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也逐渐拉大,贫富差距日趋明显,且缩减趋势不明显。国家较高的贫富差距容易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社会对立问题不断加剧,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在对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负面影响加以说明的基础上,提出一相应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举措
【关键词】 贫富差距 公共政策 化解策略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与过去相比,我国国民经济势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党和政府也致力于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然而隨着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愈加显著,“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趋势似乎愈演愈烈。过高的贫富差距将对我国社会持续和稳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现如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区、群体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现阶段较高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的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是0.4。超过则说明国家贫富差距过大。我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小,基尼系数也较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基尼系数慢慢发生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近年基尼系数情况分别为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2016年0.465,2017年0.467,2018年0.474。在统计有所保守的情况下,依然超出国际警戒线标准,表明我国收入分配及贫富差距水平较大。
(二)城乡、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在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居民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持稳定增长态势的。收入差距虽近年来有所降低,但整体差距水平依然较大。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来已久,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2018年城乡收入差比率为2.69,较去年的2.71,虽有略微缩减,但整体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不同地区收入差距有其特有的历史、地理、资源持有状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发展差距悬殊。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各省市,如,广东、上海、深圳等省市,GDP总量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远远高于同时段的中西部城市。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贫富差距过大造成影响。
(三)不同群体之间财富差距的失衡。近年来,一些对于明星偷税漏说事件的报道在让依法纳税的宣传进一步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让民众对明星这一职业对社会财富的获取程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社会依旧有大量在温饱线以下挣扎求存的人。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财富的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1]其次,行业收入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富差距。近年来,金融、地产、旅游、通讯等行业的人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从事与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相关等行业的人员收入水平则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不同群体之间占有社会财富比例的失衡,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
贫富差距问题在我国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我国从小农经济时代演化而来,又经历了漫长的一切为君主服务的封建时期,导致贫困人口一直占社会人口的多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鼓励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一)社会结构不合理。在当今社会,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各自的位置、影响力和话语权有较大的不对等。总体而言,掌握社会财富较多的群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的群体更能有力的对社会施加影响,同时政治精英群体的部分成员和经济精英群体的部分成员出现了利益结盟的迹象,民众许多切身的实际利益被直接侵占,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差距。
(二)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和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不可避免的导致优惠政策和资源向拥有先天地理优势的地区倾斜,使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行业间的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被拉大,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其次,在分配制度上,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与过去的相对平均分配不同,能劳者获得相对较高的财富,贫富差距开始出现,并逐渐有了扩大的趋势。最后,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城乡之间保障制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再分配时加大了城乡贫富差距。
(三)政府未能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我国社会经济呈现高速的发展状态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地区发展差异的加大、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等,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绩效型政府治理模式密切相关。长期在生活重压下的贫困地区的农民、贫困户,城镇的失业人员、低保户得不到有效的生活保障,最有可能成为生活拮据、温饱得不到解决的贫困者,从而加大了贫困者的基数,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四)教育资源不对等。现如今,受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民众实现阶层跨越最有力的资源。但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偏远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上限。在同地区,近年实行的中小学学区制教育也限制了人们凭借自身教育水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往往拥有较高社会财富的人能够通过支付择校费和购买学区房等方式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低收入家庭只能在符合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此外,不少低收入家庭也往往会因为费用原因而失去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去世界知名高校留学更是不能奢求的想法,进而在就业市场失去竞争优势,加固了贫富差距的局面。 三、贫富差距过大的影响
(一)阶层固化,社会代际流动缓慢。社会流动是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移动,社会流动性高或低的判断标准在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攀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开拓创新,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底层民众向上流动增多。但近些年来,“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在这背后,折射出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减少。对于大多数底层群众的子女而言,教育是其获得实现社会流动的唯一途径。当底层民众感到教育改变不了身份地位时,往往让孩子辍学去从事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但是,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在市场上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社会流动的减少,将使底层民众逐渐失去奋斗的期望,也容易产生绝望感。当个体向上流动的诉求逐渐聚集起来成为群体利益诉求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一种威胁。”[2]
(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通过网络的高效实时传播,人们对贫富差距的认识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贫富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对社会上的人或事的态度发生变化,对市场机制下公平竞争的原则出现怀疑态度,社会信任危机进一步加深。
1.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是社会成员对他人行动合乎社会规则、规范的一种期待”[3]冯仕致认为,“较高的社会信任是维持社会互动和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可以稳定社会情绪,减少社会交易成本。社会信任不足,将会影响到社会安全。”[4]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缺少机会的底层群体往往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社会信任也会随之瓦解。机会的不公平,还会使一些人采取非理性的行为去获取财富,同时在各种风险的交叉作用下,逐渐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并最终指向对政府治理能力、社会文化的不信任。
