问题历来是备受关注的,因为,人们对合唱的共性因素已经形成了一个定性思维,就是只强调合唱的共性问题,而忽视合唱者的个性问题。处理合唱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要从合唱共性因素、个性因素及合唱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合唱中共性因素分析
合唱中的共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合唱队员在合唱中的发声状态、发声技巧和心理状态等方面。不同的合唱曲目对其发声技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大、小调体系的作品和五声调式为基础的民歌风格的作品)。但在演唱具体作品时,强调歌唱技术规格的统一性,则对合唱队员的气息基础、喉头状态、声音位置、咬字吐字等共性因素都有严格要求,力求做到完美一致;合唱队员的心理状态,演唱过程中的整体精神面貌对合唱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对合唱队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演唱过程中的发声状态、发声技巧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都具有严格要求。这就要求在合唱过程中,不允许出现唱队员有思想松懈、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作等现象,要确保每位合唱队员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合唱当中。
(二)合唱中个性因素分析
合唱中的个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单个队员的嗓音特质和性格特质等方面。嗓音特质是个人自然音质区别于他人的特点,而合唱的整体声音状态是若干个人嗓音的融合。因此,我们在强调合唱发音状态统一的前提下,必须正视每位合唱队员的嗓音本质,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充分挖掘每位队员的歌唱潜能,并在不断地磨合中,协调不同嗓音在合唱中的关系,达到合唱音色的完美生动;每个人性格特质都有差异,而性格特质主要受来遗传因素和所生活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性格差异。因此,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情感反应也会有不同。例如,当演唱情绪欢快的歌曲时,热情开朗的人会很容易融入到歌曲欢快的情境中去,带动队员的演唱情绪,使演唱氛围活跃起来;而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则较难唱出欢快的感觉,相反还会影响全队的演唱情绪。所以要针对个性因素对队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磨合,使其在合唱中达到统一。
(三)合唱中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唱中共性与个性也是如此。在合唱中,就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使其达到对立统一。
1.个人的嗓音特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在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其嗓音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合唱中,指导老师会要求个人对自身的嗓音特质和歌唱习惯加以修正,即暂时放弃个人固有的嗓音特色和唱歌习惯,以符合合唱歌曲的整体音色规范,形成所谓的“合唱音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合唱音色”:一方面要求声音个性突出的合唱队员对本身固有的嗓音加以修饰,发出一种符合演唱的“合唱音色”;另一方面,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把全体合唱队员修饰后的嗓音汇合成生动和谐、富有光彩的“合唱音色”。
2.合唱队成员之间的差异性
对于合唱队而言,成员之间专业素质必然存在差异,而在合唱状态下,这一差异又与合唱共性所要达到要求相抵触。要使其达到协调统一,必须通过严格细致的训练与磨合,尽可能的缩小或消除合唱队员之间的专业素质差异,使每位合唱队员的感受能力不至于低于标准水平。
合唱是合唱队共性特征的整体音色配合,相对整体音色而言,合唱各个声部的音色又具有各自的声部个性,要将这些个性组合形成达到声部的协调。是同一声部既要做到外部的共性展示,又要达到内部的个性均衡协调,合唱是个性与共性的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形成的。
【参考文献】
\[1\]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周正松.合唱与指挥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武冠,高奉仁.合唱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孔艳秀,女,供职于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党家村小学。
【关键词】合唱;独唱训练;共性个性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多声部所层次的组合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种突出集体而淹没自己的集体艺术,是群体艺术的合作结晶,是和谐组合的整体。合唱包含了和声的功能、复调和转调等多种旋律组成的表现形式。合唱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表现力。表现一个合唱团队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从音乐功底、文化修养和文化造诣表现的。一个好的合唱指挥是能给队员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知识,给观众留下有价值的艺术享受的引导者,因此,一个好的合唱指挥在合唱团队中起到重要作用。合唱艺术是一个国家民众文化艺术素质的表现,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风貌。合唱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凝聚力,对人们集体主义和荣誉感的培养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合唱的含义
