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一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边界纠纷的祸根。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中国政府忍无可忍,1962年10月20日发起反击。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
两国边防战士鼻子对着鼻子站岗,毛泽东提出后撤20公里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
他告诉与会的各级领导,由于印度方的多次骚扰,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
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这样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印度总理提出领土要求,印度军队逼上门来闹事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在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
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啊,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上门来闹事了。
周恩来建议进行自卫反击战,毛泽东说不打不成交
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
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他俩汇报完,周恩来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张国华主张泰山压顶,毛泽东大手一劈,“扫了它”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离开颐年堂前,陈毅和贺龙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了边防备战的情况。
张国华话不多:“我们已按主席说的‘边防部队在精不在多’作了调整。要打就是泰山压顶之势。”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央又一次召见他。
中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中央批示:打得要狠,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便紧急召开了。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批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打得要狠,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决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的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
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批示。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领导和指挥。”说完,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反击战以中国的绝对胜利宣告结束
那次会议后的第三天,著名的中印反击战就开始了。那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
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我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战斗,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责编 丹枫)
两国边防战士鼻子对着鼻子站岗,毛泽东提出后撤20公里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
他告诉与会的各级领导,由于印度方的多次骚扰,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
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这样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印度总理提出领土要求,印度军队逼上门来闹事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在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
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啊,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上门来闹事了。
周恩来建议进行自卫反击战,毛泽东说不打不成交
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
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他俩汇报完,周恩来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张国华主张泰山压顶,毛泽东大手一劈,“扫了它”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离开颐年堂前,陈毅和贺龙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了边防备战的情况。
张国华话不多:“我们已按主席说的‘边防部队在精不在多’作了调整。要打就是泰山压顶之势。”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央又一次召见他。
中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中央批示:打得要狠,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便紧急召开了。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批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打得要狠,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决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的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
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批示。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领导和指挥。”说完,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反击战以中国的绝对胜利宣告结束
那次会议后的第三天,著名的中印反击战就开始了。那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
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我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战斗,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责编 丹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