2.不良社会风气危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负面的情绪,都可以在贫富差距问题上找到原因。较高的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公平的渴求和人的负面情绪,面对贫富差距,底层民众的幸福感就会降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悬殊,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尤其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贫富差距问题被赤裸裸地被呈现在大众面前。由于大众及网络媒体,随着炫富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极易被渲染,这极易引发普通大众的仇富心理,对社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容易引发拜金主义、投机主义以及在财富中迷失自我等不良社会风气。贫富差距带来的问题,也容易被一些人恶意利用,然乱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三)对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差距越来越突出。保持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克服人们的懒惰,调动公民工作的积极性,但这个收入分配差距一定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建立在不良的社会关系上的收入分配差距,则会容易导致民众心理失衡现象的发生,进而使民众产生抵触社会的情绪,甚至有可能出现反社会的仇恨心理。假如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那么一旦遇到了不良的环境状况,就会引发冲突,造成社会的动荡,影响社会稳定,给社会安全带来威胁。
四、缓解贫富差距的对策
贫富差距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应该正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努力采取积极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进一步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及区域间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其发达程度和收入情况也远远超过了中西部。相关政策的扶持对于促進经济建设和统筹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不同地区及城乡间的贫富差距。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推进我国西部的开发和中部的崛起战略,并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就业率,增加贫困人群的社会收入,以此激发其拼搏奋斗的积极性,逐渐缓解部分底层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富裕阶层的仇视状态。
(二)兼顾公平与效率,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分配制度,同时在再分配时也秉持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原则。分配格局上重视居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在分配秩序上,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活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在分配形式上,鼓励群众在工薪收入的基础上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与合法化;最后,在收入政策上,要考虑到分配主体的利益平衡。
(三)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针对目前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需要政府做出一些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措施。首先,需要加强收入分配的立法工作,使得收入分配工作能在合理合法、规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确保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民生制度,保障社会中低阶层的群众的生存利益,使得再分配能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再次,实施调节性行动,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确保底层群体收入法人增长。最后,采取相关措施遏制和清除收入分配中的垄断因素,进一步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注 释】
[1] 刘国光.是“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还是“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转向“共同富裕”? [J].探索,2011,(4):54-57.
[2] 张融融:《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负面效应分析》政法论坛,2017,(10).
[3] 福山著,李宛蓉译:《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
[4] 冯仕致:《我国当前信任危机与社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参考文献】
[1]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2] 于云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J]. 中国物价,2016(12).
[3] 李春仙.基尼系数-社会贫富差距的预警绳[J].现代营销。2019.
[4] 王勇章.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富差距问题[J].现代物流与采购.2019.
[5] 葛和平,吴福象.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与机制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9.
作者简介:辛晨晨(1995-),女,硕士,上海师范大学,邮编200234,研究方向比较政治
【关键词】 贫富差距 公共政策 化解策略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与过去相比,我国国民经济势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党和政府也致力于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然而隨着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愈加显著,“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趋势似乎愈演愈烈。过高的贫富差距将对我国社会持续和稳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现如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区、群体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现阶段较高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的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是0.4。超过则说明国家贫富差距过大。我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小,基尼系数也较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基尼系数慢慢发生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近年基尼系数情况分别为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2016年0.465,2017年0.467,2018年0.474。在统计有所保守的情况下,依然超出国际警戒线标准,表明我国收入分配及贫富差距水平较大。
(二)城乡、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在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居民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持稳定增长态势的。收入差距虽近年来有所降低,但整体差距水平依然较大。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来已久,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2018年城乡收入差比率为2.69,较去年的2.71,虽有略微缩减,但整体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不同地区收入差距有其特有的历史、地理、资源持有状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发展差距悬殊。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各省市,如,广东、上海、深圳等省市,GDP总量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远远高于同时段的中西部城市。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贫富差距过大造成影响。
(三)不同群体之间财富差距的失衡。近年来,一些对于明星偷税漏说事件的报道在让依法纳税的宣传进一步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让民众对明星这一职业对社会财富的获取程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社会依旧有大量在温饱线以下挣扎求存的人。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财富的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1]其次,行业收入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富差距。近年来,金融、地产、旅游、通讯等行业的人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从事与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相关等行业的人员收入水平则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不同群体之间占有社会财富比例的失衡,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
贫富差距问题在我国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我国从小农经济时代演化而来,又经历了漫长的一切为君主服务的封建时期,导致贫困人口一直占社会人口的多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鼓励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一)社会结构不合理。在当今社会,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各自的位置、影响力和话语权有较大的不对等。总体而言,掌握社会财富较多的群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的群体更能有力的对社会施加影响,同时政治精英群体的部分成员和经济精英群体的部分成员出现了利益结盟的迹象,民众许多切身的实际利益被直接侵占,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差距。
