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作文的研究必须关照作文的主体——人。作文,就是人思维的反映,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从人出发,就抓住了作文的主要矛盾。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人的写作能力,这样才符合文章的写作规律。
[关键词] 创新生活积累
“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创新人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力工具就是思维,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作文教学如何定位。过去应试教育一直重“文”轻“人”,只重教“文”法,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记叙文写法一二三;议论文技巧ABC,我们的学生虽然也能写出规范文章,但最终却使学生作文成了千人一面的八股文。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如果我们一味地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有一中考作文题是《挫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无中生有地杜撰出家庭遭到变故、父母双亡或是自身伤残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假经历,为了让阅卷老师动情掬泪,换取一个高分,而不惜把父母送进“坟墓”,这种为文造情的缺德文章竟是过去那种从“文”出发的应试作文教学逼出来的。
所以,创新作文的研究必须关照作文的主体——人。作文,就是人思维的反映,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从人出发,就抓住了作文的主要矛盾。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人的写作能力,这样才符合文章的写作规律。
一、打开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
中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究其根源是与思维方法有关。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范围和内容成了一个严重封闭的“黑箱”,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思路狭窄。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思维训练人手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常规思维方法和求异思维方法,常规思维方法又有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如联想、想象,在记叙文中常用到;抽象思维方法如归纳、推理、判断等。求异思维方法如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外向思维、交叉思维、有形思维、变形思维等。比如形象思维的特征联想法的运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根据圆的特征展开联想,可以想象到:皎洁满月、明亮的眼睛、浑圆的石磨、环形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桥、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球篮、可爱的闹钟、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学生根据事物外形,进而展开纷至沓来的联想,联想到本质:圆像空虚、像充实、像一无所有、像丰满充盈、像成功的花环、像失败的陷阱、像结束的句号、像开始的零……每个意象都可以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再如形象思维中的时空联想法,按时间顺序展开想象:从古代点的松明火把灯,到祖辈点的桐油灯,后来有煤油灯,父亲照的是电灯,将来应该有比现在更先进的灯。如果顺空间联想,可由眼前教室里的灯联想到街市的路灯、天安门的华灯、海事的航灯等等。世界是多元的,认识问题的角度也应是多维的,通过发散、换元、转向、创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加大思维的跨度。我们把思维训练纳入作文课堂教学,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敏性就增强了。
二、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个“时”就是现实生活。尽管当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但中学生的生活却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七彩阳光”。所以我们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长幼之情、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理想与前途、欢乐与忧伤,不失时机地进行“热点炒作”,让学生自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意识。我校刘慧莹同学发表在《初中生作文》上的《故乡的婚礼》,描写的是参加表哥婚礼时吃饺子的情景,其中两节是这样写的:
拜过天地,伴娘把新娘搀进伯母的卧室。我和堂姐遛到窗下,正看见婶子端着一小碟饺子走来,冲我们一笑:“好啊!偷看!看明儿你嫂子知道了,可要找你们算账呢!”“哎呀,婶子!你辫子松开了,得另盘一下。”堂姐狡黠地一笑。“真的?”婶子摸摸发髻,又看看窗内,“我盘头去一会儿就回来,喏,端着!”婶子刚一转身,我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了一个饺子:“饿死我了……呸!”我狼狈地吐掉了饺子,迷惑地问笑得喘不过气的堂姐,“怎么是生的?”堂姐笑得直抹泪,半天才说出一名:“等着看吧!”
婶子气冲冲地走来,骂了我们几句,端起饺子走进屋里去了。透过窗子,我看见新嫂子咬了一口饺子,又吐了。婶子问:“生不生?”嫂子忽然脸红得像朝霞,轻声说了句什么。于是奶奶、伯母、妈妈、婶子都笑了,堂姐更是指着我笑得不可开交。我忽然明白过来,又笑又气,追着要打堂姐。闹了一阵儿,听见伴娘喊:“散喜果啦!”我们急忙挤过去,也抢到一些花生和枣。我咬了一口枣:“嗯,真甜!”
