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考生
文学家一语中的:“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是的,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一切变得快速而又便捷。人们不用再鸿雁传书,有了手机,问候便在顷刻之间到达;人们不用再案牍劳形,有了手机,汗牛充栋只是字典中的故事;人们不用再千里相聚,有了手机,彼此间的交流便在朋友圈中流淌。生活如此便捷,如同快餐般迅速满足需求。可是在果腹后,人们的内心是不是有些怅然若失?手机带给我们便捷,可是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享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表现的是千百年前的闲适生活。如今的我们,在行色匆匆中早已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只专注于屏幕的方寸之间,任凭时光流转,夏秋冬春,已然无福亦无心享受这有张有弛的慢生活。如果我们是赵师秀,在等待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到梅子黄时雨。蛙声遍雨中,只会专注于微信、微博的刷新、留言,或者恐怕早已一通电话过去质问对方的爽约。现代生活容不得等待,更体会不到等待时的一点点期盼、一阵阵焦急和那一丝丝失落。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迅速得偿所望,却最终留给我们荒芜的内心。
还记得余光中的《催魂铃》吗?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它高亢而密集,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我们卷来,摄人心魄。我们就如同《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一样,被机器控制,成了机器的奴隶。人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所奴役,这便是“异化”。我们发明了机器、工具,我们又常常被它们所束缚,迷失了内心。
不禁怀想那个浪漫的雪夜,绿蚁新醅,红泥炉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道出了思念旧人之意。淡淡的感伤在天晚欲雪的等候中弥散……倘若那个时候有手机,刘十九飞速赶来,那份经由等候而更显珍贵的诚恳、亲切也终将大打折扣。
于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我们为何生活得如此仓促?在这样的节奏中我们幸福吗?有人说因为有了手机,手机改变了生活。我想说,因为人的欲求而创造了手机,因为人的欲求又改变了生活。手机只是依托的形式,人们相互竞争构成的社会,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风气里的急功近利,让我们已经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是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践踏了自己的灵魂和内心。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步入丛林,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切不要等到迷失了,我们才开始了解自己真正的所需。放下手机,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应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
[点评]这是一篇认识深刻而又诗情洋溢的优秀作文。开篇摘引供料,然后通过比喻、设问(“生活如此便捷,如同快餐般迅速满足需求。可是在果腹后,人们的内心是不是有些怅然若失?手机带给我们便捷,可是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享受”),快速亮出了全文的论点。主体部分着力于古今对比,让“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诚恳亲切与“催魂铃”的喧嚣、惊悚等形成鲜明的比照,使“我们发明了机器、工具,我们又常常被它们所束缚,迷失了内心”的观点令人信服。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深入一层,透视现象而深掘本质,将相关原因归结为“人们相互竞争构成的社会,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风气里的急功近利,让我们已经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是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践踏了自己的灵魂和内心”。篇末处则以梭罗的名言启示读者“放下手机”,以便“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文章的行文表达极具灵性,既精准、生动,又潇洒、灵动。诸如“蛙声遍雨中,只会专注于微信、微博的刷新、留言,或者恐怕早已一通电话过去质问对方的爽约”的揣测,“现代生活容不得等待,更体会不到等待时的一点点期盼、一阵阵焦急和那一丝丝失落”的铺排,“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迅速得偿所望,却最终留给我们荒芜的内心”的警句,以及“人们相互竞争构成的社会,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风气里的急功近利”的顶真,均可圈可点,不能不让人由衷地赞叹。
关于手机的六方会谈纪要
一考生
中学生带手机上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利与弊?最近,某校举行了一次关于手机的六方会谈。
现将各方观点纪要如下:
电信运营商代表: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手机。手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其强大的功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可以预言:如果谁抛弃手机,谁就将被时代抛弃。中学生决不能在科技发展的大潮面前止步。
班主任:中学生是学习者,但他们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迎战高考。君不见,如今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学历甚至要查三代;本科不是221、985,纵是博士也枉然。这就要求中学生必须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赚分数的伟大事业中去。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生带手机,严重分散他们的精力,我认为绝对不可以。如有要事需要与家长联络,用学校的固定电话,或者借我们老师的手机,完全可以解决。最好全校一盘棋,免得班主任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学生:我们带手机不仅仅用于联络。我们需要手机娱乐与放松。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我们每天都是全神贯注刷题目,喘不得一口气,那我们很可能会崩溃。听首歌,玩几分钟小游戏,与朋友在QQ上发几句牢骚,让我们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完了,难道不是更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再说,法不禁止即可行,难道学校有权剥夺我们使用手机的权利吗?
