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根据《中央七号文件》,提出校本化开发的理念,要求各地区、各学校“按规定时间长度和适宜练习强度校本化实施”。在阳光体育运动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将篮球特色作为学校新一轮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创新开展篮球特色建设,大胆实践,拓展篮球运动的育人功能,提升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以篮球传统项目特色为依托的素质教育之路。
当代小学生的教育与未来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需要学生具备竞争意识、敢于挑战,而这些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学,而比赛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
在篮球校本课程的实践运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篮球校本课程这一主题,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比赛教学法,针
对性明显。
一、借比赛法明规则
案例:在半场比赛中,学生出现“走步”现象,教师通过规定学生接球后,只能传或投,不能运,以此来强化规则,这种“无运球”的比赛,由于规则的约束,对学生避免“走步”现象有很大帮助。
剖析:社会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篮球比赛也有其特定的规则,只有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的比赛才有意义,体育教师制定的特定训练任务,或者集体活动下一些个人项目,都可以看作是未来人类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活动的道德规范的雏形和缩影,学生头脑中规则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督促、锤炼,才能根深蒂固,也是能成为未来社会一员最起码的要求。
二、借比赛法促竞争
案例:篮球校本课程中的半场传球比赛,5人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次两组在半场内比赛,进攻方进行传球,每传一次记1分,防守轮流进行,设法断球、抢球后,也是每传一次记1分,3分钟吹哨停止,得分少的组抱球跳五个。
剖析:小学生天性好动,不服输,单一的技术动作学习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无法做到用“意志力”加以克服,而比赛法能够营造激烈的场面和紧张的气氛,成功和失败会产生多种情绪,最终会反作用于课堂,提高练习兴趣。上述案例中,比赛中进攻方的“断球”和防守方的“护球”会形成激烈对抗,既提高了攻守质量,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借比赛法树信心
案例:在原地投篮比赛中,将学生分成两队,一队是实力较强者,一队是实力偏弱者,“剪刀石头布”决定胜负,依次按照先弱后强轮流选人,组队后站在罚球线,各队队员依次在罚球线后投篮,每人投中记1分,先满10分的队为胜,当一方队员罚球时,另一方队员可采用呼喊等扰动因素干扰投篮,如果罚不中,你的同队组员将跟你一样受罚。
剖析:学生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总会存在差异性,再加上篮球运动队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很多性格内向或者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一直对篮球的学习没有信心,长期存在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女生尤其明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比赛,设置不同的分组形式,不同的比赛规则,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改善心理状态,发挥小组的优势,找出失败的原因,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提高耐挫力,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不可忽视。
四、借比赛法造团结
案例:在篮球全程比赛中,将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四人大组,在全场内进行5对5的比赛,5球为一局,胜者继续与下一组比赛,负者则等到本场各小组比赛一轮完后继续练习,由于人数限制,各组没有上场的同学经过多次练习,已经形成计分组、后勤组、拉拉队组、计时组等等,充分保证场上队员的需求。
剖析: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多方面原因导致学生的自我倾向性严重,很难和别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这些都是与未来社会格格不入的;案例中小团体的分工合作,实际上是借助比赛,为改善不利处境协作努力,在激烈的、公平竞争的篮球比赛氛围中养成奋发图强的竞争意识,勇于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这种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提供了心理准备。
篮球运动是通过实践的形式进行表现,比赛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特点加以应用,结合实践多反思,才能真正发挥比赛法的作用,让我们的篮球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参考文献:
[1]甘亦农.大课间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大课间实践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5).
[2]杨波,江志英.浅谈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5).
[3]陆遵义.评定体育院系篮球专项学生比赛能力的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陶澜,殷海涛,王志平.比赛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
注:该论文为十二五课题《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成果之一。
当代小学生的教育与未来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需要学生具备竞争意识、敢于挑战,而这些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学,而比赛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
在篮球校本课程的实践运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篮球校本课程这一主题,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比赛教学法,针
对性明显。
一、借比赛法明规则
案例:在半场比赛中,学生出现“走步”现象,教师通过规定学生接球后,只能传或投,不能运,以此来强化规则,这种“无运球”的比赛,由于规则的约束,对学生避免“走步”现象有很大帮助。
剖析:社会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篮球比赛也有其特定的规则,只有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的比赛才有意义,体育教师制定的特定训练任务,或者集体活动下一些个人项目,都可以看作是未来人类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活动的道德规范的雏形和缩影,学生头脑中规则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督促、锤炼,才能根深蒂固,也是能成为未来社会一员最起码的要求。
二、借比赛法促竞争
案例:篮球校本课程中的半场传球比赛,5人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次两组在半场内比赛,进攻方进行传球,每传一次记1分,防守轮流进行,设法断球、抢球后,也是每传一次记1分,3分钟吹哨停止,得分少的组抱球跳五个。
剖析:小学生天性好动,不服输,单一的技术动作学习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无法做到用“意志力”加以克服,而比赛法能够营造激烈的场面和紧张的气氛,成功和失败会产生多种情绪,最终会反作用于课堂,提高练习兴趣。上述案例中,比赛中进攻方的“断球”和防守方的“护球”会形成激烈对抗,既提高了攻守质量,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借比赛法树信心
案例:在原地投篮比赛中,将学生分成两队,一队是实力较强者,一队是实力偏弱者,“剪刀石头布”决定胜负,依次按照先弱后强轮流选人,组队后站在罚球线,各队队员依次在罚球线后投篮,每人投中记1分,先满10分的队为胜,当一方队员罚球时,另一方队员可采用呼喊等扰动因素干扰投篮,如果罚不中,你的同队组员将跟你一样受罚。
剖析:学生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总会存在差异性,再加上篮球运动队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很多性格内向或者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一直对篮球的学习没有信心,长期存在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女生尤其明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比赛,设置不同的分组形式,不同的比赛规则,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改善心理状态,发挥小组的优势,找出失败的原因,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提高耐挫力,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不可忽视。
四、借比赛法造团结
案例:在篮球全程比赛中,将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四人大组,在全场内进行5对5的比赛,5球为一局,胜者继续与下一组比赛,负者则等到本场各小组比赛一轮完后继续练习,由于人数限制,各组没有上场的同学经过多次练习,已经形成计分组、后勤组、拉拉队组、计时组等等,充分保证场上队员的需求。
剖析: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多方面原因导致学生的自我倾向性严重,很难和别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这些都是与未来社会格格不入的;案例中小团体的分工合作,实际上是借助比赛,为改善不利处境协作努力,在激烈的、公平竞争的篮球比赛氛围中养成奋发图强的竞争意识,勇于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这种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提供了心理准备。
篮球运动是通过实践的形式进行表现,比赛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特点加以应用,结合实践多反思,才能真正发挥比赛法的作用,让我们的篮球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参考文献:
[1]甘亦农.大课间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大课间实践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5).
[2]杨波,江志英.浅谈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5).
[3]陆遵义.评定体育院系篮球专项学生比赛能力的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陶澜,殷海涛,王志平.比赛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
注:该论文为十二五课题《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