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文言文预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生在文言文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中,一般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讲解每一个句子里的重点文言字词,并逐句翻译文言文,接着讲解相关典型的考试题目,最后就是背诵古文和所有讲解的知识点。此教学模式,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和应付考试非常有效。但是,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和自我表达的情绪没有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将更加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他们认为只要全部吃下教师教授的文言知识大餐,能够应付考试即可。这种想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预习也因此成了被动,这与新课标的理念实在是背道而驰的。
  2.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经常低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为文言文太难,即便布置学生预习,也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索性就不再布置预习作业了。于是就如上面所讲的,基本上所有知识都“嚼碎了给学生”。事实上,作为教师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给学生留够自我发挥的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师对预习重视不够。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预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有时只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去预习文言文,或者只是把预习作业当作是附加作业,布置的时候顺口带过,并没有把预习作业纳入正统的语文作业范畴。另外,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也没有设立生动丰富的评价激励机制。外加学生在没有有效方法的指导下盲目预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充分认识在学习文言文时做好预习功课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很多优秀文化成果是以文言文记录下来的。正如余秋雨所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余秋雨认为:让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经典的奠基可以激发起学生一生的文化向往。的确,文言文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教给学生预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简洁高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尝试翻译全文,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空间。
  对于较短的篇目,让学生先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就把整篇课文熟悉了一遍。明确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同时,也可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反馈给教师,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而教师则通过学生上交的译文来发现学生的问题,充分了解学情,并对学生翻译得不准确的词句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当中,重点讲解。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没掌握,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就避免了满堂灌,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是较长的篇目,则可以画一些句子或词语让学生提前去解决。
  2.反复强化语法知识,总结文言文特殊现象。
  针对文言文中的大量文言特殊现象,需要反复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如,要弄懂“倒装句”“名词做状语”等,前提是明确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试想,学生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弄不清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如何弄得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这些文言语法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一堂课的语法知识讲解是不够的,关键是经常回顾,反复强化,举三反一,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比如,名词用作“状语”还是用做“动词”,就需要通过语法知识来判断。以苏轼《赤壁赋》中的“东望武昌”和“ 顺流而东也”为例,前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向东”,后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东进军”。很多学生弄不明白二者的区别,其实,运用语法知识来判断,就知道:前一“东”字是放在动词“望”之前,起修饰作用的,是状语;而后一“东”字,则需要结合整个句子补充翻译为动词。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放在动词之前。
  3.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提倡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更应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另辟蹊径,巧用方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学生与文言文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达到高效的目的。
  在教学时,可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同时也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如,教学《木兰诗》一文,可把木兰织布、木兰从军、木兰还乡等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再找文本上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浓了,一下子就能找出文中的内容,而且对文章的结构也非常清楚。这是普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呈现给学生的,而多媒体教学能使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应依据不同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用心教学,把握学情,钻研教法,让文言文课堂变得真正高效。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实行体验性学习,倡导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往,学生互相感悟,最终获得心理觉解与情感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阅读对象对文本内涵的心理感受、对言语形式的读解把握,要求阅读对象通过个体的独特体验
期刊
遵循新课改理念,语文课堂应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华文化源远精深,语文课堂应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学生对语文课应该兴趣性较高,参与性较强。实则不然,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窘迫,限制了教师的知识传播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如何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融入生活并且加以运用。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师“教”的模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才有可能达
期刊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叫自主学习,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可以发现,学习者自我参与度的高低是决定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质量优劣的根本原因。不管讲多讲少,学多学少,都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问题。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规律,在教和学这个问题上历来就意见杂陈。语文课的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么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
期刊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性教学  1.有效性教学提出的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2.有效性教学的内涵。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
期刊
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可以对学生的整个起真实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学生是自己的神圣职责,有许多教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关心学生。教师应把言传、身教相互结合起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端庄仪表,文雅举止,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方饱含情感的空间。一言一行,春风
期刊
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共识:但凡语文素养高、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是勤于积累、喜欢阅读的学生。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积累”是语言的根基,没有积累,语文学习便成了无源之水。  语文是人文成分很浓的东西,不能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而只能用“举三反一”的方式。也就是说,学语文要使“输入”远远大于“输出”, 语文积累一定要“勤”字当头。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积累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重建,不是知
期刊
长久以来,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文言文是“难啃的骨头”。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虽然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课后的检测结果更糟糕。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并且找到一种以培养个体自
期刊
古典诗歌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之一,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距离现在存在较大的的时空差异,再加上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致使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一般不高,效率低下,每次在语文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都不是很高。针对这些状况,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的能
期刊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介绍了种树行家郭橐驼种树的方法,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用到育人上就是“顺孩子之天以致其性”。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要在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条件下,宽严相济。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看似爱之,其实害之,对待孩子不要过分地溺爱。“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宏说:“没有智慧的爱,将给孩子带来伤害,爱得越深,伤得越重。”2001年广州市海珠区某高校宿舍楼发生一起新生跳楼身亡事件,跳楼原
期刊
看过的一个笑话,编的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不会提问题,没有好奇心。  是谁偷走了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