家长:孩子要买手机,往往对家长软磨硬缠,一哭二闹三不上学;甚至依仗独生子女的皇帝地位,千方百计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邀宠,或是用零花钱、压岁钱偷偷置办。家长站在老师的反对与孩子的讨要中间,确实很为难。我们的意见是:买不买手机,家长肯定拗不过孩子,但学校完全可以禁止他们将手机带到校园来。 教育专家:赢取高考需要好好学习,但赢取高考显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手机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为什么不让学生用?当然,要避免过度使用手机,或者对手机形成心理依赖。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引导,学校责无旁贷。
学校领导:学校希望有关各方,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本。运营商可以对学生手机进行某些技术限制,家长不要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同学要明白自己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班主任要多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最后,请专家们提出更有操作性的建议。
……
[点评]此文标题中“六方会谈”的说法让人一见倾心。用手机竟然到了要举行“六方会谈”的程度,足可见手机对生活的影响之大、之复杂。文章采用的是会议纪要的形式,比会议记录更言简意赅。它无需实录各方的每一次发言,各方观点之间也不必讲究起承转合,而是多种观点的汇编和总结。这在公开的高考考场上还是第一次见到。作者为读者展示了“关于手机六方会谈”的主要观点。主体部分的六方观点,实际上就是六篇小论文。它们都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都能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学校领导的观点,实际上对五方观点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各方发言者的语言生动具体,其中有不少新鲜的网络语句、富于生活气息的民间语言,给人亲切之感。
少年,关掉你的手机
一考生
手插裤兜,戴上耳机,移着小小的步子,漫游在这如诗般的阳光小路上。
掏出手机,打开QQ,看看有谁在线,无论熟悉还是陌生,全都发送一个可爱的表情,传达自己的友好与热情,再写一条短信给无聊的他或她,也算打发掉了自己的一段无聊时光。行走在美丽、温暖的草地上,“咔嚓”、“咔嚓”,快门不断地发出响声,留下一张张好玩、逗笑的照片,拍出一段段萌得不行的视频。
手机,它能文能武,会说会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铁匣子,却是这个时代的骄傲,是每个人的宠儿。
它令人朝思暮想,一刻也不舍得与之分离;它让人又哭又笑,悲喜无常;它能操控你的思维,限制你的思想:它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鸦片”!
从客观上讲,它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们把它看得太过重要,导致人一辈子行走的距离,可能还比不上指尖在屏幕移动的长度。古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现代的我们又能创作出什么呢?经典的诗词,优美的曲子,曲折的小说,全存在手机里了,而自己能创作的,也许只有简短的信息罢了。
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自言自语”,我们在用手机“你侬我侬”,给前桌发一个表情,给旁桌发一句短语,然后呢,一遍又一遍地刷着自己的微博,更新着自己的动态,看看今日的体育新闻,关注关注近来的明星八卦,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课本却还翻在第一页。
课后本是提笔疾书、完成作业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给并不遥远的他或她打一个长长的电话,话题不痛不痒,无非是向对方诉说,今天在食堂面对一排的菜盆不知道该吃什么。
就这样,你、我、他都成了手机的奴隶。
它本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信息便捷工具,它本可以做我们理想的助产士,然而,它成了一把无形的大铁锁,锁住了我们的思想,锁住了我们的思维,锁住了我们迈向理想的脚步。
所以,少年,请关掉你的手机。然后,和我一起躺在这柔软的草地上,遥望天上一闪一闪的明星,和那一轮皎洁的月儿。让我们面对面、心连心地谈谈青春的话题,谈谈属于我们的话题……
[点评]这是一篇满分样卷。文章之所以获评满分,是由以下特色决定的:(1)着眼现实,个性表达。文章合理地将话题锁定为“中学生与手机”,由于作者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十分了解,所写内容来自自己的生活,故而笔下作文贴近现实。文中的表述颇具个性,如“导致人一辈子行走的距离,可能还比不上指尖在屏幕移动的长度”的夸张,“无非是向对方诉说,今天在食堂面对一排的菜盆不知道该吃什么”的讽刺,都展现了青年人的独特风采。(2)情景再现,引人入胜。本文多个场景的描写生动逼真,如在小路上玩QQ的情景,不是很多行人都这样做的吗?写课堂内外玩手机,痴迷到课不听、作业不做的程度,更是一部分中学生生活的实录。由此可见,选用熟悉的材料入题并写出一定的画面感,是成就优秀之作的有效途径。(3)叙议结合,体现思想。该考生不是把耳闻目睹的现象描述出来就了事,而是在描述的过程中、基础上,有机融入精要的议论,发表独到的见解。例如把手机比作“精神鸦片”,评议“就这样,你、我、他都成了手机的奴隶”,以及临近篇末处“它本该是……它本可以……然而……”的总括,均用语简练而切中要害。
怒而退席因手机
一考生
儿孙满堂是许多人的梦想,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时代。这不,今年“五一”期间,恰逢我们楼上的老罗70大寿。老罗的女儿女婿和儿子儿媳都拖儿带口,回来替老罗庆贺生日,一时间热闹非凡。那情景,让我们院子里不少人艳羡不已。
但好事多磨。开席爆竹刚响一会儿,有人就看见寿星气冲冲奔下楼来,脸色铁青。老罗的大儿子跟在后面,尴尬无比。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场面,为何出现这场意外?
