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发生的关系。互文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文章认为,文化互文性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帮助,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英语教师和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增强文化的互文性意识,促进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关键词]文本 文化互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郭冬女(1977- ),女,河北唐山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江苏徐州221116)王勇(1977- ),男,河南西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培训科副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182-02
一、互文性的含义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它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来的。“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①一般来说,互文性包括外互文性和内互文性。外互文性指的是文本外部的关系,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内互文性是指文本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即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文本分为狭义文本和广义文本。狭义的文本指的是用文字写成的有一个主题、有一定长度的符号形式;而广义的文本则是指某个包含一定意义的微型符号形式,如一个仪式,一种表情,一段音乐,一个词语等,它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非文字的,是人们组织现实事物的最基本的符号形式。热奈特说:“广义文本无处不在,存在于文本之上,之下,周围,文本只有从这里或那里把自己的经纬与广义文本的网络连接在一起,才能编织起来。”而我们所讲的文本正是这种广义上的文本。②
二、互文性的文化特征
互文性理论放弃了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而转向了一种更为宽泛的跨文本的文化研究,注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试图发掘文化的互文性。巴赫金一直把文本与文化的关系看做是他的理论的基础,他认为:文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文学不能脱离一个时代的文化语境;文学与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能流于表面的文化现象,要把握文化的整体性,抓住对作家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潮流。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与其他文本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能独立于其他文本而存在,我们对任何文本的理解也都建立在这种互文性关系中。克里斯蒂娃也指出:“文字词语之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不具有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文本空间的交汇,是若干文字的对话,即作家的,受述者的或(相关)人物的,现在或先前文化语境诸多文本的对话。”③其基本含义为,词语没有固定的概念,对于词语的理解依赖于多方面的因素,文化语境便是其一,文化的互文性在阐释文本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参照,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④在对文本和主体的研究中,互文性理论关注文化传统通过文本对主体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两个层次。“先前文化”是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以前的文化对主体创作的影响,而“周围文化”便是从共时的角度研究其他民族文化对主体创作的影响。
既然互文性关注的是文化传统通过文本对主体和文学创作的影响,那么我们在阅读任何作品的时候就必然要考虑到这种文化的互文性。
三、文化互文性与大学英语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大学生对知识广泛、多渠道的吸收,加深对互文性文本的理解与感知
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文章选自国外的原版杂志及作品,而这些文本总会同别的英语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这种互文性的联系往往是中国学生所不了解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成为理解与交流的障碍,这就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全面理解这些文本,不仅要求读者对文本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有所了解,还要对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的Charlie Chaplin一文中,有一个词语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Oona was well-prepared for the battle that Chaplin’s life became as unfounded rumors of Marxist sympathies surrounded them both…”一句中“Marxist sympathies”一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由于整篇文章都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同情马克思主义的背景知识,而单单出现在这句话中,因此显得未免太过突兀,对那些对卓别林及其生活不了解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理解。虽然这两个单词学生都认识,也能理解,但对于这个词后面所隐含的政治、历史等内涵却几乎一无所知。卓别林被当时的美国社会怀疑为马克思主义者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因为在美国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卓别林在电影中表现的接近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及其生活的经历与他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并经常嘲笑、抨击富人阶层,已经使他接近了马克思主义水平。经过这番互文性讲解,学生的疑问自然也就消除了。
(二)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加强对英汉互文性文本的理解
互文现象不仅存在于相同语言的文本之间,同时在不同语言的文本间也存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英语语言的文本,在汉语语言中也有其互文性文本。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交流日渐频繁,因此,互文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英语文化之间,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因此我们有必要要求学生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吸收,从而加强英汉互文本的理解。
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的A Busy Weekday Morning一文中,主要讲述了西方国家的青年人问题以及他们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代沟。文章描述了一个叫Sandy的女孩的一天早上的生活,从她早上听着流行音乐起床一直到匆忙奔赴学校。在这短短的早晨时光中,我们看到了她在各个方面与父母的矛盾与冲突:Sandy喜欢流行音乐而她父亲觉得那是噪音;Sandy喜欢穿T恤,而她母亲希望她穿衬衫;母亲让Sandy吃早饭前刷牙,而Sandy习惯吃完饭再刷牙;母亲看不惯Sandy站着匆忙地吃早餐,也不喜欢她涂眼影和眼线,而Sandy觉得母亲唠唠叨叨、很烦。中国的学生在家里与父母之间肯定也遇到过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对于此篇文章的讲解,如果老师能够利用英汉文化之间的互文性,通过对比美国青年与中国青年和父母之间关系的异同来讲授的话,学生不仅能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对中西文化也有更深的了解。
