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一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边界纠纷的祸根。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中国政府忍无可忍,1962年10月20日发起反击。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
  
  两国边防战士鼻子对着鼻子站岗,毛泽东提出后撤20公里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
  他告诉与会的各级领导,由于印度方的多次骚扰,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
  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这样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印度总理提出领土要求,印度军队逼上门来闹事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在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
  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啊,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上门来闹事了。
  
  周恩来建议进行自卫反击战,毛泽东说不打不成交
  
  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
  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他俩汇报完,周恩来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张国华主张泰山压顶,毛泽东大手一劈,“扫了它”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离开颐年堂前,陈毅和贺龙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了边防备战的情况。
  张国华话不多:“我们已按主席说的‘边防部队在精不在多’作了调整。要打就是泰山压顶之势。”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央又一次召见他。
  中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中央批示:打得要狠,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便紧急召开了。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批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打得要狠,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决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的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
  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批示。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领导和指挥。”说完,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反击战以中国的绝对胜利宣告结束
  
  那次会议后的第三天,著名的中印反击战就开始了。那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
  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我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战斗,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责编 丹枫)
其他文献
1977年那个冬日的早晨,我站在古老的徐沟城十字街口南面的墙前,久久望着墙上大红的高考招生初选榜激动不已。那张文科考生榜上只有两个名字——我和我们徐沟中学高七班的另外一位男生。就是说,徐沟公社初选的文科考生只有我们两人。我丝毫没感到寒风的凛冽,只觉得浑身热血涌淌,心跳如奔,冥冥中,觉得自己人生的拐点就要到了。  然而,两个多月后的那个下午,在太原文源巷省第四招待所的一个房间,我的老校长、时任清徐县
期刊
1958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指示中称:“一个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已经在全国形成。”指示中所说的“四害”,指蚊虫、苍蝇、老鼠和麻雀。  1958年3月至5月间,毛泽东在成都、武汉、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极力号召要消灭“四害”之一的麻雀。他说:“办法是下定决心,统一行动,分片包干,封闭粮食,撒下天罗地网,连续打歼灭战。” 
期刊
前些年有不少人把钱称作“分”,把赚钱说成“扒分”;近些年上海人又通行“米”了,将赚钱说成“背米”。有篇主题为“汉语上海”的文章对此作了生动介绍:“米,钞票也。上海人是崇拜米的。米,侬有伐?有米算侬狠。有米走天下,无米寸步难行。”目前,“米”语已向各地辐射。  “钱”为货币的通称始于周朝。当时有一种铲形的耕田工具叫钱,形状与汉字“大”很相近,古人常把它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后来金属货币又仿它形状制造。 
期刊
这是一个夫妻痛别、隔海苦望了半个多世纪的凄楚缠绵的爱情童话。新婚不久,男人被国民党抓去当兵,解放前夕被迫逃往台湾,从此音讯杳无。女人抱着男人临别相赠的玉麒麟,饮尽孤独,历尽磨难,终未再嫁。步入晚年,老人无依无靠,当地派出所民警对她关怀备至,象“儿子”一样尽着一份对“母亲”的孝心。尤其是女人失玉病倒,欲含恨离开人世之际,她的“儿子们”更是竭尽全力,不但代老人付了医疗费,还帮她追回了玉麒麟,找到了离开
期刊
恢复高考迄今整整30年了。1977年冬天,来自各个行业的570万“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沉寂了11年的高考考场时,有谁能想到这一重大事件将改写共和国的历史,改变一代人的命运。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每每想起这一时刻,就心潮汹涌,激动万分。是邓小平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圆了我的人生之梦。    高考圆我大学梦    上大学本应是我学业的自然延续,但“文革”浩劫却使它成为我梦寐以求的奢望。  1966年小学毕
期刊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和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与冲击,也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3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进步,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  就我个人而言,改革开放30年,没有坎坷的个人经历,也没有耀人的工作成绩。但3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3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
期刊
我们去参加了在弗吉尼亚彼得斯堡附近一个农场土地和财产的拍卖活动,无意间却看到他们正在公开拍卖奴隶。那些奴隶在广场前排成一队,注视着聚集在四周的人群。在土地和其他东西拍卖完之后,拍卖商用响亮的声音喊道;“把那些黑鬼带上来!”这使那些奴隶的脸上露出惊慌和恐惧的神色,他们相互间注视了一下,又将目光转向那些买主,而买主们的注意力这时也都集中到了他们身上。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毫无疑问是要被出卖、要与家人或朋友分
期刊
孪生兄弟夺冠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有过孪生兄弟共同登上领奖台的故事。在第22届奥运会赛艇项目比赛中,民主德国的兰德福格特孪生兄弟大出风头,其成绩无人可比。  兄弟两人虽然体型、相貌不很相似,但爱好却十分相似,连他们娶的妻子也都是赛艇运动员。  兄弟俩在双人无舵的比赛中,曾获1976年和1980年两届奥运会冠军。从1974年开始多次荣登世界锦标赛榜首,孪生兄弟因遗传基因关系,在集体项目中比常人
期刊
瓦市转移    1947年中央转战陕北时警卫部队只有四个连,环境非常艰险。此时,周恩来鼓励大家说,这比瓦窑堡撤退时情况好得多,那时他手头只有两个班的兵力,面对的是近千名敌人的进攻,却使毛主席得到安全转移。  瓦窑堡是陕北著名的第一大镇,有1800多户人家。自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进驻瓦窑堡之后,该市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革命圣地。  同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
期刊
经历过的人,可能都会记得,文革期间,中央转发毛泽东给江青的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自6月15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中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太灵通。”“武林”和“西方山洞”指的何地?一时成为难解之谜。文革结束后,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专访了有关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得到了确切答案,完全与毛泽东的语言诙谐幽默有关。    四辆神秘的汽车突然而至    1966年6月18日下午3时许,烈日当空,大地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