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及对策考量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w9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族团结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保障。青海省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地区,民族关系也是青海省面临的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加强与知名高校的交流学习等方面提出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大学生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5—0086—0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团结进步教育。”进入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思想,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
  1.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团结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没有团结联合,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团结的重要性。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首要的就是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不同民族之间彼此认同、产生民族情感、建立民族友谊,从而携起手来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学生自幼生活在民族文化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具有本民族印记的价值观念”,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影响深刻而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各民族思想上共同认识,行动上目标一致,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高度概括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为各族人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为更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更应该站在时代的立场、国家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认可本民族接受它民族的基础上,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
  3.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凝聚各民族的强大力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实现民族内部的稳定、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筑牢社会全面发展本底。
  二、青海省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成效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到了青海省高校的高度重视,并且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青海高校大学生团结认知方面
  青海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奠定了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四个认同”教育作为青海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力强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认识对祖国的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根基,理解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动力,明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塑造爱国主义的源泉,强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同时,青海高校还通过“三个离不开”教育,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
  2.青海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方面
  青海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情感的培育,把民族团结认知转化为民族团结行为的催化力量,让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肩负起了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使得各族大学生加深了解、产生情感、激发更多的正能量。青海高校特别针对少数民族生源比较多、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和牧区的现实,积极做到真真切切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让各族大学生感受到了学校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3.青海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方面
  学习和认同民族团结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践行民族团结,集中表现为用每个人的言行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每个地方搭建民族团结的舞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人人都应主动做一名民族团结的践行者。青海高校大学生在各民族交往的实践中可以呈现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思想状况。同时,大学生在民族团结行动和实践中也可以检验自己對于各民族的认识,进而对自己的民族团结行为进一步的完善。青海高校还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行”的教育,也就是高度重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大学生把民族团结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并取得好的成效。
  三、青海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挖掘青海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专门对青海省高校学生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200份,剔除因回答不完整、规律性作答等无效问卷19份,有效率达90.05%,问卷调查有效。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青海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脱节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起点,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青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并且青海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校大学生几乎以省内生源为主,特别是少数民族生源学生比较多,比例超过一半。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在本民族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熟习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时,需要做大量细致的教育工作,才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   调查发现,青海省高校存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脱节的现象。如目前只有青海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院校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而部分高校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到这门课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忽视了开设这门课程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时,不管是高校部分老师还是学生都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很好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教育,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占据太多的课时量,无法再加内容加课进去,甚至个别老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错误认知,觉得教学是形式,搞好科研才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会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费在搞好科研上,发表更多的文章来评职称。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缺乏长效的政策与机制的保障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地区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青海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各种视频,并以座谈会、讲座、主题班会的形式广泛开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调查反映,部分活动没有形成规范化和长效的机制有规律的开展,而是只有学校领导的要求或者上级领导的检查时才开展相关的活动,这对于作为民族地区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来说远远不够,规范化才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前提和制度保证,只有在有条不紊的条件下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提高实效性,科学有效地进行。另外,在回答“您是否参观过少数民族文化馆”问题上,86.11%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只有13.89%的学生表示有参加过。在回答“您所在学校是否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座谈会”,高达89.25%的学生选择“不会”,只有10.75%的学生选择了“会”。从这两组数据也可以反映出学校仍然不够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别是没有相应的政策来保障这一教育的有效进行,大部分学生没有参观过少数民族文化馆,也说明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的政策,学校很少组织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座谈会,说明没有相关的负责人来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今后,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需要策划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制定长效的机制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可以探索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作为学校一周一度、一月一度、一年一度的特色活动。
  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范围不够广泛
  青海高校既有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汉族大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汉族大学生从未接受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学习、也从未参加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活动、专题讲座、主题研讨会,这就说明现阶段青海高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主要局限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族大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了让广大学生积极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事业中,青海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青海文化节、欣赏少数民族教育片、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演讲征文比赛,使学生对民族政策、国家政策产生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总之,青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深入普及在校所有的大学生,包括汉族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乎国家团结进步事业,需要每所高校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位大学生的携手奋进。
  四、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的对策考量
  对于青海省高校来讲,如果想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深入地走进美丽校园、走进大学生内心深处,并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在深刻认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1.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理论教学融会贯通
