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 威信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流行趋势,为威信县艾滋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威信县2005年-2013年报告86例HIV/AIDS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及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5-2013年全县报告HIV感染者86例,外地报告38例,占44.2%;男女性别构成比1,6:1,年龄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文化程度偏低,注射吸毒占7%,异性接触史占84.9%;2005年在吸毒人群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6年以前感染途径以注射吸毒为主,2007年以后以性传播为主。结论:威信县属艾滋病中度流行区,HIV/AIDS报告逐年增加,艾滋病疫情呈较快增长的趋势,性接触成为威信县HIV传播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特征;监测报告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病死率极高的严重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1],艾滋病的蔓延其影响程度涉及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各个层面[2]。威信县于2004年开始对高危人群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2005年首次在吸毒人群中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至2013年底,累计登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8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了解威信县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流行趋势,为威信县艾滋病的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威信县2005-2013年艾滋病疫情分析结果报告于下:
1、 资料与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下载2005-2013年报告现住址为威信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个案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005-2013年HIV/AIDS基本情况
2005-2013年威信县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86例,外地报告45例占52.3%%(45/86);全县10个乡镇中,9个乡镇有艾滋病疫情报告;86例报告HIV/AIDS中,男性53例,女性33例,男女构成比1.61:1,以男性为主。
2.2 年龄 14岁以下占3.4%(3/86);15-19岁占33.7%(29/86);20-49岁88.4%(76/86);50-59岁占4.7%(4/86);60岁以上3.4%(3/86);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
2.3 民族 汉族82例,苗族1例,不详2例。
2.4文化程度 86例报告HIV/AIDS中,文盲占5.8%(5/83),小学占22.1%(19/86),高中或中专占4.7%(4/86),大专及以上2.3%(2/86),不详3.4%(3/86)。
2.5婚姻状况 86例报告HIV/AIDS中,已婚有配偶的比例最大,占62.8%(54/86),未婚占20.9%(18/86),离异或丧偶占14%(12/86),不详2.4%(2/86)。
2.6职业 感染者中,以农民居多,占47.7%(41/86);民工18.6%(16/86);家政、家务及待业11.6%(10/86);商业服务2.3%(2/86);公共场所服务员2.3%(2/86);工人2.3%(2/86);教师2.3%(2/86);散居儿童1.2(1/86);其它8.1%(7/86);不详3.5%(3/86)。
2.7样本来源 婚前检查6例,检测咨询32例,术前检测12例,其他羁押人员体检4例,其他就诊者检测8例,强制/劳教戒毒人员检测1例,无偿献血人员检测2例,性病门诊4例,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4例,娱乐场所人员体检2例,孕产期检查4例,专题调查5例,其他2例。
2.8 HI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86例报告HIV/AIDS中,异性接触占史84.9%(73/86),注射毒品占7%(6/86),母婴传播1.2%(1/86),其他2.4%(2/86),不详4.7%(4/86)。2005年首次登记HIV感染者以静脉吸毒为主,2006年后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3、讨论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外出务工流动人员多,报告感染者中,外地报告比例大(52.3%),感染者管理和疫情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人员结构复杂,农民工流动是涉及面广、难度大的课题[3]。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是促进HIV/AIDS传播、流行一个非常重要的的因素[4]。2005-2013年的疫情检测结果表明,威信县的艾滋病疫情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应加强艾滋病高危重点人群(外出流动务工人群、无业待业人员、农民工、吸毒、暗娼等人群)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加大艾滋病的大众宣传,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的范围,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综合管理力度,是威信县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林,贾曼红,马艳玲等.云南省1989-2005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6):519,540
[2]傅继华,吕翠霞,刘学珍等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05,36(7),368,369.
[3]周大鸣,中国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比较[J].广东青年干部学报,1999,38(4):59-65.
[4]周建波,张秀军,孙业恒,中国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6):425-428.
【摘要】目的 威信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流行趋势,为威信县艾滋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威信县2005年-2013年报告86例HIV/AIDS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及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5-2013年全县报告HIV感染者86例,外地报告38例,占44.2%;男女性别构成比1,6:1,年龄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文化程度偏低,注射吸毒占7%,异性接触史占84.9%;2005年在吸毒人群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6年以前感染途径以注射吸毒为主,2007年以后以性传播为主。结论:威信县属艾滋病中度流行区,HIV/AIDS报告逐年增加,艾滋病疫情呈较快增长的趋势,性接触成为威信县HIV传播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特征;监测报告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病死率极高的严重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1],艾滋病的蔓延其影响程度涉及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各个层面[2]。威信县于2004年开始对高危人群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2005年首次在吸毒人群中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至2013年底,累计登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8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了解威信县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流行趋势,为威信县艾滋病的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威信县2005-2013年艾滋病疫情分析结果报告于下:
1、 资料与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下载2005-2013年报告现住址为威信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个案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005-2013年HIV/AIDS基本情况
2005-2013年威信县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86例,外地报告45例占52.3%%(45/86);全县10个乡镇中,9个乡镇有艾滋病疫情报告;86例报告HIV/AIDS中,男性53例,女性33例,男女构成比1.61:1,以男性为主。
2.2 年龄 14岁以下占3.4%(3/86);15-19岁占33.7%(29/86);20-49岁88.4%(76/86);50-59岁占4.7%(4/86);60岁以上3.4%(3/86);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
2.3 民族 汉族82例,苗族1例,不详2例。
2.4文化程度 86例报告HIV/AIDS中,文盲占5.8%(5/83),小学占22.1%(19/86),高中或中专占4.7%(4/86),大专及以上2.3%(2/86),不详3.4%(3/86)。
2.5婚姻状况 86例报告HIV/AIDS中,已婚有配偶的比例最大,占62.8%(54/86),未婚占20.9%(18/86),离异或丧偶占14%(12/86),不详2.4%(2/86)。
2.6职业 感染者中,以农民居多,占47.7%(41/86);民工18.6%(16/86);家政、家务及待业11.6%(10/86);商业服务2.3%(2/86);公共场所服务员2.3%(2/86);工人2.3%(2/86);教师2.3%(2/86);散居儿童1.2(1/86);其它8.1%(7/86);不详3.5%(3/86)。
2.7样本来源 婚前检查6例,检测咨询32例,术前检测12例,其他羁押人员体检4例,其他就诊者检测8例,强制/劳教戒毒人员检测1例,无偿献血人员检测2例,性病门诊4例,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4例,娱乐场所人员体检2例,孕产期检查4例,专题调查5例,其他2例。
2.8 HI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86例报告HIV/AIDS中,异性接触占史84.9%(73/86),注射毒品占7%(6/86),母婴传播1.2%(1/86),其他2.4%(2/86),不详4.7%(4/86)。2005年首次登记HIV感染者以静脉吸毒为主,2006年后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3、讨论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外出务工流动人员多,报告感染者中,外地报告比例大(52.3%),感染者管理和疫情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人员结构复杂,农民工流动是涉及面广、难度大的课题[3]。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是促进HIV/AIDS传播、流行一个非常重要的的因素[4]。2005-2013年的疫情检测结果表明,威信县的艾滋病疫情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应加强艾滋病高危重点人群(外出流动务工人群、无业待业人员、农民工、吸毒、暗娼等人群)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加大艾滋病的大众宣传,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的范围,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综合管理力度,是威信县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林,贾曼红,马艳玲等.云南省1989-2005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6):519,540
[2]傅继华,吕翠霞,刘学珍等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05,36(7),368,369.
[3]周大鸣,中国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比较[J].广东青年干部学报,1999,38(4):59-65.
[4]周建波,张秀军,孙业恒,中国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6):42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