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然而,现在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人意。他们往往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作文内容贫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可以从归纳技巧与方法等方面着手,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一、问题提出——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升学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在校期间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里,注重考试技巧培养,课余时间里又很难抵挡住色彩艳丽的电视剧、游戏机、网络的诱惑,因此,很少有时间和心情去阅读看上去很是呆板的文字书籍。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大作中多了“网语”少了“文语”,多了“直白”少了“含蓄”,多了“空气”少了“地气”——写作时无话可说,空话连篇,语言干涩生硬,主题偏离等等。对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反思,更多的采用机械的纯写作技巧的辅导,以图短时间里提高学生的作文得分——注意,并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难入人眼。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作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吸收的字词句等语言素材也越来越多,渐渐地,也就能得心应手了。因此,针对学生总体写作水平越来越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阅读是唤醒学生写作欲望的一大法宝,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灵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源泉。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就应该把阅读的能力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给学生时间阅读,给学生时间感悟,给学生时间表达;努力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感悟用文字外化,即用写作的形式将心灵呈现。
二、问题分解——理论阐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写作,反映的则是对客观世界或主观情感的看法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读对写的促进作用。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这也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从能力构成的基因和思维转化过程来看,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积累,是最关键的一步,包括生活经历积累,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似乎也越来越单一化,阅读恰恰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间接经验,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也要借助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学到了文章写作的规律以及各种写作技巧,积累大量的语汇,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模仿借鉴,把别人佳作的技巧、语言、思路、手法、典型实例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从而完成文章写作,当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摆脱模仿借鉴的拐杖,独立地进行创作。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反过来也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知识技能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读与写就会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问题解决——实践探索:“阅读”耕耘达到“写作”收获
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书刊拿出来,互相交流。也可和学校图书馆建立联系,以方便学生借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曾把自己所订所收藏或购买的书籍定期不定期地“借”给学生们阅读。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又可以有选择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2.触发学生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兴趣对学生自觉性形成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读此部书、此篇文章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可以结合一些影视剧话题进行讨论,譬如,可以结合电视剧《水浒传》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好汉形象,让学生进行外貌描写,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同学根据某一学生的文字表达来猜人物对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照名著《水浒传》中相应人物的描写是怎样的,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如何行文可以传神,可以做到个性化而又不失文笔的风采。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慢慢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做好记录,再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别人解决,这比单纯的靠教师“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还要培养学生随时记录自己读书心得的习惯。这些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同时,良好的摘录、积累,也是为学生的“正确模仿”做好准备。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出,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对作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了功夫,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收集整理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句式、名人名言等,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学生“望题轻叹”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储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和成败。
4.适时的练笔,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教师最可怕的就是为阅读而阅读。在课文教学中的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我在上《小扇轻摇的日子》公开课后,要求学生根据上课时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把握,让学生按照呈现给他们的几幅照片——儿时的我和奶奶一起劳作的画面——结合自己的亲情友情记忆,模仿着进行片段仿写。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能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激起共鸣。又可以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写作其实可以做到很简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日之功。但我们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阅读进一步开放课堂,让阅读撑起写作教学的一片天空。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学(311801)
一、问题提出——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升学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在校期间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里,注重考试技巧培养,课余时间里又很难抵挡住色彩艳丽的电视剧、游戏机、网络的诱惑,因此,很少有时间和心情去阅读看上去很是呆板的文字书籍。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大作中多了“网语”少了“文语”,多了“直白”少了“含蓄”,多了“空气”少了“地气”——写作时无话可说,空话连篇,语言干涩生硬,主题偏离等等。对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反思,更多的采用机械的纯写作技巧的辅导,以图短时间里提高学生的作文得分——注意,并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难入人眼。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作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吸收的字词句等语言素材也越来越多,渐渐地,也就能得心应手了。因此,针对学生总体写作水平越来越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阅读是唤醒学生写作欲望的一大法宝,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灵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源泉。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就应该把阅读的能力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给学生时间阅读,给学生时间感悟,给学生时间表达;努力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感悟用文字外化,即用写作的形式将心灵呈现。
二、问题分解——理论阐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写作,反映的则是对客观世界或主观情感的看法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读对写的促进作用。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这也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从能力构成的基因和思维转化过程来看,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积累,是最关键的一步,包括生活经历积累,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似乎也越来越单一化,阅读恰恰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间接经验,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也要借助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学到了文章写作的规律以及各种写作技巧,积累大量的语汇,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模仿借鉴,把别人佳作的技巧、语言、思路、手法、典型实例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从而完成文章写作,当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摆脱模仿借鉴的拐杖,独立地进行创作。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反过来也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知识技能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读与写就会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问题解决——实践探索:“阅读”耕耘达到“写作”收获
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书刊拿出来,互相交流。也可和学校图书馆建立联系,以方便学生借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曾把自己所订所收藏或购买的书籍定期不定期地“借”给学生们阅读。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又可以有选择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2.触发学生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兴趣对学生自觉性形成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读此部书、此篇文章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可以结合一些影视剧话题进行讨论,譬如,可以结合电视剧《水浒传》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好汉形象,让学生进行外貌描写,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同学根据某一学生的文字表达来猜人物对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照名著《水浒传》中相应人物的描写是怎样的,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如何行文可以传神,可以做到个性化而又不失文笔的风采。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慢慢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做好记录,再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别人解决,这比单纯的靠教师“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还要培养学生随时记录自己读书心得的习惯。这些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同时,良好的摘录、积累,也是为学生的“正确模仿”做好准备。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出,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对作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了功夫,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收集整理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句式、名人名言等,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学生“望题轻叹”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储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和成败。
4.适时的练笔,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教师最可怕的就是为阅读而阅读。在课文教学中的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我在上《小扇轻摇的日子》公开课后,要求学生根据上课时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把握,让学生按照呈现给他们的几幅照片——儿时的我和奶奶一起劳作的画面——结合自己的亲情友情记忆,模仿着进行片段仿写。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能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激起共鸣。又可以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写作其实可以做到很简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日之功。但我们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阅读进一步开放课堂,让阅读撑起写作教学的一片天空。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学(3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