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当前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使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目标得以实现,本文对如何利用情感引导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开展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感目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10-02
高中数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较为密集,需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知识并复习,所以一些数学教师不够重视情感教育,虽然教师在教案中写出了每一知识点的情感目标,但实际执行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有的教师对情感目标的认识还处在表浅阶段,认为只是将课本知识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就够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没有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效果,反而认为其耽误了正常上课的时间。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详细探讨,提出四点切合实际的措施。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目前高中学生来说,觉得数学学习过于枯燥的不良情绪是限制其数学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挖掘数学问题背后的生活背景,只有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兴趣的形成,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更为关键,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并且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其基础知识缺乏会影响后期一系列的学习,学困生对于数学问题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零散记忆来解决,而难以应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这一特征,将教学任务制定的重心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移,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排列组合的练习课堂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书本中的习题机械式灌输模式,更换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题型,即将举行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便是融入习题练习中的例子,有32支球队参加比赛,每组4支球队,一共八组进行比赛,教师可以由此延伸出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即有多少种分组方式、小组内出现要经过几场比赛等等。
二、利用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成就感需要其具备较为深厚的相关经验,其解决问题的成功次数与成就感的高低呈正比。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的成就感,才能在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勇于面对,从而为其数学能力不断提高创造条件。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取得成就感创造条件,对于学生积极学习的现象给予表扬,如果学生完成条件优异,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觉得付出受到了回报。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成就收集袋等方式,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优异成绩保存起来,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除了直接的成就感引导之外,还可以通过成功的替代经验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替代经验指让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间接评估,使其明白自己如果处于获得成功同学的相同环境中一样可以得到相同的成就,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协助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造成此结果根源的知觉,即学生遭遇挫折或者成功时,会如何分析造成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包括任务难度、自身能力、学习态度等等,对于归因优生和学困生存在明显的差别。优生习惯把成功的因素归结于自身的能力,把失败的因素归结为外部客观因素,这正是由于优生长期吸收自身、教师的鼓励带来的成就感,相比学困生更有自信心;学困生则是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的辅助,而不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同时习惯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缺陷,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消磨掉,甚至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情绪。所以数学教师应该矫正学生的不合理归因,一方面避免优生过于骄傲,另一方面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认识困难与挫折的因素。例如课堂中进行提问的时候,对于利用自己思维运作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而回答错误的时候,要协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基础概念理解错误、题意理解错误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尽量消除学生的挫败感,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应该尽量将错误原因归因为问题难度较大或者努力程度不够等,避免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导致的自卑心理。然后还要帮助其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在一定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学习,而优生要矫正其对于受外部因素导致失误的借口,而是要强调自身能力和状态稳定的重要性。利用以上方式控制学生的得失心,能够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学习状态。
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由于学生的生长环境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会导致在面对困难时的处理态度也不同,有的学生乐于接受挑战,喜爱思考以攻破难关,而有的同学则会产生逃避心理,产生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最终放弃。因此学习的意志力是学习态度的基础,而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的能力能否提高。教师必须从数学角度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由于校园生活的群体性,所以学生容易被外界的言语信息所影响,教师此时就应该协助学生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举例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某位数学家为了攻破一道难题所付出的努力,这些方式对学生建立面对困难的意志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目标应该与教学目标同时开展,情感教育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推进作用,也是为了学生德智能力的全面提高。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态度、意志力和情感的锻炼,挖掘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主导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变。情感目标的实践完全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新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3,(12).
[2]刘艳莉.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2).
[3]张国东.浅议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实施[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感目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10-02
高中数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较为密集,需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知识并复习,所以一些数学教师不够重视情感教育,虽然教师在教案中写出了每一知识点的情感目标,但实际执行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有的教师对情感目标的认识还处在表浅阶段,认为只是将课本知识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就够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没有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效果,反而认为其耽误了正常上课的时间。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详细探讨,提出四点切合实际的措施。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目前高中学生来说,觉得数学学习过于枯燥的不良情绪是限制其数学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挖掘数学问题背后的生活背景,只有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兴趣的形成,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更为关键,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并且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其基础知识缺乏会影响后期一系列的学习,学困生对于数学问题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零散记忆来解决,而难以应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这一特征,将教学任务制定的重心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移,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排列组合的练习课堂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书本中的习题机械式灌输模式,更换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题型,即将举行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便是融入习题练习中的例子,有32支球队参加比赛,每组4支球队,一共八组进行比赛,教师可以由此延伸出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即有多少种分组方式、小组内出现要经过几场比赛等等。
二、利用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成就感需要其具备较为深厚的相关经验,其解决问题的成功次数与成就感的高低呈正比。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的成就感,才能在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勇于面对,从而为其数学能力不断提高创造条件。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取得成就感创造条件,对于学生积极学习的现象给予表扬,如果学生完成条件优异,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觉得付出受到了回报。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成就收集袋等方式,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优异成绩保存起来,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除了直接的成就感引导之外,还可以通过成功的替代经验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替代经验指让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间接评估,使其明白自己如果处于获得成功同学的相同环境中一样可以得到相同的成就,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协助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造成此结果根源的知觉,即学生遭遇挫折或者成功时,会如何分析造成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包括任务难度、自身能力、学习态度等等,对于归因优生和学困生存在明显的差别。优生习惯把成功的因素归结于自身的能力,把失败的因素归结为外部客观因素,这正是由于优生长期吸收自身、教师的鼓励带来的成就感,相比学困生更有自信心;学困生则是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的辅助,而不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同时习惯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缺陷,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消磨掉,甚至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情绪。所以数学教师应该矫正学生的不合理归因,一方面避免优生过于骄傲,另一方面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认识困难与挫折的因素。例如课堂中进行提问的时候,对于利用自己思维运作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而回答错误的时候,要协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基础概念理解错误、题意理解错误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尽量消除学生的挫败感,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应该尽量将错误原因归因为问题难度较大或者努力程度不够等,避免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导致的自卑心理。然后还要帮助其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在一定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学习,而优生要矫正其对于受外部因素导致失误的借口,而是要强调自身能力和状态稳定的重要性。利用以上方式控制学生的得失心,能够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学习状态。
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由于学生的生长环境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会导致在面对困难时的处理态度也不同,有的学生乐于接受挑战,喜爱思考以攻破难关,而有的同学则会产生逃避心理,产生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最终放弃。因此学习的意志力是学习态度的基础,而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的能力能否提高。教师必须从数学角度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由于校园生活的群体性,所以学生容易被外界的言语信息所影响,教师此时就应该协助学生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举例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某位数学家为了攻破一道难题所付出的努力,这些方式对学生建立面对困难的意志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目标应该与教学目标同时开展,情感教育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推进作用,也是为了学生德智能力的全面提高。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态度、意志力和情感的锻炼,挖掘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主导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变。情感目标的实践完全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新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3,(12).
[2]刘艳莉.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2).
[3]张国东.浅议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实施[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