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罹患职业倦怠症的女医生
“不用脱鞋上床露出手腕脚腕。”当我走进体检中心的电图检测室时,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头也不抬、机械地说。
我遵从指令,躺下。女医生非常熟练地操作,大约一两分钟的时间,检查就做完了。医生依然头也不抬地把打印出来的心电图递给我,没有一句话。
接过心电图,根本看不懂。我连忙请教:“请问医生,测试结果怎么样啊?”
“体检报告里会有结果。”医生仍然低头冷淡地回答。
“那您看我这结果正常吗?”我不放心,多问了一句。
“基本正常。”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回答。
这时,又一位体检者走进来,女医生机械的声音再次响起:
“不用脱鞋上床露出手腕脚腕”
受到如此“礼遇”,自然很令人生气。但以我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职业眼光来看,这位为他人检测身体的医生,正不幸患上了职场流行的“职业倦怠症”:对于她所从事的工作,已然失却了兴趣,变得麻木、冷淡;工作对于她而言,既无乐趣也无价值可言,剩下的只有无聊与机械。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如果你每天清晨醒来,一想到要去上班就会心口堵得慌。
如果你每天坐在办公桌旁,看到那一大堆文件就十分恼火。
如果你在工作中,稍不如意就忍不住大发其火。
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总感到筋疲力尽,没精打采。
如果原本开朗活跃的你,如今却感到话懒得多说一句,路懒得多走一步,对电视不感兴趣,对书籍打不起精神,甚至连辞退工作的念头,都在心头百转千回,最终也懒得出口……
如果你对以上的描述颇有同感,很不幸地,你或许也已经染上了这种流行于都市职场中的“流行病”——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是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玩世不恭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敷衍了事,行为怪僻;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中人网《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总体工作倦怠情况堪忧(其中仅个人成就感状态一项总体情况良好),如图1,图2,图3,图4。
职业倦怠,使个人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职业发展停滞;使组织反应迟缓,行动不力,效率下降;严重者,还可能会触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对公众时事关注度降低、危害社会行为增加等。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以下从职业兴趣、职业信念、职业价值与职业责任四个方面来寻求医治良方。
兴趣,夯实乐业的基石
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每天,法布尔都要抓许多漂亮的小甲虫、小蝴蝶、小蜗牛等,还要拣上好多贝壳和彩色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昆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过去个人没有择业自由度的情况下,提倡的是“我是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拧到哪里”的精神。而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提倡的是“爱一行、干一行”,只有职业兴趣与所做工作相匹配,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不以其苦,反以为乐。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一个人聚焦于他所最感兴趣的领域时,他的潜力与天赋最容易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也最容易摘取到丰硕的果实。
国内外的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大量的职业性向与职业兴趣测评工具,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职业兴趣之所在,比如卡特尔的16PF职业性向测评、霍兰德的职业适应性测验、爱德华的个人偏好测验,以及起源于古巴比伦苏菲族,后来被海伦·帕尔默进一步发展的九型人格等。这些先进的测评工具,会帮助职场新人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也会帮助陷入职业泥潭中的职坛老将重新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信念,赋予事业的力量
张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在中石化下属的某公司工作。工作后不久,张先生以其出色的才华、踏实的工作作风被提拔为生产部主管,后又调到质量部担任副职。在质量部工作三年后,张先生遭遇了他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拐点:质量部的正职领导退休了,公司决定从质量部三位副职中选出一位来接任。但结果,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管理水平、工作态度,最被看好的张先生却落选了!
自此,张先生一蹶不振。昔日忙碌在各车间的身影不见了,往日激荡在心中的雄心壮志也荡然无存了。
当张先生在这个副职的岗位上工作了八年后,公司迎来了第一次内部体制改革。在“用对人、用能人、用好人”的新的用人理念基础上,张先生被调到某车间担任车间主任。可是此时的张先生,与五年前的自己,已没有了可比性。由于多年来荒废专业、疏于学习,上任不到一年,就被淘汰出局了。
在遭受晋升挫折时萎靡不振、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张先生,轻易放弃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却害了自己。现在的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一遍遍地告诫身边的人: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学习,不要放弃上进,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
职场道路上,也许我们会因同事不睦、上级不和而备感苦闷;也许我们会受到来自单位领导的误解;也许本该加薪、升迁的机会最终却与自己擦肩而过;也许我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不公正的待遇……但不管怎样,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追求,放弃梦想的理由与借口!千万别停下前行的脚步!
价值,支撑爱业的本源
由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所著的《窗边的小豆豆》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小豆豆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位卖“健康树皮”的大哥哥,据说每天早晨咬一咬树皮,如果觉得苦,就说明生病了;如果觉得不苦,就说明很健康。小豆豆向同学借7钱,买了“健康树皮”,然后拿着它给全校所有的人都咬一咬,包括那位可爱的校长先生。所有的人都不觉得苦,所有的人都很健康。小豆豆和同学们都开心极了!