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重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由于是集体歌唱,相对于个人独唱来说,合唱有四大特点:首先,音域更宽一个人的音域最多到两个八度,而合唱(混声合唱)一般有四个八度,因而旋律可以更宽广,和声可以更丰厚;其次,气息更长,一个人一口气慢唱八拍已不容易,而合唱(使用循环呼吸)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多长就唱多长,甚至无限延长而不间断;第三,力度更大,一个人的声音音量是有限的,而合唱根据人数可能是30倍、60倍或更多,可做很大的强弱对比与变化;第四,音色更多,一个人或者女高音或是男低音,只有一种音色,而合唱包括高音、中音、低音、男声、女声、童声、混声等多种音色,并可进行各种组合,使音色变化峋丽多彩、丰富无比。
人类从原始的呼喊,喊叫发展到有了语言,又从语言发展到游乐美化语言的歌唱,这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很早就发现了集体歌唱的奥妙——谐和,故以合唱为其重要的礼拜形式。中国的戏曲也早就用了帮腔、衬腔等合唱因素。即使在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比如侗族大歌、苗族古歌就自然存在有支声旋律、辅助旋律等多声的合唱因素。而自古以来,人们劳动时一唱众和的劳动号子就是一种简单的合唱形式,所以说合唱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它最能反映群众的心声,是最大众化的艺术。
另一方面,正因为合唱是集体歌唱,有着群体组织、协调、声部均衡、谐和等综合性的艺术要求,个人必须容进集体并在这个集体的熔炉中得到升华和陶冶。合唱可以凝聚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学校有校歌,工厂有厂歌,城市有市歌,国家有国歌,可以看出,人们常常以它来象征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精神。因而,合唱又具有精深的经典性和提高性,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的、时代的最强音,是最高雅的艺术。
二、合唱的基本训练
训练归根结底是为了表现。训练要有方法和手段。合唱的基础在于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个人的基本功,为了巩固中声区(提高的关键声区),解决用声上的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做到合唱声音上的协和、平衡与统一,必须进行一些集体训练。而这个集体训练的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必须抓住重点,突出中心,解决关键问题,做到集训与平时短训相结合,先从声音训练入手,再逐步过度到音准、节奏、扩大音域、咬字吐字、幅度变化等方面的训练。
合唱的基本训练与独唱的基本训练一样主要是“气、声、字、腔”四个范畴,训练的方法也是相通一致的,只是独唱讲究个性,而合唱讲究共性,这是两者最根本的一条区别。另外合唱还有一些特有的技巧:
(一)合唱的呼吸训练
在演唱上面,独唱是讲究个性,合唱是讲求共性,是要在音量、用气等多方面制约,既要统一,又要使用规定的气口,又要求有原则的呼吸循环,还要控制各种音量的变化。又时候轻的如《摇篮曲》一样扣人心弦,有时候重的像《怒吼吧!黄河》般响彻心扉。虽然合唱的训练难度较大,但是他所带动的乐趣也是很多。
歌唱者应运用正确的呼吸动作并进行呼吸练习。多声部合唱艺术的表现主要靠三种呼吸方法:首先,整体性一起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吸,同时换气,数十数百人都整齐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其次,声部之间交错轮流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第三,循环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气息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自己没有气时就悄悄的换气,使音不断的延长下去),个人循环呼吸换气,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作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排练前,指挥请大家起立,每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一起呼吸,然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的慢慢呼出,指挥从听觉上检查集体气流是否平稳、均匀,从视觉上检查队员们的肺部、腹部是否扩张,进行纠正反复训练,由浅入深,逐渐掌握好强、弱、快、慢各种气息的运用。
(二)合唱的发声训练
合唱的发声与独唱的发声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由于合唱的多声部集体性,所以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常用的发声有:
(1)激起——就是发声前先想好音高、音量、音色并作好相应的器官状态的准备,用气突然冲击声带震动,发出准确干净整齐而富有弹性并带有音头的声音,是最基本的起声技巧。
(2)软起——就是发声前先出气再出声,声音是气息运托出来的一种发声技巧。(作好状态,先出气再出声,无音头)如例二,对第一小节前三拍只出气不出声,到第二小节发出M音,有此做到出气带动出声。
(3)直声——就是发声后保持状态,不要让声音波动,因为每个人波动幅度大小不一、波动快慢不一、都直接影响合唱的音响效果。
用直声训练比较容易产生共性,而且还可以获得明净的音质,对于倾听音准也很有好处。当然,在延长作品或正式表演时再带有正常的波动颤音就会更具表现力。 (三)合唱的共鸣训练
有了正确的呼吸和正确的发声,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共鸣。合唱的艺术是属于共性的统一,是解决好各声部的位置问题,达到合唱队声音的高度统一。在合唱时候,好的声音位置和好的音质是来自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兴奋状态及统一的统一的共鸣声区。
1.胸声训练
指挥打着拍子让大家一起用“哈”母音进行练习,用深沉咳嗽的感觉寻找横隔膜下降和腹肌的弹跳。
2.头声练习
