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浓厚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如同开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导语要注意内容的承上启下,语言的形象,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讲《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一课时,我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然后结合当前形势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谁能说一说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有哪些主要事迹?”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话音刚落不少学生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我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学生说了很多,但回答的都不够准确全面。这时,我话锋一转板书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如英雄刘胡兰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如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我播放了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对他们野蛮的侵略行径极为痛恨,有些同学悲愤悲愤得流下了眼泪,他们不解地问:“老师,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口,为什么就无法抵挡他们的入侵,甚至让他们为所欲为呢?”我进行小结,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态为动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
三、巧设疑问,增加学生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善教者,必善问”。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通过对比设置疑问不仅能让学生因为看到事情的相同之处而感到熟悉,更能因为看到事物的不同而产生落差感或惊奇感,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引导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可以先从时间上将雅典实行民主的时间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人开始知道“民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20世纪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向中国介绍民主和科学时中国人才知道民主的概念)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直到20世纪我们才开始接触并为之奋斗的的民主制却早在2500年前的雅典就已经得到了实现,更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当世界各国大多还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时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却已经实现了全民参政的民主。雅典迈向民主的脚步之快实现民主的程度之高真是令人惊叹!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对雅典民主制有一种新奇感,从而有种探知究竟的欲望,此时教师加以引导:雅典的民主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当时全民参政的雅典民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以此引出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同样,在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时,也可以通过把雅典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雅典民主的实质,从而把历史学习由表象上升到实质。
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不仅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教授《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终于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创设这个具体故事情景,不但使学生如临其境,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其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五、结合社会热点,引起学生兴趣
历史与时事密不可分,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往往难以引起中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上历史课时,时时注意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而历史和时政的结合离不开网络资源。如在复习“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我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收集资料,论证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台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非常积极的准备材料,而且引用了黄遵宪的《哭台湾》,余光中的《乡愁》。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渴望统一的愿望。课上完后,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都说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并强烈要求以后多让他们自己整理材料,发现问题。学习八年级下册《钢铁长城》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名为“大话军事”的讲座,让学生感受到国防工业发展太快了,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书本知识有点儿跟不上。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如同开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导语要注意内容的承上启下,语言的形象,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讲《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一课时,我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然后结合当前形势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谁能说一说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有哪些主要事迹?”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话音刚落不少学生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我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学生说了很多,但回答的都不够准确全面。这时,我话锋一转板书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如英雄刘胡兰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如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我播放了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对他们野蛮的侵略行径极为痛恨,有些同学悲愤悲愤得流下了眼泪,他们不解地问:“老师,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口,为什么就无法抵挡他们的入侵,甚至让他们为所欲为呢?”我进行小结,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态为动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
三、巧设疑问,增加学生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善教者,必善问”。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通过对比设置疑问不仅能让学生因为看到事情的相同之处而感到熟悉,更能因为看到事物的不同而产生落差感或惊奇感,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引导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可以先从时间上将雅典实行民主的时间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人开始知道“民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20世纪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向中国介绍民主和科学时中国人才知道民主的概念)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直到20世纪我们才开始接触并为之奋斗的的民主制却早在2500年前的雅典就已经得到了实现,更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当世界各国大多还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时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却已经实现了全民参政的民主。雅典迈向民主的脚步之快实现民主的程度之高真是令人惊叹!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对雅典民主制有一种新奇感,从而有种探知究竟的欲望,此时教师加以引导:雅典的民主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当时全民参政的雅典民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以此引出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同样,在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时,也可以通过把雅典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雅典民主的实质,从而把历史学习由表象上升到实质。
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不仅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教授《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终于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创设这个具体故事情景,不但使学生如临其境,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其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五、结合社会热点,引起学生兴趣
历史与时事密不可分,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往往难以引起中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上历史课时,时时注意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而历史和时政的结合离不开网络资源。如在复习“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我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收集资料,论证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台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非常积极的准备材料,而且引用了黄遵宪的《哭台湾》,余光中的《乡愁》。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渴望统一的愿望。课上完后,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都说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并强烈要求以后多让他们自己整理材料,发现问题。学习八年级下册《钢铁长城》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名为“大话军事”的讲座,让学生感受到国防工业发展太快了,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书本知识有点儿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