其实,从小就在大自然中长大的校长先生知道:实际上,任何人咬这块树
“不用脱鞋上床露出手腕脚腕。”当我走进体检中心的电图检测室时,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头也不抬、机械地说。
我遵从指令,躺下。女医生非常熟练地操作,大约一两分钟的时间,检查就做完了。医生依然头也不抬地把打印出来的心电图递给我,没有一句话。
接过心电图,根本看不懂。我连忙请教:“请问医生,测试结果怎么样啊?”
“体检报告里会有结果。”医生仍然低头冷淡地回答。
“那您看我这结果正常吗?”我不放心,多问了一句。
“基本正常。”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回答。
这时,又一位体检者走进来,女医生机械的声音再次响起:
“不用脱鞋上床露出手腕脚腕”
受到如此“礼遇”,自然很令人生气。但以我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职业眼光来看,这位为他人检测身体的医生,正不幸患上了职场流行的“职业倦怠症”:对于她所从事的工作,已然失却了兴趣,变得麻木、冷淡;工作对于她而言,既无乐趣也无价值可言,剩下的只有无聊与机械。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如果你每天清晨醒来,一想到要去上班就会心口堵得慌。
如果你每天坐在办公桌旁,看到那一大堆文件就十分恼火。
如果你在工作中,稍不如意就忍不住大发其火。
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总感到筋疲力尽,没精打采。
如果原本开朗活跃的你,如今却感到话懒得多说一句,路懒得多走一步,对电视不感兴趣,对书籍打不起精神,甚至连辞退工作的念头,都在心头百转千回,最终也懒得出口……
如果你对以上的描述颇有同感,很不幸地,你或许也已经染上了这种流行于都市职场中的“流行病”——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是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玩世不恭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敷衍了事,行为怪僻;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中人网《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总体工作倦怠情况堪忧(其中仅个人成就感状态一项总体情况良好),如图1,图2,图3,图4。
职业倦怠,使个人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职业发展停滞;使组织反应迟缓,行动不力,效率下降;严重者,还可能会触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对公众时事关注度降低、危害社会行为增加等。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以下从职业兴趣、职业信念、职业价值与职业责任四个方面来寻求医治良方。
兴趣,夯实乐业的基石
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每天,法布尔都要抓许多漂亮的小甲虫、小蝴蝶、小蜗牛等,还要拣上好多贝壳和彩色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昆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过去个人没有择业自由度的情况下,提倡的是“我是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拧到哪里”的精神。而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提倡的是“爱一行、干一行”,只有职业兴趣与所做工作相匹配,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不以其苦,反以为乐。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一个人聚焦于他所最感兴趣的领域时,他的潜力与天赋最容易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也最容易摘取到丰硕的果实。
国内外的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大量的职业性向与职业兴趣测评工具,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职业兴趣之所在,比如卡特尔的16PF职业性向测评、霍兰德的职业适应性测验、爱德华的个人偏好测验,以及起源于古巴比伦苏菲族,后来被海伦·帕尔默进一步发展的九型人格等。这些先进的测评工具,会帮助职场新人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也会帮助陷入职业泥潭中的职坛老将重新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信念,赋予事业的力量
张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在中石化下属的某公司工作。工作后不久,张先生以其出色的才华、踏实的工作作风被提拔为生产部主管,后又调到质量部担任副职。在质量部工作三年后,张先生遭遇了他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拐点:质量部的正职领导退休了,公司决定从质量部三位副职中选出一位来接任。但结果,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管理水平、工作态度,最被看好的张先生却落选了!
自此,张先生一蹶不振。昔日忙碌在各车间的身影不见了,往日激荡在心中的雄心壮志也荡然无存了。
当张先生在这个副职的岗位上工作了八年后,公司迎来了第一次内部体制改革。在“用对人、用能人、用好人”的新的用人理念基础上,张先生被调到某车间担任车间主任。可是此时的张先生,与五年前的自己,已没有了可比性。由于多年来荒废专业、疏于学习,上任不到一年,就被淘汰出局了。
在遭受晋升挫折时萎靡不振、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张先生,轻易放弃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却害了自己。现在的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一遍遍地告诫身边的人: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学习,不要放弃上进,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
职场道路上,也许我们会因同事不睦、上级不和而备感苦闷;也许我们会受到来自单位领导的误解;也许本该加薪、升迁的机会最终却与自己擦肩而过;也许我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不公正的待遇……但不管怎样,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追求,放弃梦想的理由与借口!千万别停下前行的脚步!
价值,支撑爱业的本源
由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所著的《窗边的小豆豆》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小豆豆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位卖“健康树皮”的大哥哥,据说每天早晨咬一咬树皮,如果觉得苦,就说明生病了;如果觉得不苦,就说明很健康。小豆豆向同学借7钱,买了“健康树皮”,然后拿着它给全校所有的人都咬一咬,包括那位可爱的校长先生。所有的人都不觉得苦,所有的人都很健康。小豆豆和同学们都开心极了!
其实,从小就在大自然中长大的校长先生知道:实际上,任何人咬这块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