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兴未艾。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标准很多,就教学手段而言,运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否就是一堂好课呢?
诚然,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使语文课程资源由课本、课堂和校园,扩展到社会、网络,学生不受时空约束能自主的进行阅读与交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也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他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整合在一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了学生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放飞想象,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看,我们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很多优势,但教学成效似乎并不那么显著。那么,多媒体的不当运用对语文教学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呢?笔者认为下面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想象受压制,思维被固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要学生阅读文本放飞想象,通过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把语言文字“解码”将文本形象“再塑”,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反观当下部分语文课,一段段文字解读成一张张直观画面,多媒体演示“包办”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压制,学生的思维被固化。
在我校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吴冠中的《桥之美》,一位教师用多媒体,逐一呈现了古今中外各式各样桥的图片,画面优美,风景宜人。然后结合画面依次进行启发、讨论、交流。而另一位教师让学生首先深入阅读文本,然后根据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想象各种桥的画面。两位教师教法不一,前者看似“现代”,后者感觉“传统”,但效果如何呢?就学生对文本理解而言,前者剥夺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踏着别人的脚印”,试问:多媒体呈现的画面就是学生想象的景致吗?其实,由文字转化为画面,它已深深烙上了画家主观情感的印记,这样的课堂,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动车”熄火,想象的“火鸟”折翼。而后者是“穿旧鞋走新路”,通过文本阅读激活思维,激发想象,让学生在同样的文字中感受、触摸到异样的世界。两者比较,效果好坏,不言自明。
二、文本边缘化,阅读形式化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要充分感悟文中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感情”。语文教学只有做到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潜心阅读,学生才可能和贤人先哲进行真正的对话。而反观当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常常本末倒置,语文课上成了欣赏歌曲的音乐课,鉴赏图画的美术课,研究生命的生物课,朗朗读书声被悦耳的歌曲所取代。语文真的“无语”亦“无文”。
我校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精心設计了课件:“摇篮里的济南”、“白雪覆盖下的山”……逼真的画面、优美的配乐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学生徜徉在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中,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早把原本该细细品读、玩味的优美隽永的文本至于一旁,学生花在文本阅读上的时间还不到十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出现文本边缘化、阅读形式化的“去语文味”现象值得我们语文老师警惕、反思。
三、以机代师,阻碍师生对话
教师和学生都是生命体,在课上都应该“生命在场”。教学双向互动的,不仅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更要有师生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彼此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反思如今语文多媒体课堂,老师“低头点鼠标”学生“举头望屏幕”,师生“各干各的活”,以“机”代“师”,阻碍了师生对话。新课标明确,语文教师充当的是合理组织、正确引导、相机点拨角色,而非“鼠标控”,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应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表达,在师生对话中实现共用成长。
四、教学程式化,流程模板化
语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往往要预设课件,按程序在课堂中一一出示,然后诱导学生按预设的课堂路径走,决不能改变。事实上,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课上常会出现教师无法预设的而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相机调整,而不能照搬原先的教学预设。
一位教师执教《散步》一文时,原设想让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圈出自认为描写优美的语段后,要用多媒体出示这几段文字。但在课堂交流时,有一学生,圈出的一段,偏偏是教师没有准备的,于是教师千方百计把这位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上来。其实,这位学生找的那一语段,文字也非常优美,教师却死守多媒体预设的语段。很显然,多媒体教学程式化,流程模板化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总之,衡量某种教学手段运用的利弊应根据教学需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真语文”主张慎用,如果用,就要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新疆第二师三十四团35中学 841507)
诚然,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使语文课程资源由课本、课堂和校园,扩展到社会、网络,学生不受时空约束能自主的进行阅读与交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也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他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整合在一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了学生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放飞想象,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看,我们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很多优势,但教学成效似乎并不那么显著。那么,多媒体的不当运用对语文教学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呢?笔者认为下面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想象受压制,思维被固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要学生阅读文本放飞想象,通过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把语言文字“解码”将文本形象“再塑”,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反观当下部分语文课,一段段文字解读成一张张直观画面,多媒体演示“包办”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压制,学生的思维被固化。
在我校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吴冠中的《桥之美》,一位教师用多媒体,逐一呈现了古今中外各式各样桥的图片,画面优美,风景宜人。然后结合画面依次进行启发、讨论、交流。而另一位教师让学生首先深入阅读文本,然后根据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想象各种桥的画面。两位教师教法不一,前者看似“现代”,后者感觉“传统”,但效果如何呢?就学生对文本理解而言,前者剥夺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踏着别人的脚印”,试问:多媒体呈现的画面就是学生想象的景致吗?其实,由文字转化为画面,它已深深烙上了画家主观情感的印记,这样的课堂,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动车”熄火,想象的“火鸟”折翼。而后者是“穿旧鞋走新路”,通过文本阅读激活思维,激发想象,让学生在同样的文字中感受、触摸到异样的世界。两者比较,效果好坏,不言自明。
二、文本边缘化,阅读形式化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要充分感悟文中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感情”。语文教学只有做到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潜心阅读,学生才可能和贤人先哲进行真正的对话。而反观当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常常本末倒置,语文课上成了欣赏歌曲的音乐课,鉴赏图画的美术课,研究生命的生物课,朗朗读书声被悦耳的歌曲所取代。语文真的“无语”亦“无文”。
我校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精心設计了课件:“摇篮里的济南”、“白雪覆盖下的山”……逼真的画面、优美的配乐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学生徜徉在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中,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早把原本该细细品读、玩味的优美隽永的文本至于一旁,学生花在文本阅读上的时间还不到十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出现文本边缘化、阅读形式化的“去语文味”现象值得我们语文老师警惕、反思。
三、以机代师,阻碍师生对话
教师和学生都是生命体,在课上都应该“生命在场”。教学双向互动的,不仅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更要有师生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彼此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反思如今语文多媒体课堂,老师“低头点鼠标”学生“举头望屏幕”,师生“各干各的活”,以“机”代“师”,阻碍了师生对话。新课标明确,语文教师充当的是合理组织、正确引导、相机点拨角色,而非“鼠标控”,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应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表达,在师生对话中实现共用成长。
四、教学程式化,流程模板化
语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往往要预设课件,按程序在课堂中一一出示,然后诱导学生按预设的课堂路径走,决不能改变。事实上,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课上常会出现教师无法预设的而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相机调整,而不能照搬原先的教学预设。
一位教师执教《散步》一文时,原设想让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圈出自认为描写优美的语段后,要用多媒体出示这几段文字。但在课堂交流时,有一学生,圈出的一段,偏偏是教师没有准备的,于是教师千方百计把这位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上来。其实,这位学生找的那一语段,文字也非常优美,教师却死守多媒体预设的语段。很显然,多媒体教学程式化,流程模板化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总之,衡量某种教学手段运用的利弊应根据教学需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真语文”主张慎用,如果用,就要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新疆第二师三十四团35中学 84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