多么真实的感受,多么新奇的描写,可见生活给了她丰厚的滋养。把学生目光引向社会生活这个“万花筒”,国事家事、民风世态、天文地理、科技之光、校园风景、师生之谊、集会娱乐、演讲论辩、赛场拼搏、亲友纠纷等等,移诸笔端。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唯其新才吸引人、感召人、鼓舞人。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景,或再现形象,或点示哲理,或美感诱发,或环境熏陶,让学生感悟生活,审视到生活的真善美,使学生产生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校刊《春蕾》收集了我校学生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的50多篇作品,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三、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
写作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有人做过实验,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量才能“过关”,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作为一种将生活、知识、思想融于一体,感知、思维、表达共同作用的复杂综合技能,更离不开大量的训练。量变才能质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使学生水平提高。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每节课前背一首古诗,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大作文,5篇500字的读书笔记,两篇自由练笔。这种自由练笔可以随意选材,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等等,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在学生的自由练笔中,老师择优张贴于壁报栏或推荐给刊物发表。第二,搞好文学社团,让学生在“采编”中积累素材,锻炼写作能力。我校有校刊《春蕾》、《教研论坛》校刊,这些刊物都由学生自己编写;学校的大型会议、各种活动,都有学生记者参加。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敏锐、更深刻、更全面、更客观,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提高。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生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那么,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吧!因为创新就是你、是我、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追求。
[关键词] 创新生活积累
“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创新人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力工具就是思维,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作文教学如何定位。过去应试教育一直重“文”轻“人”,只重教“文”法,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记叙文写法一二三;议论文技巧ABC,我们的学生虽然也能写出规范文章,但最终却使学生作文成了千人一面的八股文。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如果我们一味地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有一中考作文题是《挫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无中生有地杜撰出家庭遭到变故、父母双亡或是自身伤残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假经历,为了让阅卷老师动情掬泪,换取一个高分,而不惜把父母送进“坟墓”,这种为文造情的缺德文章竟是过去那种从“文”出发的应试作文教学逼出来的。
所以,创新作文的研究必须关照作文的主体——人。作文,就是人思维的反映,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从人出发,就抓住了作文的主要矛盾。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人的写作能力,这样才符合文章的写作规律。
一、打开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
中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究其根源是与思维方法有关。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范围和内容成了一个严重封闭的“黑箱”,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思路狭窄。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思维训练人手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常规思维方法和求异思维方法,常规思维方法又有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如联想、想象,在记叙文中常用到;抽象思维方法如归纳、推理、判断等。求异思维方法如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外向思维、交叉思维、有形思维、变形思维等。比如形象思维的特征联想法的运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根据圆的特征展开联想,可以想象到:皎洁满月、明亮的眼睛、浑圆的石磨、环形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桥、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球篮、可爱的闹钟、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学生根据事物外形,进而展开纷至沓来的联想,联想到本质:圆像空虚、像充实、像一无所有、像丰满充盈、像成功的花环、像失败的陷阱、像结束的句号、像开始的零……每个意象都可以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再如形象思维中的时空联想法,按时间顺序展开想象:从古代点的松明火把灯,到祖辈点的桐油灯,后来有煤油灯,父亲照的是电灯,将来应该有比现在更先进的灯。如果顺空间联想,可由眼前教室里的灯联想到街市的路灯、天安门的华灯、海事的航灯等等。世界是多元的,认识问题的角度也应是多维的,通过发散、换元、转向、创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加大思维的跨度。我们把思维训练纳入作文课堂教学,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敏性就增强了。
二、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个“时”就是现实生活。尽管当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但中学生的生活却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七彩阳光”。所以我们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长幼之情、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理想与前途、欢乐与忧伤,不失时机地进行“热点炒作”,让学生自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意识。我校刘慧莹同学发表在《初中生作文》上的《故乡的婚礼》,描写的是参加表哥婚礼时吃饺子的情景,其中两节是这样写的:
拜过天地,伴娘把新娘搀进伯母的卧室。我和堂姐遛到窗下,正看见婶子端着一小碟饺子走来,冲我们一笑:“好啊!偷看!看明儿你嫂子知道了,可要找你们算账呢!”“哎呀,婶子!你辫子松开了,得另盘一下。”堂姐狡黠地一笑。“真的?”婶子摸摸发髻,又看看窗内,“我盘头去一会儿就回来,喏,端着!”婶子刚一转身,我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了一个饺子:“饿死我了……呸!”我狼狈地吐掉了饺子,迷惑地问笑得喘不过气的堂姐,“怎么是生的?”堂姐笑得直抹泪,半天才说出一名:“等着看吧!”
婶子气冲冲地走来,骂了我们几句,端起饺子走进屋里去了。透过窗子,我看见新嫂子咬了一口饺子,又吐了。婶子问:“生不生?”嫂子忽然脸红得像朝霞,轻声说了句什么。于是奶奶、伯母、妈妈、婶子都笑了,堂姐更是指着我笑得不可开交。我忽然明白过来,又笑又气,追着要打堂姐。闹了一阵儿,听见伴娘喊:“散喜果啦!”我们急忙挤过去,也抢到一些花生和枣。我咬了一口枣:“嗯,真甜!”
多么真实的感受,多么新奇的描写,可见生活给了她丰厚的滋养。把学生目光引向社会生活这个“万花筒”,国事家事、民风世态、天文地理、科技之光、校园风景、师生之谊、集会娱乐、演讲论辩、赛场拼搏、亲友纠纷等等,移诸笔端。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唯其新才吸引人、感召人、鼓舞人。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景,或再现形象,或点示哲理,或美感诱发,或环境熏陶,让学生感悟生活,审视到生活的真善美,使学生产生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校刊《春蕾》收集了我校学生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的50多篇作品,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三、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
写作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有人做过实验,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量才能“过关”,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作为一种将生活、知识、思想融于一体,感知、思维、表达共同作用的复杂综合技能,更离不开大量的训练。量变才能质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使学生水平提高。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每节课前背一首古诗,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大作文,5篇500字的读书笔记,两篇自由练笔。这种自由练笔可以随意选材,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等等,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在学生的自由练笔中,老师择优张贴于壁报栏或推荐给刊物发表。第二,搞好文学社团,让学生在“采编”中积累素材,锻炼写作能力。我校有校刊《春蕾》、《教研论坛》校刊,这些刊物都由学生自己编写;学校的大型会议、各种活动,都有学生记者参加。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敏锐、更深刻、更全面、更客观,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提高。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生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那么,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吧!因为创新就是你、是我、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