(二)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和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不可避免的导致优惠政策和资源向拥有先天地理优势的地区倾斜,使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行业间的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被拉大,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其次,在分配制度上,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与过去的相对平均分配不同,能劳者获得相对较高的财富,贫富差距开始出现,并逐渐有了扩大的趋势。最后,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城乡之间保障制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再分配时加大了城乡贫富差距。
(三)政府未能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我国社会经济呈现高速的发展状态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地区发展差异的加大、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等,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绩效型政府治理模式密切相关。长期在生活重压下的贫困地区的农民、贫困户,城镇的失业人员、低保户得不到有效的生活保障,最有可能成为生活拮据、温饱得不到解决的贫困者,从而加大了贫困者的基数,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四)教育资源不对等。现如今,受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民众实现阶层跨越最有力的资源。但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偏远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上限。在同地区,近年实行的中小学学区制教育也限制了人们凭借自身教育水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往往拥有较高社会财富的人能够通过支付择校费和购买学区房等方式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低收入家庭只能在符合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此外,不少低收入家庭也往往会因为费用原因而失去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去世界知名高校留学更是不能奢求的想法,进而在就业市场失去竞争优势,加固了贫富差距的局面。 三、贫富差距过大的影响
(一)阶层固化,社会代际流动缓慢。社会流动是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移动,社会流动性高或低的判断标准在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攀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开拓创新,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底层民众向上流动增多。但近些年来,“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在这背后,折射出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减少。对于大多数底层群众的子女而言,教育是其获得实现社会流动的唯一途径。当底层民众感到教育改变不了身份地位时,往往让孩子辍学去从事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但是,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在市场上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社会流动的减少,将使底层民众逐渐失去奋斗的期望,也容易产生绝望感。当个体向上流动的诉求逐渐聚集起来成为群体利益诉求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一种威胁。”[2]
(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通过网络的高效实时传播,人们对贫富差距的认识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贫富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对社会上的人或事的态度发生变化,对市场机制下公平竞争的原则出现怀疑态度,社会信任危机进一步加深。
1.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是社会成员对他人行动合乎社会规则、规范的一种期待”[3]冯仕致认为,“较高的社会信任是维持社会互动和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可以稳定社会情绪,减少社会交易成本。社会信任不足,将会影响到社会安全。”[4]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缺少机会的底层群体往往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社会信任也会随之瓦解。机会的不公平,还会使一些人采取非理性的行为去获取财富,同时在各种风险的交叉作用下,逐渐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并最终指向对政府治理能力、社会文化的不信任。
2.不良社会风气危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负面的情绪,都可以在贫富差距问题上找到原因。较高的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公平的渴求和人的负面情绪,面对贫富差距,底层民众的幸福感就会降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悬殊,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尤其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贫富差距问题被赤裸裸地被呈现在大众面前。由于大众及网络媒体,随着炫富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极易被渲染,这极易引发普通大众的仇富心理,对社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容易引发拜金主义、投机主义以及在财富中迷失自我等不良社会风气。贫富差距带来的问题,也容易被一些人恶意利用,然乱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三)对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差距越来越突出。保持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克服人们的懒惰,调动公民工作的积极性,但这个收入分配差距一定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建立在不良的社会关系上的收入分配差距,则会容易导致民众心理失衡现象的发生,进而使民众产生抵触社会的情绪,甚至有可能出现反社会的仇恨心理。假如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那么一旦遇到了不良的环境状况,就会引发冲突,造成社会的动荡,影响社会稳定,给社会安全带来威胁。
四、缓解贫富差距的对策
贫富差距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应该正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努力采取积极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进一步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及区域间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其发达程度和收入情况也远远超过了中西部。相关政策的扶持对于促進经济建设和统筹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不同地区及城乡间的贫富差距。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推进我国西部的开发和中部的崛起战略,并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就业率,增加贫困人群的社会收入,以此激发其拼搏奋斗的积极性,逐渐缓解部分底层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富裕阶层的仇视状态。
(二)兼顾公平与效率,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分配制度,同时在再分配时也秉持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原则。分配格局上重视居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在分配秩序上,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活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在分配形式上,鼓励群众在工薪收入的基础上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与合法化;最后,在收入政策上,要考虑到分配主体的利益平衡。
(三)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针对目前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需要政府做出一些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措施。首先,需要加强收入分配的立法工作,使得收入分配工作能在合理合法、规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确保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民生制度,保障社会中低阶层的群众的生存利益,使得再分配能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再次,实施调节性行动,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确保底层群体收入法人增长。最后,采取相关措施遏制和清除收入分配中的垄断因素,进一步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注 释】
[1] 刘国光.是“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还是“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转向“共同富裕”? [J].探索,2011,(4):54-57.
[2] 张融融:《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负面效应分析》政法论坛,2017,(10).
[3] 福山著,李宛蓉译:《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
[4] 冯仕致:《我国当前信任危机与社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参考文献】
[1]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2] 于云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J]. 中国物价,2016(12).
[3] 李春仙.基尼系数-社会贫富差距的预警绳[J].现代营销。2019.
[4] 王勇章.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富差距问题[J].现代物流与采购.2019.
[5] 葛和平,吴福象.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与机制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9.
作者简介:辛晨晨(1995-),女,硕士,上海师范大学,邮编200234,研究方向比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