原来,都是手机惹的祸。
据老罗说,饭桌上十几号人,一个个抱着手机玩。不是玩手机游戏,就是在拍照刷微博,没一个肯老老实实吃顿饭、敬杯酒,也没一个肯认认真真跟老罗说几句话,聊几句天。
老罗一怒之下,干脆摔了盘子离席。
这样的场面,相信不少人都见识过。上次看电视时,发现周立波就把此类身体到场、心灵缺席的朋友聚餐,编进了“壹周立波秀”中,进行过绘声绘色的讽刺和挖苦:
一道菜肴端上来,大家却不忙动筷,而是掏出手机拍照发微博;朋友见面,一开始还能寒暄,可很快就有人只顾埋头玩手机了;明明就坐在一起,偏偏要手机上网,通过微信来聊天,一个个看着手机傻笑。
这也就难怪有网友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心理学家认为,越是空虚无聊,就越容易沉湎于虚拟世界;越是沉湎于虚拟世界,就越容易感到孤单和寂寞;进而越发离不开手机上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越是沉湎于虚拟世界的热闹和狂欢,就越容易在人群中表现出我行我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和漠然。人际关系降至冰点,也就理所当然了。
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波士顿大学演讲,当谈到使用手机和电脑时他表示,人们应当“每天将这些设备关掉1小时,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关注你所爱的人,与他们对话,进行真正的对话”。
老罗家的风波,就是因为晚辈没有正确处理好手机和亲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老罗怒而退席以后,那些晚辈一个个都慌了神,都很后悔。老罗大女儿见势不妙,急中生智,干脆将所有手机全部锁进了老罗的箱子里。
于是老罗重回宴席,一大家子十几号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喝酒,开开心心聊天。那种共享天伦的感觉,让老罗觉得很幸福。
这场风波让老罗的晚辈们明白了许多。他们约定,今后回家看老罗,一律不带手机。
[点评]本文作者从“我们楼上”老罗的70大寿切入,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但在不经意间,就通过周立波的节目,引领读者直面此类现象在生活中蔓延的客观现实;然后借网友之口,抛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一让人心惊肉跳的感叹,并顺势引出心理学家的分析和谷歌董事长的名言,深化了文章主旨;最后又不露声色地回到老罗的寿宴上,用老罗女儿锁手机的细节,暗示了解决手机问题的出路。全文形散而神不散,既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又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哥哥与他的手机
一考生
哥哥(他是父亲朋友的儿子)的手机突然坏掉了,可能是前几天摔了一下吧。这个手机两年前就买了,从那时起,哥哥就整天拎着它到处晃悠。
我第一次见那部手机是在他家里,当时哥哥正在摆弄,深红色的诺基亚手机,我没能仔细看上一眼,只记得从那以后,手机就没离过哥哥的手。
这个手机我只玩过一次,其实说玩过一次还不如说只是拿了一下。会考过后,叔叔得知哥哥成绩不错,便邀请我们一家去吃饭。饭桌上,大家喝茶闲聊,我只能坐在一边听着。哥哥却把头靠在桌沿上,不知道在下面忙活些什么。从侧面看,他那瘦弱的身躯就像一只偷吃东西的老鼠。
饭后,我坐到沙发上,嗑着瓜子喝着清茶。哥哥也很快吃完过来,悠闲地往沙发一坐,跷起二郎腿,又掏出手机来玩。他盯着手机屏幕,黑黑的眉毛时而拧成一个倒八字,时而又舒展开来;嘴里还嘟哝着什么,还时不时咧开嘴笑,鼻梁上不知什么时候架起了眼镜。
我给他倒了杯茶,他却没吱声。半小时过去,我再也耐不住了,哼哼着跟妈妈要手机玩。哥哥一心软,把手机递了过来。手机拿到手了,我却感到沉甸甸的,这可是哥哥的宝物,我要是弄坏了可就……于是没玩就还了回去。
婶婶说手机是给哥哥的学习奖励,我回家便吵着跟妈妈要。妈妈一听就皱紧了眉头,说这会影响学习的。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哥哥摆弄手机了。
期末考试将至,复习期间,我积累下不少问题。苦于无人指导,忽然想起了哥哥。在我记忆中他什么都会,我就带着问题去找他。我爬到四楼敲门,开门的是哥哥,却没顾上跟我打一个招呼就钻进了屋里。我站在门口一看,他正靠在床头上玩手机,手机不停地在响,哥哥的眼睛也时而明亮,时而迷茫,有时把脸凑到手机前,有时嘴角又会扬起来。
“这题你还解不解?”我有些埋怨他的怠慢。
哥哥这才意识到我的存在,把我叫进去。我把书扔到桌子上就出去坐着了。大约过了十分钟,屋里传来一声:“不会做!”我走进去,哥哥把书扔在桌子上,转身又去玩手机了,一句话都不说。
“两道题都不会吗?”我有些失望。
哥哥瞥了我一眼,很快就低下了头,不屑地回答:“嗯,都不会。”至于是哪个环节不会,他一点儿也没说。我顿感憎恶,认为这是敷衍,可回头看看桌子上的纸,又确实有密密麻麻演算过的痕迹,就又觉得他是真不会。
我忽然希望那部手机快点坏掉。
考试完毕后,婶婶把哥哥的手机没收了,可能是影响学习了吧。为了安慰他一下,我决定请他吃一顿麻辣烫。哥哥很干脆地答应了。东湖的麻辣烫一向不错,只是那天有点反常,就像用白开水煮了一样,不太对味。忽然哥哥说:“别吃了,不大好吃。”
哥哥皱着眉头,不吃也不说话,接着他跑出去,跟老板要了两个塑料袋。我以为他要打包回家继续吃呢,没想他是为了不让老板难堪。头一次发现他还有这美德。没手机真好……
“走吧,抓紧。一会儿还得回去写作业呢。”哥哥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沉思。
后来,婶婶又给哥哥买了部手机,但没怎么见他玩过。我发觉,玩手机的哥哥很有魅力,不玩手机的他比较有实力。那部红色诺基亚我后来又见过,它静静地躺在储物室的桌角里,方向键已经磨没了漆,手机屏幕上还有一道裂纹……
[点评]本文真是让阅卷老师一见倾心。在众多考场议论文中,该考生选择了写记叙文,且写得如此精彩。文章描述了一位这样的“哥哥”:他完全沉迷于手机的世界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爱与人交流等;让人欣喜的是他能够自我反省,认识到了手机带来的害处。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黑黑的眉毛时而拧成一个倒八字,时而又舒展开来;嘴里还嘟哝着什么,还时不时咧开嘴笑”、“哥哥的眼睛也时而明亮,时而迷茫,有时把脸凑到手机前,有时嘴角又会扬起来”等,它们源自生活,真实而传神,细致地刻画了“哥哥”的形象,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场景,足见作者有着不俗的写作功底。正是这些细节,使文章高人一等。此外,开篇采用倒叙手法,起到了吸引读者目光的作用。结尾段对旧手机的细腻描写,可谓余韵绵长,启人思索。
谁“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一考生
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据报载,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们交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只顾着低头玩手机。老人开始不高兴了,说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之后,摔了眼前的一个盘子,生气地回了房间。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立刻变得尴尬无比。而记者随后进行的采访显示,类似情况在不少家庭中时有发生,非常普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需要面对面的,朋友之间,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真诚的相互关心。这一切怎么能以一部手机来顶替?一切都需要回归!不要再专注并痴迷于电子产品,而是要敞开心扉,选择最绿色环保的原生态方式——“面对面”!