(三)大学英语教学应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互文性文本,加强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时有限以及教师自身能力和态度等问题,绝大多数教师只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中规定的工作,不会有其他的拓展型课堂或活动。以课文讲解为例,很多老师按照传统的学习词汇、课文讲解和做练习的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了解文本之间相互交织的联系,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指出这些联系,必定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根据互文性理论,教师在每篇文章的讲解中,应尽量提供其互文性文本,使学生渐渐习惯这种讲课方式并能自己主动查阅资料,找出所讲文本的互文性文本,增强自学能力。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中有一篇题为A Rose Is A Rose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美国玫瑰销售业所经历的变迁,从传统的玫瑰花店到玫瑰折扣店,以及最终的兼具种植、运输及销售一体的经营企业。文章中的“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不论从语法结构还是句子含义上来说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首先,它的句法结构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被很多学生看做是一个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另外,其含义也令人费解。因此,对于这句话的分析,我们必须追溯到它的互文性文本——美国女作家捷而特如德·斯坦因的“玫瑰之名”一诗。了解斯坦因作品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最大的特色便是擅用重复的语言,而这句话是她第一次尝试两个“is”连用的形式。对此,斯坦因也做出了解释:“我不是傻瓜,我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这样讲;但我觉得在几百年的英文诗歌史上玫瑰第一次显得这么红”。在诗歌中,这句话的第一个“rose”是人名,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罗斯史玫瑰就像玫瑰史玫瑰一样”。而在我们的新视野教材当中所引用的“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其意义有了变化,主要是强调“玫瑰毕竟是玫瑰”这一含义。不难看出,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及含义,那对文章中这句话的了解也就不成问题了。
(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即开放的、积极互动的思维方式
互文性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本,文本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互文性的这种特征要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调动各种能力,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对文本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中,有一篇题为The Temptation of a Respectable Woman的文章,学生普遍认为这篇文章比较难理解,不知所云。仔细分析学生的困惑,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在大学英语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的题材都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章,而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学生对这种体裁不太适应;其次,这篇文章是一篇讲述婚外感情的文章,作者把主人公的情感描述得比较隐晦和复杂,又加之学生的阅历浅,因此不能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不要只囿于大学英语教程的范围,要搜寻生活中的点滴互文现象,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积极开放地理解作品。
文化互文性现象处处可见,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增强文化的互文性意识,促进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注释]
①③Julia Kristeva.The Kristeva Reader[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36,36.
②Gerard Generre.The Architext: An Introduction[M].Berke-ley CA and Oxfor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83-84.
④Roland Barther.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M].London:Robert Young and Kegan Paul,1981:39.
[参考文献]
[1]娄琦.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2]杨慧,张新军.大学英语教学的互文性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3]钟含春.从互文性角度探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7).
[关键词]文本 文化互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郭冬女(1977- ),女,河北唐山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江苏徐州221116)王勇(1977- ),男,河南西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培训科副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182-02
一、互文性的含义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它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来的。“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①一般来说,互文性包括外互文性和内互文性。外互文性指的是文本外部的关系,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内互文性是指文本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即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文本分为狭义文本和广义文本。狭义的文本指的是用文字写成的有一个主题、有一定长度的符号形式;而广义的文本则是指某个包含一定意义的微型符号形式,如一个仪式,一种表情,一段音乐,一个词语等,它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非文字的,是人们组织现实事物的最基本的符号形式。热奈特说:“广义文本无处不在,存在于文本之上,之下,周围,文本只有从这里或那里把自己的经纬与广义文本的网络连接在一起,才能编织起来。”而我们所讲的文本正是这种广义上的文本。②
二、互文性的文化特征
互文性理论放弃了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而转向了一种更为宽泛的跨文本的文化研究,注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试图发掘文化的互文性。巴赫金一直把文本与文化的关系看做是他的理论的基础,他认为:文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文学不能脱离一个时代的文化语境;文学与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能流于表面的文化现象,要把握文化的整体性,抓住对作家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潮流。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与其他文本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能独立于其他文本而存在,我们对任何文本的理解也都建立在这种互文性关系中。克里斯蒂娃也指出:“文字词语之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不具有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文本空间的交汇,是若干文字的对话,即作家的,受述者的或(相关)人物的,现在或先前文化语境诸多文本的对话。”③其基本含义为,词语没有固定的概念,对于词语的理解依赖于多方面的因素,文化语境便是其一,文化的互文性在阐释文本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参照,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④在对文本和主体的研究中,互文性理论关注文化传统通过文本对主体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两个层次。“先前文化”是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以前的文化对主体创作的影响,而“周围文化”便是从共时的角度研究其他民族文化对主体创作的影响。
既然互文性关注的是文化传统通过文本对主体和文学创作的影响,那么我们在阅读任何作品的时候就必然要考虑到这种文化的互文性。
三、文化互文性与大学英语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大学生对知识广泛、多渠道的吸收,加深对互文性文本的理解与感知
