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培养教学主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尤其在“五严”背景下,“加强中学语文思维训练”特显重要,因此它也就正式成为教科研的重要课题。随着科研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一课题实验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而正确认识这一科研课题实验的本质,并探索其教学程序,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必要的。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未必成熟的看法。
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发展心理学》)。
思维训练(thinking training)这一概念,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学词典》解释为:“运动员自觉地在头脑中重现某个动作形象(即运动表象)的同时,还要对动作概念、要领以及自身运动时的各种感觉进行反复思考,并且学会用语言(默念)进行自我调节。”
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借用了上述概念的含义,并且有相对广泛的内涵。主要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按照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的内容上,强调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训练的目的,则是“在思维训练中,使学生加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尽快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显然,“中学语文思维训练”这一课题的自变量是“思维训练”,因变量是一个“加速”和“两个能力的提高。”实验过程,就是研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探索其规律的过程。
目前,对中学语文思维训练的认识中,有两种误解。
其一,认为只要教好语文知识就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甚至认为教知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其二,认为语文教材已经删去了逻辑知识的内容,再进行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思维训练,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这两种看法都是对思维训练的误解。
首先,语文思维训练并不是教学生学习复杂的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等方面术语和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具体的知识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和方法。恰当地运用思维科学的基本知识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只是教师必备的业务能力之一。
其次,思维训练是以学习知识的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目标,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的常用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钥匙,而把训练当成学生掌握、运用这一钥匙获取知识的途径的一种认识过程。它不是直接着眼于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从而把教学过程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正是思维训练与以知识的掌握为根本目的、以教师的直接传授为根本途径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之一。
二
语文思维训练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实现人类常用的思维规律、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的和谐统一的过程。而这种过程表现在教学程序上,却是整体有序而内部环节又是错综交融的。
根据现有的实验的经验,我认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训练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由形成性思维训练、验证性思维训练、应用性思维训练、综合性思维训练四个部分构成的。
(一)形成性思维训练
形成性思维训练是在学生已经有的感性知识或理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理解相应的一种思维过程、方式和方法。
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这种思维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人物形象中选出几个,再把关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概括性结论改写成同一形式的肯定判断,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些判断的内容表达上的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过程:先确定某一人物是属于哪一类,即哪个阶级、阶层的人物;再确定这个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有哪些特点;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肯定判断,进而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就是个性加上共性的确定和组合这一基本公式。
在形成性思维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导”——一种智慧型、科学有效的“导”字上。
(二)验证性思维训练
验证性思维训练就是通过形成性思维训练,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某种思维的过程、形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理解加以验证,丰富、完善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之训练。
例如,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人物形象的一般概括过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某一短篇小说,并在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怎样确定人物的共性、个性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概括时采用的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
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学生认识深化的过程,学生对某一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掌握,决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且每次各有侧重的训练过程。就某种意义上讲,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决定整体思维训练成败的关键性程序。
验证性思维训练应以学生的操作为主,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提示、点拨、启发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应用性思维训练
这是学生在掌握了某种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思维规律,独立运用而理解、获取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即以一般来认识个别的过程。
例如,当学生已经掌握相似联想的思维过程,就应当让学生在相应的文章阅读中找到联想的出发点,联想的具体内容,联想中由此及彼的思路,以及两者的相似点,进而理解具体文章中的联想写法的多方面的作用。
在应用性思维训练中,教师应该在控制具体语文知识的深浅、难易方面,在有序地实现学生由一般向个别转化的组织方面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综合性思维训练