这条新闻被报道后,某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有7人表示,亲朋聚会时会掏出手机,而且成为一种习惯。这7名市民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到30岁。“朋友坐在一起,我们也会聊天,但是不看看手机会觉得不舒服。”市民吴小姐告诉记者,她与朋友一起走路时,甚至都不忘掏出手机聊QQ、看微博……由此可见,说我们已湮没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海洋里,似乎并不为过。
关键在于被手机“绑架”后,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听别人讲的一个故事不可谓不经典,说的是一位妈妈做好饭大声叫儿子出来吃饭,躲在自己房间泡在网上的儿子毫无反应。无奈,妈妈掏出手机,上QQ,发“出来吃饭”,儿子立刻回应“好的”,出来了!类似的故事,虽说当笑话讲时,一干听众一笑而过,但细细想来,这无孔不入的电子产品还大有成亲情障碍的趋势:忙碌一天回到家的夫妻,本该交流交流所见所闻,可一个把手机当情人、一个把电视当老公的绝非少数;网上流传甚广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道出的是现实的无奈,更有着些许悲凉。
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我们要懂得适度。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大家都懂,过度了也许就不“好”了。不要让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头顶”,他们想要看到的是“我们的脸,我们的心”!
让手机回归“工具”的角色,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
不要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点评]本文开篇提出观点——“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篇末处发出呼吁,强调“不要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突出的亮点在于考生极为丰富的事例论证。作者将生活中许多现象信手拈来,包括“家庭聚餐,手机扫兴”、“掏出手机,上QQ发‘出来吃饭’”等素材,均典型而鲜活,使全文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论据充足,生活气息浓厚。文中“不要让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头顶’,他们想要看到的是‘我们的脸,我们的心’”等语句,言辞恳切,打动人心。
时代的创造力
一考生
历史的长河波浪翻滚,我驻足在岸,细数那淹没于滚滚长河中的多少红尘旧梦、英雄豪杰……而这上演的一幕幕,皆源于时代赋予的创造力,以成就所处时代的高度。
眺望远方,浓烟滚滚,如此仓促而又迫切,伴随而来的是诸侯们的马蹄匆匆,却不过为博美人一笑。这是奴隶社会时代下的创造,那滚滚浓烟是在那生产力落后、社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通讯方式。
“鸿雁长飞光不度”,送达的是相思,是情义。那一张张小小纸片,承载的是游人漂泊的思家愁绪,是烽火连天的担忧与安慰,是情人分别的相思呢喃……这独属于此时代下的含蓄与婉约,是时代的创造力所赋予的深刻的美丽期盼。
古往今来,一切的一切追随着时代的脚步而不断前进与发展,正是时代所赋予的创造力,成就了一位位伟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时代创造了爱迪生,而爱迪生又用电灯照亮了整个时代。在那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时代,在那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社会需求更是接踵而至。一系列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应运而生。而爱迪生之所以至今都能让我们敬仰,则是源于他所创造的契合时代的发明物,使他成为时代的领路人与推动者。
时代的车轮仍在飞速转动,正抵达21世纪——创新与高速的新时代!当今时代,科技发达,信息交流高效便捷——互联网、电脑等正是这一高速发展时代的优秀产物。其中,手机更是时代的代表,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物。
手机的广泛应用,是人们继电话发明后又一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假如爱迪生能够穿越来到21世纪,想必也会为其惊叹!而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创新,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达的集中展示与表达,是时代创造力的产物。而手机,终将用其丰富的功能服务于社会,深刻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时代造就人才,时代成就文明。无论是流芳百世的伟人,还是伟大创新的发明,都是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所能达到的科技水平上加以创新与实践的成功。而这一时代的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又将深深影响时代的发展,给予时代深刻的变革,推动时代的前进。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翻滚的浪花是时代的印记。前进的波涛永不停息,每一次的跳跃与奔腾,皆是时代创造下的壮丽。
[点评]本文立意高远,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细数人类各个时代的重大变革,一开篇便摆出强有力的中心论点:一切“皆源于时代赋予的创造力”;收篇处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时代的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又将深深影响时代的发展,给予时代深刻的变革,推动时代的前进”,其文字背后的思想高度和逻辑思维是考场作文中少见的。总的看来,文章观点独到,思接千载,行文大气,读来让人赞叹。
别让“苹果”砸了“价值”的脚
一考生
据报载,办理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的武汉捷信公司2013年3月称,从去年至今的一年时间内,公司为两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这些学生借钱主要用于购买苹果牌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消息传出,引发各方热议。有商家透露,大学生是捷信公司贷款服务的消费主体之一,该公司一年利息要收百分之四十几,相当于“高利贷”。这种显而易见的高利息交易,为何吸引大学生们趋之若鹜呢?许多大学生说,班里很多人使用苹果牌手机,怕别人觉得自己寒酸,也想买一部,反正如果还不上借款还可以找家里要钱。
“苹果”手机是生活必需品吗?当然不是。正是当今大学生的欲望无限膨胀,才导致了此类事件的发生。说到底,可能更多的是爱面子,就像打肿了脸充胖子,是虚荣心在作怪。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相互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大学生不仅借高利贷买“苹果”,有的甚至卖肾来购买这些奢侈品。
攀比之风盛行,对青少年思想的腐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不良风气,轻则损害个人信用,重则损害身体健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的发展之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及家长的溺爱,都对攀比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社会环境包括舆论导向尤其要注意,不要迁就和助长年轻人的拜金思想。
“苹果”产品是现代前沿科技的产物,对于追逐时尚的人们来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购置这些新兴电子产品,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为了购买这些高端产品而借高利贷,显然是扭曲了价值观的结果。这不是让“苹果”砸了“价值”的脚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下部分年轻人“死要面子”的现实状况。
