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升级当妈已经有三年,表面上是由于贪玩,其实说穿了就是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责任,所以纠结了很久直拖到马上要到35岁高龄产妇的门槛时,才生下了自己可爱的女儿,而协助我带孩子的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说:“你小时候跟你闺女现在变化实在太大了。”我知道,母亲说的不是相貌或性格,而是我们童年的生活状态,尤其是我女儿跟我成长在同一个地方,这种变化就更加凸显。儿时,我在自家楼后的草丛里,就能蹑手蹑脚的捕蝈蝈、捉蜻蜓;出家门走路十几分钟,就有水洼可以捞小蝌蚪,养在家里看它们如何蜕变成小青蛙;冬天时,跟小伙伴一起在院外结冰的水稻田里开心地滑着父亲亲手做的冰车。而现在,想在家边上看见只蜻蜓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我女儿对各种昆虫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绘本;附近的稻田也早已变成高楼林立,各种车水马龙使小孩子根本没有一个人出门的可能;而要真想滑个冰车,恐怕得特意跑趟北海或是玉渊潭了。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经济增长,即使挤压了身边自然的空间,也依然是大多数人都乐于看到的社会进步,但我们的孩子也因此悄悄地远离了自然,逐渐出现了所谓“自然缺失症”的话题,这种说法,在20年前根本是难以想象的。我想,孩子们的天性应该都是渴望自然的吧,去海边度假的我可能想要去体验帆板或是沿海骑行,而我三岁的女儿却只想天天泡在沙滩上不知疲倦地挖沙子、追潮汐、找小螃蟹,每天弄得满身都是沙子却开心得不得了;偶尔背着她去郊区徒步,一颗挂满小红果的树或是树干上趴着的一只长着长长触角的天牛都够她盯上半天,兴奋不已,而由此发出的一串串问题,时常让我败下阵来,赶紧打开手机问度娘。
每年6月刊,我们都想要找到与儿童契合的话题,如今各种自然教育、户外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自然教育本就应该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吧,只有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充分地感知自然,才能使得他们学会融入与敬畏,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去理解成长的意义。作为家长,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无论是性格的培养还是户外技能的学习,是否能让孩子与自然更亲近;而自然教育的从业者们,要设计怎样的课程,是秉持情怀抑或是追随商业的需求—这些,在自然教育起步不久的中国,都需要悉心探索,去逐步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方式。
自然教育强调世界是完整的,理解万物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比获取碎片化的知识更重要。北欧的森林幼儿园已经发展了七十多年,日本的自然教育体系也经过了三十余年发展才逐步完善。中国的自然教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当生活中和社会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广泛的接触自然的机会,使师法自然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心理,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就都能够在自然中将坚持不懈和有担当顺理成章地融入价值观中。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经济增长,即使挤压了身边自然的空间,也依然是大多数人都乐于看到的社会进步,但我们的孩子也因此悄悄地远离了自然,逐渐出现了所谓“自然缺失症”的话题,这种说法,在20年前根本是难以想象的。我想,孩子们的天性应该都是渴望自然的吧,去海边度假的我可能想要去体验帆板或是沿海骑行,而我三岁的女儿却只想天天泡在沙滩上不知疲倦地挖沙子、追潮汐、找小螃蟹,每天弄得满身都是沙子却开心得不得了;偶尔背着她去郊区徒步,一颗挂满小红果的树或是树干上趴着的一只长着长长触角的天牛都够她盯上半天,兴奋不已,而由此发出的一串串问题,时常让我败下阵来,赶紧打开手机问度娘。
每年6月刊,我们都想要找到与儿童契合的话题,如今各种自然教育、户外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自然教育本就应该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吧,只有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充分地感知自然,才能使得他们学会融入与敬畏,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去理解成长的意义。作为家长,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无论是性格的培养还是户外技能的学习,是否能让孩子与自然更亲近;而自然教育的从业者们,要设计怎样的课程,是秉持情怀抑或是追随商业的需求—这些,在自然教育起步不久的中国,都需要悉心探索,去逐步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方式。
自然教育强调世界是完整的,理解万物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比获取碎片化的知识更重要。北欧的森林幼儿园已经发展了七十多年,日本的自然教育体系也经过了三十余年发展才逐步完善。中国的自然教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当生活中和社会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广泛的接触自然的机会,使师法自然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心理,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就都能够在自然中将坚持不懈和有担当顺理成章地融入价值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