语文知识构成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所要求的思维的复杂性。几乎没有一篇文章能用某种单一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其中的全部知识点;同样,解决一个具体的语文问题,也往往不能只用某种单纯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因而综合性思维训练,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多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规律的相互关系,并掌握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转化、结合和统一。其二,在训练中运用几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在理解《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内容的训练中,就综合运用了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如果说应用性思维训练是比较简单的理性指导的实践过程,那么综合性思维训练则是在更高层次、更复杂意义上的思维理论指导语文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在控制训练度、量、序以及引导、示范、辨误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
上述四种性质的思维训练,仅仅是从认识整体有序的角度提出来的,由于认识运动本身的连续性,决定了这四种训练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它们之间不具有逻辑意义上的划分性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具体教学程序也应该按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设计的《人类的语言》一文的教学程序,可以在思维训练的实践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于老师根据全文的思路、教学要点,确定的思维训练要点是通过比较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全文的中心、结构和写法,同时又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分析、综合方法适当结合运用。
于老师根据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可接受性原则,紧紧围绕思维训练要点,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从学生已经学过的说明文《机器人》中选出关于机器和机器人、机器人与人相互比较的两段文字,让学生阅读并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段文字的结构,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完整的比较思维过程,是由一定的比较标准、比较对象(一般为两个方面)、比较点和比较目的(或求同或求异或求因)这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的。
2、通过训练,引出文题,并形成阅读的基本思路。训练题:①如果用比较思维的方法,那么以下三个题目分别应该与什么相比?A中国的语言 B汉族的语言 C人类的语言 ②要想把“语言”这种现象解说清楚,那么谈些什么内容?
通过训练,使学生逐级明确:人类的语言,应该与非人类——动物、动物中“能说话”的动物相比,侧重求异;应该讲清语言的重要性、实质、功能以及为什么用听觉手段等。
3、组织学生阅读全文,并按比较的对象、比较点、比较目的三个要素写出各段内容提纲,然后综合,得出中心思想。教师仅做适当的点拨。
4、师生共同研究,从比较的过程的“序”的角度理清全文的结构,并重点理解第二段句与句“序”和内在联系。
5、引导学生从比较表达的角度,深入理解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有关修辞手法的作用。
6、以《自动铅笔》为题,做口头作文(要求学生按照所讲方法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思维方法,并且会运用这种方法,基本上独立掌握了这一课的语文知识,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向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
庄子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以上刍议,惟愿引起研究,使这一课题实验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梅友成,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发展心理学》)。
思维训练(thinking training)这一概念,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学词典》解释为:“运动员自觉地在头脑中重现某个动作形象(即运动表象)的同时,还要对动作概念、要领以及自身运动时的各种感觉进行反复思考,并且学会用语言(默念)进行自我调节。”
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借用了上述概念的含义,并且有相对广泛的内涵。主要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按照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的内容上,强调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训练的目的,则是“在思维训练中,使学生加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尽快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显然,“中学语文思维训练”这一课题的自变量是“思维训练”,因变量是一个“加速”和“两个能力的提高。”实验过程,就是研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探索其规律的过程。
目前,对中学语文思维训练的认识中,有两种误解。
其一,认为只要教好语文知识就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甚至认为教知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其二,认为语文教材已经删去了逻辑知识的内容,再进行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思维训练,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这两种看法都是对思维训练的误解。
首先,语文思维训练并不是教学生学习复杂的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等方面术语和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具体的知识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和方法。恰当地运用思维科学的基本知识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只是教师必备的业务能力之一。
其次,思维训练是以学习知识的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目标,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的常用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钥匙,而把训练当成学生掌握、运用这一钥匙获取知识的途径的一种认识过程。它不是直接着眼于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从而把教学过程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正是思维训练与以知识的掌握为根本目的、以教师的直接传授为根本途径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之一。
二
语文思维训练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实现人类常用的思维规律、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的和谐统一的过程。而这种过程表现在教学程序上,却是整体有序而内部环节又是错综交融的。
根据现有的实验的经验,我认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训练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由形成性思维训练、验证性思维训练、应用性思维训练、综合性思维训练四个部分构成的。