曾经,大学生攒钱买书成为美谈,而当下贷款买手机成了流行。其中既有社会风气日趋浮躁的原因,也与高校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有关。因此,对于“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应更多地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他们量力而行,让消费回归理性,毕竟这群人是未来中国购买力的主力队伍。
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行动起来,引导公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引,也需要广大家长的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来宣传健康、科学的价值取向。
[点评]这是一篇依据社会热点现象写就的时事评论。文章精选一点,以别致的写法诠释了“苹果”扭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这一主题,表达了对购买手机与理性消费、传统美德关系的思考。文章开篇列举事实,引出话题;然后层层分析,有理有据,字里行间融入了自我的感受与评价,显示出个人思维的深度;末段卒章显志,呼吁多方合力,“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升华了全文主旨。文章拟题出彩,思路清晰,叙议结合,文体特征鲜明。
一考生
文学家一语中的:“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是的,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一切变得快速而又便捷。人们不用再鸿雁传书,有了手机,问候便在顷刻之间到达;人们不用再案牍劳形,有了手机,汗牛充栋只是字典中的故事;人们不用再千里相聚,有了手机,彼此间的交流便在朋友圈中流淌。生活如此便捷,如同快餐般迅速满足需求。可是在果腹后,人们的内心是不是有些怅然若失?手机带给我们便捷,可是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享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表现的是千百年前的闲适生活。如今的我们,在行色匆匆中早已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只专注于屏幕的方寸之间,任凭时光流转,夏秋冬春,已然无福亦无心享受这有张有弛的慢生活。如果我们是赵师秀,在等待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到梅子黄时雨。蛙声遍雨中,只会专注于微信、微博的刷新、留言,或者恐怕早已一通电话过去质问对方的爽约。现代生活容不得等待,更体会不到等待时的一点点期盼、一阵阵焦急和那一丝丝失落。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迅速得偿所望,却最终留给我们荒芜的内心。
还记得余光中的《催魂铃》吗?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它高亢而密集,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我们卷来,摄人心魄。我们就如同《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一样,被机器控制,成了机器的奴隶。人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所奴役,这便是“异化”。我们发明了机器、工具,我们又常常被它们所束缚,迷失了内心。
不禁怀想那个浪漫的雪夜,绿蚁新醅,红泥炉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道出了思念旧人之意。淡淡的感伤在天晚欲雪的等候中弥散……倘若那个时候有手机,刘十九飞速赶来,那份经由等候而更显珍贵的诚恳、亲切也终将大打折扣。
于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我们为何生活得如此仓促?在这样的节奏中我们幸福吗?有人说因为有了手机,手机改变了生活。我想说,因为人的欲求而创造了手机,因为人的欲求又改变了生活。手机只是依托的形式,人们相互竞争构成的社会,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风气里的急功近利,让我们已经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是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践踏了自己的灵魂和内心。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步入丛林,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切不要等到迷失了,我们才开始了解自己真正的所需。放下手机,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应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
[点评]这是一篇认识深刻而又诗情洋溢的优秀作文。开篇摘引供料,然后通过比喻、设问(“生活如此便捷,如同快餐般迅速满足需求。可是在果腹后,人们的内心是不是有些怅然若失?手机带给我们便捷,可是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享受”),快速亮出了全文的论点。主体部分着力于古今对比,让“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诚恳亲切与“催魂铃”的喧嚣、惊悚等形成鲜明的比照,使“我们发明了机器、工具,我们又常常被它们所束缚,迷失了内心”的观点令人信服。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深入一层,透视现象而深掘本质,将相关原因归结为“人们相互竞争构成的社会,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风气里的急功近利,让我们已经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是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践踏了自己的灵魂和内心”。篇末处则以梭罗的名言启示读者“放下手机”,以便“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文章的行文表达极具灵性,既精准、生动,又潇洒、灵动。诸如“蛙声遍雨中,只会专注于微信、微博的刷新、留言,或者恐怕早已一通电话过去质问对方的爽约”的揣测,“现代生活容不得等待,更体会不到等待时的一点点期盼、一阵阵焦急和那一丝丝失落”的铺排,“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迅速得偿所望,却最终留给我们荒芜的内心”的警句,以及“人们相互竞争构成的社会,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风气里的急功近利”的顶真,均可圈可点,不能不让人由衷地赞叹。
关于手机的六方会谈纪要
一考生
中学生带手机上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利与弊?最近,某校举行了一次关于手机的六方会谈。
现将各方观点纪要如下:
电信运营商代表: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手机。手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其强大的功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可以预言:如果谁抛弃手机,谁就将被时代抛弃。中学生决不能在科技发展的大潮面前止步。
班主任:中学生是学习者,但他们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迎战高考。君不见,如今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学历甚至要查三代;本科不是221、985,纵是博士也枉然。这就要求中学生必须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赚分数的伟大事业中去。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生带手机,严重分散他们的精力,我认为绝对不可以。如有要事需要与家长联络,用学校的固定电话,或者借我们老师的手机,完全可以解决。最好全校一盘棋,免得班主任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学生:我们带手机不仅仅用于联络。我们需要手机娱乐与放松。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我们每天都是全神贯注刷题目,喘不得一口气,那我们很可能会崩溃。听首歌,玩几分钟小游戏,与朋友在QQ上发几句牢骚,让我们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完了,难道不是更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再说,法不禁止即可行,难道学校有权剥夺我们使用手机的权利吗?