起立,站稳放松,指挥用手势做一个呼吸动作,让全体一块打哈欠,边打哈欠边用高位轻声,逐步向高声位发展,最后一起从最高音往下滑一直滑到最低音为止。注意从上到下的长音练习,必须保持半打哈欠状,听起来既保持了头腔共鸣又获得了圆润的声音,取得了共性。
(四)合唱的吐字与咬字
字正腔圆是合唱组合的前提,以动人的语言形成优美动听的歌声,形成字清声美的一首歌。歌词里字与字之间要相互靠近,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横母音竖唱,扁母音圆唱”,“向前的字往后靠,明的字向暗靠,横的字向竖靠,扁的字向圆靠”。把声音送向头腔面罩,使声音获得统一的共性。
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总是以清晰、动人的音乐语言为标志。合唱队集体的和声音响是所有单个成员声音的总和。而合唱队员吐字和咬字的统一和语音的音素是合唱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歌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语言的美化与夸张。
三、正确掌握合唱演唱中的共性与个性
合唱是集体参与的项目,参与者众多,必须强调合唱的共性因素,因为这是形成合唱状态的凝聚力。对于合唱的共性问题历来是备受关注的,因为,人们对合唱的共性因素已经形成了一个定性思维,就是只强调合唱的共性问题,而忽视合唱者的个性问题。处理合唱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要从合唱共性因素、个性因素及合唱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合唱中共性因素分析
合唱中的共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合唱队员在合唱中的发声状态、发声技巧和心理状态等方面。不同的合唱曲目对其发声技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大、小调体系的作品和五声调式为基础的民歌风格的作品)。但在演唱具体作品时,强调歌唱技术规格的统一性,则对合唱队员的气息基础、喉头状态、声音位置、咬字吐字等共性因素都有严格要求,力求做到完美一致;合唱队员的心理状态,演唱过程中的整体精神面貌对合唱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对合唱队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演唱过程中的发声状态、发声技巧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都具有严格要求。这就要求在合唱过程中,不允许出现唱队员有思想松懈、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作等现象,要确保每位合唱队员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合唱当中。
(二)合唱中个性因素分析
合唱中的个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单个队员的嗓音特质和性格特质等方面。嗓音特质是个人自然音质区别于他人的特点,而合唱的整体声音状态是若干个人嗓音的融合。因此,我们在强调合唱发音状态统一的前提下,必须正视每位合唱队员的嗓音本质,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充分挖掘每位队员的歌唱潜能,并在不断地磨合中,协调不同嗓音在合唱中的关系,达到合唱音色的完美生动;每个人性格特质都有差异,而性格特质主要受来遗传因素和所生活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性格差异。因此,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情感反应也会有不同。例如,当演唱情绪欢快的歌曲时,热情开朗的人会很容易融入到歌曲欢快的情境中去,带动队员的演唱情绪,使演唱氛围活跃起来;而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则较难唱出欢快的感觉,相反还会影响全队的演唱情绪。所以要针对个性因素对队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磨合,使其在合唱中达到统一。
(三)合唱中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唱中共性与个性也是如此。在合唱中,就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使其达到对立统一。
1.个人的嗓音特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在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其嗓音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合唱中,指导老师会要求个人对自身的嗓音特质和歌唱习惯加以修正,即暂时放弃个人固有的嗓音特色和唱歌习惯,以符合合唱歌曲的整体音色规范,形成所谓的“合唱音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合唱音色”:一方面要求声音个性突出的合唱队员对本身固有的嗓音加以修饰,发出一种符合演唱的“合唱音色”;另一方面,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把全体合唱队员修饰后的嗓音汇合成生动和谐、富有光彩的“合唱音色”。
2.合唱队成员之间的差异性
对于合唱队而言,成员之间专业素质必然存在差异,而在合唱状态下,这一差异又与合唱共性所要达到要求相抵触。要使其达到协调统一,必须通过严格细致的训练与磨合,尽可能的缩小或消除合唱队员之间的专业素质差异,使每位合唱队员的感受能力不至于低于标准水平。
合唱是合唱队共性特征的整体音色配合,相对整体音色而言,合唱各个声部的音色又具有各自的声部个性,要将这些个性组合形成达到声部的协调。是同一声部既要做到外部的共性展示,又要达到内部的个性均衡协调,合唱是个性与共性的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形成的。
【参考文献】
\[1\]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周正松.合唱与指挥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武冠,高奉仁.合唱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孔艳秀,女,供职于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党家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