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文章选自国外的原版杂志及作品,而这些文本总会同别的英语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这种互文性的联系往往是中国学生所不了解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成为理解与交流的障碍,这就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全面理解这些文本,不仅要求读者对文本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有所了解,还要对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的Charlie Chaplin一文中,有一个词语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Oona was well-prepared for the battle that Chaplin’s life became as unfounded rumors of Marxist sympathies surrounded them both…”一句中“Marxist sympathies”一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由于整篇文章都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同情马克思主义的背景知识,而单单出现在这句话中,因此显得未免太过突兀,对那些对卓别林及其生活不了解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理解。虽然这两个单词学生都认识,也能理解,但对于这个词后面所隐含的政治、历史等内涵却几乎一无所知。卓别林被当时的美国社会怀疑为马克思主义者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因为在美国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卓别林在电影中表现的接近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及其生活的经历与他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并经常嘲笑、抨击富人阶层,已经使他接近了马克思主义水平。经过这番互文性讲解,学生的疑问自然也就消除了。
(二)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加强对英汉互文性文本的理解
互文现象不仅存在于相同语言的文本之间,同时在不同语言的文本间也存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英语语言的文本,在汉语语言中也有其互文性文本。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交流日渐频繁,因此,互文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英语文化之间,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因此我们有必要要求学生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吸收,从而加强英汉互文本的理解。
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的A Busy Weekday Morning一文中,主要讲述了西方国家的青年人问题以及他们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代沟。文章描述了一个叫Sandy的女孩的一天早上的生活,从她早上听着流行音乐起床一直到匆忙奔赴学校。在这短短的早晨时光中,我们看到了她在各个方面与父母的矛盾与冲突:Sandy喜欢流行音乐而她父亲觉得那是噪音;Sandy喜欢穿T恤,而她母亲希望她穿衬衫;母亲让Sandy吃早饭前刷牙,而Sandy习惯吃完饭再刷牙;母亲看不惯Sandy站着匆忙地吃早餐,也不喜欢她涂眼影和眼线,而Sandy觉得母亲唠唠叨叨、很烦。中国的学生在家里与父母之间肯定也遇到过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对于此篇文章的讲解,如果老师能够利用英汉文化之间的互文性,通过对比美国青年与中国青年和父母之间关系的异同来讲授的话,学生不仅能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对中西文化也有更深的了解。
(三)大学英语教学应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互文性文本,加强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时有限以及教师自身能力和态度等问题,绝大多数教师只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中规定的工作,不会有其他的拓展型课堂或活动。以课文讲解为例,很多老师按照传统的学习词汇、课文讲解和做练习的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了解文本之间相互交织的联系,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指出这些联系,必定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根据互文性理论,教师在每篇文章的讲解中,应尽量提供其互文性文本,使学生渐渐习惯这种讲课方式并能自己主动查阅资料,找出所讲文本的互文性文本,增强自学能力。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中有一篇题为A Rose Is A Rose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美国玫瑰销售业所经历的变迁,从传统的玫瑰花店到玫瑰折扣店,以及最终的兼具种植、运输及销售一体的经营企业。文章中的“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不论从语法结构还是句子含义上来说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首先,它的句法结构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被很多学生看做是一个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另外,其含义也令人费解。因此,对于这句话的分析,我们必须追溯到它的互文性文本——美国女作家捷而特如德·斯坦因的“玫瑰之名”一诗。了解斯坦因作品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最大的特色便是擅用重复的语言,而这句话是她第一次尝试两个“is”连用的形式。对此,斯坦因也做出了解释:“我不是傻瓜,我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这样讲;但我觉得在几百年的英文诗歌史上玫瑰第一次显得这么红”。在诗歌中,这句话的第一个“rose”是人名,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罗斯史玫瑰就像玫瑰史玫瑰一样”。而在我们的新视野教材当中所引用的“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其意义有了变化,主要是强调“玫瑰毕竟是玫瑰”这一含义。不难看出,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及含义,那对文章中这句话的了解也就不成问题了。
(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即开放的、积极互动的思维方式
互文性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本,文本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互文性的这种特征要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调动各种能力,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对文本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中,有一篇题为The Temptation of a Respectable Woman的文章,学生普遍认为这篇文章比较难理解,不知所云。仔细分析学生的困惑,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在大学英语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的题材都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章,而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学生对这种体裁不太适应;其次,这篇文章是一篇讲述婚外感情的文章,作者把主人公的情感描述得比较隐晦和复杂,又加之学生的阅历浅,因此不能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不要只囿于大学英语教程的范围,要搜寻生活中的点滴互文现象,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积极开放地理解作品。
文化互文性现象处处可见,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增强文化的互文性意识,促进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注释]
①③Julia Kristeva.The Kristeva Reader[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36,36.
②Gerard Generre.The Architext: An Introduction[M].Berke-ley CA and Oxfor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83-84.
④Roland Barther.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M].London:Robert Young and Kegan Paul,1981:39.
[参考文献]
[1]娄琦.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2]杨慧,张新军.大学英语教学的互文性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3]钟含春.从互文性角度探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