家长:孩子要买手机,往往对家长软磨硬缠,一哭二闹三不上学;甚至依仗独生子女的皇帝地位,千方百计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邀宠,或是用零花钱、压岁钱偷偷置办。家长站在老师的反对与孩子的讨要中间,确实很为难。我们的意见是:买不买手机,家长肯定拗不过孩子,但学校完全可以禁止他们将手机带到校园来。 教育专家:赢取高考需要好好学习,但赢取高考显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手机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为什么不让学生用?当然,要避免过度使用手机,或者对手机形成心理依赖。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引导,学校责无旁贷。
学校领导:学校希望有关各方,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本。运营商可以对学生手机进行某些技术限制,家长不要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同学要明白自己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班主任要多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最后,请专家们提出更有操作性的建议。
……
[点评]此文标题中“六方会谈”的说法让人一见倾心。用手机竟然到了要举行“六方会谈”的程度,足可见手机对生活的影响之大、之复杂。文章采用的是会议纪要的形式,比会议记录更言简意赅。它无需实录各方的每一次发言,各方观点之间也不必讲究起承转合,而是多种观点的汇编和总结。这在公开的高考考场上还是第一次见到。作者为读者展示了“关于手机六方会谈”的主要观点。主体部分的六方观点,实际上就是六篇小论文。它们都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都能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学校领导的观点,实际上对五方观点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各方发言者的语言生动具体,其中有不少新鲜的网络语句、富于生活气息的民间语言,给人亲切之感。
少年,关掉你的手机
一考生
手插裤兜,戴上耳机,移着小小的步子,漫游在这如诗般的阳光小路上。
掏出手机,打开QQ,看看有谁在线,无论熟悉还是陌生,全都发送一个可爱的表情,传达自己的友好与热情,再写一条短信给无聊的他或她,也算打发掉了自己的一段无聊时光。行走在美丽、温暖的草地上,“咔嚓”、“咔嚓”,快门不断地发出响声,留下一张张好玩、逗笑的照片,拍出一段段萌得不行的视频。
手机,它能文能武,会说会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铁匣子,却是这个时代的骄傲,是每个人的宠儿。
它令人朝思暮想,一刻也不舍得与之分离;它让人又哭又笑,悲喜无常;它能操控你的思维,限制你的思想:它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鸦片”!
从客观上讲,它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们把它看得太过重要,导致人一辈子行走的距离,可能还比不上指尖在屏幕移动的长度。古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现代的我们又能创作出什么呢?经典的诗词,优美的曲子,曲折的小说,全存在手机里了,而自己能创作的,也许只有简短的信息罢了。
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自言自语”,我们在用手机“你侬我侬”,给前桌发一个表情,给旁桌发一句短语,然后呢,一遍又一遍地刷着自己的微博,更新着自己的动态,看看今日的体育新闻,关注关注近来的明星八卦,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课本却还翻在第一页。
课后本是提笔疾书、完成作业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给并不遥远的他或她打一个长长的电话,话题不痛不痒,无非是向对方诉说,今天在食堂面对一排的菜盆不知道该吃什么。
就这样,你、我、他都成了手机的奴隶。
它本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信息便捷工具,它本可以做我们理想的助产士,然而,它成了一把无形的大铁锁,锁住了我们的思想,锁住了我们的思维,锁住了我们迈向理想的脚步。
所以,少年,请关掉你的手机。然后,和我一起躺在这柔软的草地上,遥望天上一闪一闪的明星,和那一轮皎洁的月儿。让我们面对面、心连心地谈谈青春的话题,谈谈属于我们的话题……
[点评]这是一篇满分样卷。文章之所以获评满分,是由以下特色决定的:(1)着眼现实,个性表达。文章合理地将话题锁定为“中学生与手机”,由于作者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十分了解,所写内容来自自己的生活,故而笔下作文贴近现实。文中的表述颇具个性,如“导致人一辈子行走的距离,可能还比不上指尖在屏幕移动的长度”的夸张,“无非是向对方诉说,今天在食堂面对一排的菜盆不知道该吃什么”的讽刺,都展现了青年人的独特风采。(2)情景再现,引人入胜。本文多个场景的描写生动逼真,如在小路上玩QQ的情景,不是很多行人都这样做的吗?写课堂内外玩手机,痴迷到课不听、作业不做的程度,更是一部分中学生生活的实录。由此可见,选用熟悉的材料入题并写出一定的画面感,是成就优秀之作的有效途径。(3)叙议结合,体现思想。该考生不是把耳闻目睹的现象描述出来就了事,而是在描述的过程中、基础上,有机融入精要的议论,发表独到的见解。例如把手机比作“精神鸦片”,评议“就这样,你、我、他都成了手机的奴隶”,以及临近篇末处“它本该是……它本可以……然而……”的总括,均用语简练而切中要害。
怒而退席因手机
一考生
儿孙满堂是许多人的梦想,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时代。这不,今年“五一”期间,恰逢我们楼上的老罗70大寿。老罗的女儿女婿和儿子儿媳都拖儿带口,回来替老罗庆贺生日,一时间热闹非凡。那情景,让我们院子里不少人艳羡不已。
但好事多磨。开席爆竹刚响一会儿,有人就看见寿星气冲冲奔下楼来,脸色铁青。老罗的大儿子跟在后面,尴尬无比。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场面,为何出现这场意外?
