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学段的要求有所侧重,第一学段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在这个基础上,适度追求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学段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基础上,重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朗读问题,提出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朗读指导的方法策略,通过朗读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指导 策略
  【正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多种阅读方法中,朗读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朗读对于“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 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能力”等这些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是最为有效的,通过朗读的实践活动,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宋代朱熹就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主张,因此,朗读能力是语文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尚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少教师误解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他们追求一种矫揉造作的朗读腔,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一律用很高的嗓音、很强的音量来念,他们喜欢把语调朗读得起伏很大,一律用上揚的语调来念疑问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学生的毫无生气的朗读,他们只是把字词连续地念出来;尤其是乡村的小学生,还经常运用一种“唱读”的方式,朗读的最大一个缺点就是爱“唱读”,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唱”完,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唱读”极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坏的朗读习惯。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第一学段应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在这个基础上,适度追求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学段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基础上,重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地朗读的方法。
  正确地朗读是指朗读时,字音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课堂教学第一个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以拼音为工具,读准字音;注意标点符号,按句逗停顿;一年级学生可以手指跟随(非手指点字)为辅助,确保不落字、不加字。初读课文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及时指点和帮助,也可穿插同桌或小组互读,然后鼓励学生当众读课文,教师或学生及时点评。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正确,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的情感中。
  二、流利地朗读的方法。
  流利地朗读是指朗读时,把句子读完整,读连贯,速度变化和谐适中。
  流利地朗读的方法:正确断词断句,词语连读,把握句子节奏;注意标点符号,按句逗停顿;突破难点——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学生通过多读多练,才能熟能生巧,潜移默化。
  学生要把一篇文章真正朗读到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一些长句,学生必须把文中的词语反复熟读,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如“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魅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千年梦圆在今朝》)。为了避免和纠正学生集体“唱读”现象,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领读的集体朗读方法,教师领读可以由教师来控制语速和节奏,并且示范性地运用特定的语调,学生很容易在教师的带领和控制下形成整齐的朗读。对于一些长句,教师就需要切分成学生便于跟读的片段。。如《桂林山水》中有这么一个分句,其中的潜在停顿有好几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标“/”的地方,即潜在停顿)。而实际念法有多种: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标“/”的地方,即实际停顿)。如果教师的领读得法,会提高学生对汉语句子的领悟力,增强他们的汉语语感。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说说理由。教师指导的重点就放在“以读见悟”上,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桂林山水》一文,语言凝练优美,结构简单而整齐,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到课文内容是一段描写水,一段描写山,再将山和水结合起来。如果仅以这样的线索来朗读,必然会平淡机械,缺乏生趣。通过细读课文,可以把握这篇文章重点在于分写水和山的两段,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提高了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效应,又以排比的手法点出桂林山水的特征:水——静、清、绿;山——奇、秀、险。文本的组织结构极其对称整齐,朗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吐字归韵、语气语调等技术手段把结构处理得有变化,要把“静”“清”“绿”“奇”“秀”“险”各自的特征很有区别地渲染出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在对重点句段的感悟理解上,学生通过斟词酌句,感悟思考,对某一教学内容的听读、评读、练读,从而使学生听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第一,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来强化情感体验或是抓住文本中事物的特点进行想象。
  《珍珠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散文,作者在描写珍珠鸟时,观察细致入微,故事发展张弛有度,表达的是动物与人之间诚挚的信赖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好境界。文章第一部分只是介绍事情的由来,但是已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真好”的感叹以及“舒适又温暖的巢”,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亲切温馨的基调。对这篇文章朗读的整体把握是必须要有真情,充满人性的温暖,但决不张扬,是一种内敛的、深刻的、安静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呈现真实鲜活的“视像”,形象必须真切生动,叙述要做到细致入微。
  2. 第二,抓住语言空白处,补充适当资料,联系学习和生活经验,换位思考,与文本共鸣。
  《桂花雨》一文是以叙述作者童年在家乡的情景和对家乡桂花的描写,间接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抒情散文的朗读,必须让学生精读品味句子,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方法:根据课文描写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补充适当背景资料感悟语句,把心放进文章中去读,感受文本内涵,抓住文章作者的情感依据和情感线索,才能产生朗读这篇文章的冲动。因此,学生朗读对桂花香和“摇花乐”的描写就必须融入对故乡的无线眷恋之情。
  3.第三,根据文本创设相关活动或情境,分角色朗读,情境渲染,教师语言点拨,层层推进。
  辛弃疾的《清平樂·村居》描写了农村清新野趣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语言平实亲切。“醉里吴音相媚好”(用带着醉意的吴地口音来亲切地交流沟通),“白发谁家翁媪”(那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是哪家的啊)。下阕极其朴实地描写了三个农家孩子的田园生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边卧剥莲蓬。”这首词的语言平白无华。在教学时,老师可以现场示范,模仿吴音诵读《清平乐 村居》,这样吴音本身的韵味裹着翁媪老两口的情趣和盘突出,直观而清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用手势,将一个简单的“卧”字,分解出俯卧、仰卧、侧卧,并演化出“打滚”的动作,如此,一个顽皮淘气、无所事事、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的孩童形象跳入眼帘;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词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表演读,有利于他们设身处地潜入文本,加深体验,拉近与文本语言、认知和情感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实施朗读指导是否切实有效会直接影响阅讀教学效率的高低,可以根据三个“有利于”来检验朗读教学的成败,即: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有声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否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是否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即使在课堂上也不应局限在教师指定的教学任务上。朗读教学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可以在朗读兴趣小组中,可以在各种朗诵会上。学生一旦对自主阅读和自主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学习就会变得富有情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参考 续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08.
  [3] 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参考 续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12.
  [4] 曲英华,马静编著. 语文新课标朗读教学指导[M].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7.06.
其他文献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培养兴趣促进思维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必须要有一个正确对待思维的态度,要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在体验
期刊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的一种高效教学活动。怎样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更高效昵?本人认为
期刊
亲情教育发挥的最佳阵地是语文教学。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可以与学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为起点,进而推己及人,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亲情教育之起始——亲爱父爱母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
期刊
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
期刊
【教学目标】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维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维恩图的形成过程,体会维恩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4.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各学科教学之中,并通过创设一个广阔而灵动的教学平台,推动了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小学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在日常作业中应用。从信息化现实背景出发,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交流展示功能、互动反馈评价、移动应用服务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拓展学生学习平台,突出教学应用价值
期刊
【内容摘要】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落实,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对课程标准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后,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享受数学。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对一些教
期刊
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的保证。相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纪律良好,对教学起着助长的作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总是抱怨自己的课堂纪律,抱怨课堂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存在下列现象:学生上课不听,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老师讲的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老师的任务比
期刊
【摘要】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 关键词】化学仪器、基本操作、分离与提纯、 物质的鉴别、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考点一:、化学基本操作  附: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操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常用仪器的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