  要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去,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渠道,以便更直接地增强学生对民族、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民族团结理论知识走进教学课堂、走进学生的效果,让其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激发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行为上彼此认同。首先,要转变课堂中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体内容和基本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可以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来学习,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国家观、历史观教育就可以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具体讲解;文化观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适时放进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体验和培养;民族观教育可以结合校内开设的人文素养讲座来具体分析和讲解。其次,除了对具体内容学习之外,还需要结合社会实践让理论内容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参观少数民族教育博物馆、宗教场所(塔尔寺等)、体验民族节日(古尔邦节等)、欣赏少数民族舞蹈(锅庄舞等)。这样,从理论层面来说,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从实践层面来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对学生从两个层面形成正确的民族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
  2.推进教学手段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和践行民族团結的积极性
  分析在校大学生长期以来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足,甚至处于被动学习的现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要生动化、多样化,教育手段要更加灵活性,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首先,应积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举好中央民族团结思想这一面思想旗帜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民风民俗等分析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民族特色进一步地理解与领悟,从而使理论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在“互联网+”时代,还需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用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再次,需要积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习和践行的渠道,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场所;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参与传统工艺制品制作,观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参与民族传统节日庆典;以及适时让学生深入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和感受各民族的文化氛围等,逐步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分析学生及省情实际,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青海省高校少数民族生源人数比较多,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全面分析学生情况以及省情实际,实现省情教育与民族教育、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密切针对学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教育内容要尽量简单化、通俗化、生活化,教育方式要尽量灵活化、多样化,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认同。其次,加强双语教学,“青海省高校少数民族生源主要以藏族、回族为主,有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于偏远山区和牧区,汉语水平较为薄弱。”因此,为了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青海省高校还应积极重视并加强实施双语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民族团结理论的认同教育。再次,课堂教学中还应讲清楚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牢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力,需要应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引领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对青海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要结合省情、学情,引导学生认清青海省少数民族目前發展的现状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发挥好高校自身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主导地位,提高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理论知识认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关系的理解,深化大学生对民族知识的践行,牢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
  4.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高校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交流合作
  高校教师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这种宣传和教育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有效地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此外,增强高校之间特别是与知名高校之间在政治理论课程科研及教学方面交流合作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实效性的有效手段。青海各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适时举办不同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讨会,如: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援下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就很好实现多方相互之间学习取经,共享学术资源,推广有效的教学模式等,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间交流都十分有益。
  五、结语
  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更要肩负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任。增强青海省增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关键还在于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结合青海高校的实际,基于青海省高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本文主要从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的对策考量。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被很多城市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以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引,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厘清城市地下空间对缓解地上和地面空间拥堵、合理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城市地铁建设为例,进一步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并针对问题就地下开放利用的整体性规划、适度性建设、适宜性条件、公共性市场、均衡性运营、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建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26项指标,对四川省21个市(州)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整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度较低,但总体上向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个别市(州)出现相对下滑趋势;整体耦合度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差异较大,耦合协调度较高的是成都、绵阳、攀枝花,较低的是巴中、甘孜州、阿
期刊
[摘要]活畜抵押贷款是助力牧区脱贫解困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本文以红原县江茸乡茸日玛绵羊养殖农民合作社活蓄抵押贷款的案例入手,构建出“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创新+借款人筛选”的活畜抵押贷款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财政性存款落户、代发工资业务和农村各类补贴性资金代理等倾斜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活畜抵押贷款中的难点,畅通活畜抵押贷款渠道。  [关键词]活畜抵押贷款
期刊
〔摘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在当前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转移加快的背景下,分析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以地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川省西昌市为例,采用1986~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对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
期刊
〔摘要〕 田园综合体是新历史时期城乡融合的高级形态,尤其在城市近郊发展起来的田园综合体实质上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推进城乡统筹,进而在乡村大地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制度改革、社會治理结构改革、新型乡村社区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综合要素变革而形成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本文以成都市近郊田园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四
期刊
[摘要] 作为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在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蓝天保卫战等日益加强的今天,河北省武安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显得异常严峻而紧迫。为了加快推进武安市及同类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文章在借鉴相关文献和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安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其基本现状进行了初步勾勒,指出武安市在战略引领、房地产发展、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和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年度和季度宏观数据,发现1992年后居民消费和投资呈负相关,这个特征典型而特殊。簡单RBC模型能拟合出这个特征,偏好冲击是主要因素,它解释了消费的绝大部分波动。该结论在不同效用函数下依然成立。粘性价格机制不会有助于形成负相关。偏好冲击的本质是投资楔子和不确定性冲击。基于此,本文引入政府消费的外部性,结果表明公共品消费显著提高了模型拟合力。  [关键词]偏好冲击 真实经济周期
期刊
〔摘要〕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的民生状况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环卫工人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会直接影響到城市环境质量,有必要对环卫工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加深公众对环卫工个体和群体角色的认知。鉴于此,笔者对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环卫所的135名环卫工人进行了结构式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了解环卫工人具体的生活状况,增强人
期刊
早在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时代,人们结群围捕野兽,他们一起发出恐吓的吼声,让野兽闻声丧胆,无力逃窜,而这些飘荡在森林、峡谷里,有节律的、沉雄的吼声,不仅为原始人协同劳动统一节奏,也是音乐艺术最初的体现。  音乐这门因劳动而产生的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创造融合发展,如今,仿佛已置身于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然而在大山深处、田野乡间,在普普通通的生产劳动中,在平平凡凡的人文情怀里,却始终能寻觅到音乐的灵魂所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因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化引起的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会影响金融和经济的稳定性。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和“债务-通缩”理论可以有效分析房地产市场融资方式、信货扩张和投机性需求对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形成以及对金融和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对银行贷款依赖性极大,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和方式有向投机性融资转变的迹象和趋势,加之消费者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投资者对房地产的投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