原来,都是手机惹的祸。
据老罗说,饭桌上十几号人,一个个抱着手机玩。不是玩手机游戏,就是在拍照刷微博,没一个肯老老实实吃顿饭、敬杯酒,也没一个肯认认真真跟老罗说几句话,聊几句天。
老罗一怒之下,干脆摔了盘子离席。
这样的场面,相信不少人都见识过。上次看电视时,发现周立波就把此类身体到场、心灵缺席的朋友聚餐,编进了“壹周立波秀”中,进行过绘声绘色的讽刺和挖苦:
一道菜肴端上来,大家却不忙动筷,而是掏出手机拍照发微博;朋友见面,一开始还能寒暄,可很快就有人只顾埋头玩手机了;明明就坐在一起,偏偏要手机上网,通过微信来聊天,一个个看着手机傻笑。
这也就难怪有网友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心理学家认为,越是空虚无聊,就越容易沉湎于虚拟世界;越是沉湎于虚拟世界,就越容易感到孤单和寂寞;进而越发离不开手机上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越是沉湎于虚拟世界的热闹和狂欢,就越容易在人群中表现出我行我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和漠然。人际关系降至冰点,也就理所当然了。
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波士顿大学演讲,当谈到使用手机和电脑时他表示,人们应当“每天将这些设备关掉1小时,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关注你所爱的人,与他们对话,进行真正的对话”。
老罗家的风波,就是因为晚辈没有正确处理好手机和亲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老罗怒而退席以后,那些晚辈一个个都慌了神,都很后悔。老罗大女儿见势不妙,急中生智,干脆将所有手机全部锁进了老罗的箱子里。
于是老罗重回宴席,一大家子十几号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喝酒,开开心心聊天。那种共享天伦的感觉,让老罗觉得很幸福。
这场风波让老罗的晚辈们明白了许多。他们约定,今后回家看老罗,一律不带手机。
[点评]本文作者从“我们楼上”老罗的70大寿切入,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但在不经意间,就通过周立波的节目,引领读者直面此类现象在生活中蔓延的客观现实;然后借网友之口,抛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一让人心惊肉跳的感叹,并顺势引出心理学家的分析和谷歌董事长的名言,深化了文章主旨;最后又不露声色地回到老罗的寿宴上,用老罗女儿锁手机的细节,暗示了解决手机问题的出路。全文形散而神不散,既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又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哥哥与他的手机
一考生
哥哥(他是父亲朋友的儿子)的手机突然坏掉了,可能是前几天摔了一下吧。这个手机两年前就买了,从那时起,哥哥就整天拎着它到处晃悠。
我第一次见那部手机是在他家里,当时哥哥正在摆弄,深红色的诺基亚手机,我没能仔细看上一眼,只记得从那以后,手机就没离过哥哥的手。
这个手机我只玩过一次,其实说玩过一次还不如说只是拿了一下。会考过后,叔叔得知哥哥成绩不错,便邀请我们一家去吃饭。饭桌上,大家喝茶闲聊,我只能坐在一边听着。哥哥却把头靠在桌沿上,不知道在下面忙活些什么。从侧面看,他那瘦弱的身躯就像一只偷吃东西的老鼠。
饭后,我坐到沙发上,嗑着瓜子喝着清茶。哥哥也很快吃完过来,悠闲地往沙发一坐,跷起二郎腿,又掏出手机来玩。他盯着手机屏幕,黑黑的眉毛时而拧成一个倒八字,时而又舒展开来;嘴里还嘟哝着什么,还时不时咧开嘴笑,鼻梁上不知什么时候架起了眼镜。
我给他倒了杯茶,他却没吱声。半小时过去,我再也耐不住了,哼哼着跟妈妈要手机玩。哥哥一心软,把手机递了过来。手机拿到手了,我却感到沉甸甸的,这可是哥哥的宝物,我要是弄坏了可就……于是没玩就还了回去。
婶婶说手机是给哥哥的学习奖励,我回家便吵着跟妈妈要。妈妈一听就皱紧了眉头,说这会影响学习的。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哥哥摆弄手机了。
期末考试将至,复习期间,我积累下不少问题。苦于无人指导,忽然想起了哥哥。在我记忆中他什么都会,我就带着问题去找他。我爬到四楼敲门,开门的是哥哥,却没顾上跟我打一个招呼就钻进了屋里。我站在门口一看,他正靠在床头上玩手机,手机不停地在响,哥哥的眼睛也时而明亮,时而迷茫,有时把脸凑到手机前,有时嘴角又会扬起来。
“这题你还解不解?”我有些埋怨他的怠慢。
哥哥这才意识到我的存在,把我叫进去。我把书扔到桌子上就出去坐着了。大约过了十分钟,屋里传来一声:“不会做!”我走进去,哥哥把书扔在桌子上,转身又去玩手机了,一句话都不说。
“两道题都不会吗?”我有些失望。
哥哥瞥了我一眼,很快就低下了头,不屑地回答:“嗯,都不会。”至于是哪个环节不会,他一点儿也没说。我顿感憎恶,认为这是敷衍,可回头看看桌子上的纸,又确实有密密麻麻演算过的痕迹,就又觉得他是真不会。
我忽然希望那部手机快点坏掉。
考试完毕后,婶婶把哥哥的手机没收了,可能是影响学习了吧。为了安慰他一下,我决定请他吃一顿麻辣烫。哥哥很干脆地答应了。东湖的麻辣烫一向不错,只是那天有点反常,就像用白开水煮了一样,不太对味。忽然哥哥说:“别吃了,不大好吃。”
哥哥皱着眉头,不吃也不说话,接着他跑出去,跟老板要了两个塑料袋。我以为他要打包回家继续吃呢,没想他是为了不让老板难堪。头一次发现他还有这美德。没手机真好……
“走吧,抓紧。一会儿还得回去写作业呢。”哥哥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沉思。
后来,婶婶又给哥哥买了部手机,但没怎么见他玩过。我发觉,玩手机的哥哥很有魅力,不玩手机的他比较有实力。那部红色诺基亚我后来又见过,它静静地躺在储物室的桌角里,方向键已经磨没了漆,手机屏幕上还有一道裂纹……
[点评]本文真是让阅卷老师一见倾心。在众多考场议论文中,该考生选择了写记叙文,且写得如此精彩。文章描述了一位这样的“哥哥”:他完全沉迷于手机的世界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爱与人交流等;让人欣喜的是他能够自我反省,认识到了手机带来的害处。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黑黑的眉毛时而拧成一个倒八字,时而又舒展开来;嘴里还嘟哝着什么,还时不时咧开嘴笑”、“哥哥的眼睛也时而明亮,时而迷茫,有时把脸凑到手机前,有时嘴角又会扬起来”等,它们源自生活,真实而传神,细致地刻画了“哥哥”的形象,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场景,足见作者有着不俗的写作功底。正是这些细节,使文章高人一等。此外,开篇采用倒叙手法,起到了吸引读者目光的作用。结尾段对旧手机的细腻描写,可谓余韵绵长,启人思索。
谁“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一考生