(一)形成性思维训练
形成性思维训练是在学生已经有的感性知识或理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理解相应的一种思维过程、方式和方法。
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这种思维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人物形象中选出几个,再把关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概括性结论改写成同一形式的肯定判断,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些判断的内容表达上的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过程:先确定某一人物是属于哪一类,即哪个阶级、阶层的人物;再确定这个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有哪些特点;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肯定判断,进而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就是个性加上共性的确定和组合这一基本公式。
在形成性思维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导”——一种智慧型、科学有效的“导”字上。
(二)验证性思维训练
验证性思维训练就是通过形成性思维训练,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某种思维的过程、形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理解加以验证,丰富、完善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之训练。
例如,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人物形象的一般概括过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某一短篇小说,并在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怎样确定人物的共性、个性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概括时采用的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
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学生认识深化的过程,学生对某一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掌握,决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且每次各有侧重的训练过程。就某种意义上讲,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决定整体思维训练成败的关键性程序。
验证性思维训练应以学生的操作为主,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提示、点拨、启发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应用性思维训练
这是学生在掌握了某种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思维规律,独立运用而理解、获取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即以一般来认识个别的过程。
例如,当学生已经掌握相似联想的思维过程,就应当让学生在相应的文章阅读中找到联想的出发点,联想的具体内容,联想中由此及彼的思路,以及两者的相似点,进而理解具体文章中的联想写法的多方面的作用。
在应用性思维训练中,教师应该在控制具体语文知识的深浅、难易方面,在有序地实现学生由一般向个别转化的组织方面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综合性思维训练
语文知识构成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所要求的思维的复杂性。几乎没有一篇文章能用某种单一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其中的全部知识点;同样,解决一个具体的语文问题,也往往不能只用某种单纯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因而综合性思维训练,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多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规律的相互关系,并掌握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转化、结合和统一。其二,在训练中运用几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在理解《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内容的训练中,就综合运用了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如果说应用性思维训练是比较简单的理性指导的实践过程,那么综合性思维训练则是在更高层次、更复杂意义上的思维理论指导语文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在控制训练度、量、序以及引导、示范、辨误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
上述四种性质的思维训练,仅仅是从认识整体有序的角度提出来的,由于认识运动本身的连续性,决定了这四种训练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它们之间不具有逻辑意义上的划分性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具体教学程序也应该按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设计的《人类的语言》一文的教学程序,可以在思维训练的实践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于老师根据全文的思路、教学要点,确定的思维训练要点是通过比较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全文的中心、结构和写法,同时又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分析、综合方法适当结合运用。
于老师根据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可接受性原则,紧紧围绕思维训练要点,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从学生已经学过的说明文《机器人》中选出关于机器和机器人、机器人与人相互比较的两段文字,让学生阅读并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段文字的结构,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完整的比较思维过程,是由一定的比较标准、比较对象(一般为两个方面)、比较点和比较目的(或求同或求异或求因)这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的。
2、通过训练,引出文题,并形成阅读的基本思路。训练题:①如果用比较思维的方法,那么以下三个题目分别应该与什么相比?A中国的语言 B汉族的语言 C人类的语言 ②要想把“语言”这种现象解说清楚,那么谈些什么内容?
通过训练,使学生逐级明确:人类的语言,应该与非人类——动物、动物中“能说话”的动物相比,侧重求异;应该讲清语言的重要性、实质、功能以及为什么用听觉手段等。
3、组织学生阅读全文,并按比较的对象、比较点、比较目的三个要素写出各段内容提纲,然后综合,得出中心思想。教师仅做适当的点拨。
4、师生共同研究,从比较的过程的“序”的角度理清全文的结构,并重点理解第二段句与句“序”和内在联系。
5、引导学生从比较表达的角度,深入理解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有关修辞手法的作用。
6、以《自动铅笔》为题,做口头作文(要求学生按照所讲方法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思维方法,并且会运用这种方法,基本上独立掌握了这一课的语文知识,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向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
庄子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以上刍议,惟愿引起研究,使这一课题实验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梅友成,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