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据报载,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们交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只顾着低头玩手机。老人开始不高兴了,说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之后,摔了眼前的一个盘子,生气地回了房间。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立刻变得尴尬无比。而记者随后进行的采访显示,类似情况在不少家庭中时有发生,非常普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需要面对面的,朋友之间,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真诚的相互关心。这一切怎么能以一部手机来顶替?一切都需要回归!不要再专注并痴迷于电子产品,而是要敞开心扉,选择最绿色环保的原生态方式——“面对面”!
这条新闻被报道后,某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有7人表示,亲朋聚会时会掏出手机,而且成为一种习惯。这7名市民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到30岁。“朋友坐在一起,我们也会聊天,但是不看看手机会觉得不舒服。”市民吴小姐告诉记者,她与朋友一起走路时,甚至都不忘掏出手机聊QQ、看微博……由此可见,说我们已湮没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海洋里,似乎并不为过。
关键在于被手机“绑架”后,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听别人讲的一个故事不可谓不经典,说的是一位妈妈做好饭大声叫儿子出来吃饭,躲在自己房间泡在网上的儿子毫无反应。无奈,妈妈掏出手机,上QQ,发“出来吃饭”,儿子立刻回应“好的”,出来了!类似的故事,虽说当笑话讲时,一干听众一笑而过,但细细想来,这无孔不入的电子产品还大有成亲情障碍的趋势:忙碌一天回到家的夫妻,本该交流交流所见所闻,可一个把手机当情人、一个把电视当老公的绝非少数;网上流传甚广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道出的是现实的无奈,更有着些许悲凉。
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我们要懂得适度。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大家都懂,过度了也许就不“好”了。不要让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头顶”,他们想要看到的是“我们的脸,我们的心”!
让手机回归“工具”的角色,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
不要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点评]本文开篇提出观点——“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篇末处发出呼吁,强调“不要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突出的亮点在于考生极为丰富的事例论证。作者将生活中许多现象信手拈来,包括“家庭聚餐,手机扫兴”、“掏出手机,上QQ发‘出来吃饭’”等素材,均典型而鲜活,使全文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论据充足,生活气息浓厚。文中“不要让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头顶’,他们想要看到的是‘我们的脸,我们的心’”等语句,言辞恳切,打动人心。
时代的创造力
一考生
历史的长河波浪翻滚,我驻足在岸,细数那淹没于滚滚长河中的多少红尘旧梦、英雄豪杰……而这上演的一幕幕,皆源于时代赋予的创造力,以成就所处时代的高度。
眺望远方,浓烟滚滚,如此仓促而又迫切,伴随而来的是诸侯们的马蹄匆匆,却不过为博美人一笑。这是奴隶社会时代下的创造,那滚滚浓烟是在那生产力落后、社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通讯方式。
“鸿雁长飞光不度”,送达的是相思,是情义。那一张张小小纸片,承载的是游人漂泊的思家愁绪,是烽火连天的担忧与安慰,是情人分别的相思呢喃……这独属于此时代下的含蓄与婉约,是时代的创造力所赋予的深刻的美丽期盼。
古往今来,一切的一切追随着时代的脚步而不断前进与发展,正是时代所赋予的创造力,成就了一位位伟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时代创造了爱迪生,而爱迪生又用电灯照亮了整个时代。在那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时代,在那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社会需求更是接踵而至。一系列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应运而生。而爱迪生之所以至今都能让我们敬仰,则是源于他所创造的契合时代的发明物,使他成为时代的领路人与推动者。
时代的车轮仍在飞速转动,正抵达21世纪——创新与高速的新时代!当今时代,科技发达,信息交流高效便捷——互联网、电脑等正是这一高速发展时代的优秀产物。其中,手机更是时代的代表,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物。
手机的广泛应用,是人们继电话发明后又一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假如爱迪生能够穿越来到21世纪,想必也会为其惊叹!而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创新,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达的集中展示与表达,是时代创造力的产物。而手机,终将用其丰富的功能服务于社会,深刻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时代造就人才,时代成就文明。无论是流芳百世的伟人,还是伟大创新的发明,都是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所能达到的科技水平上加以创新与实践的成功。而这一时代的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又将深深影响时代的发展,给予时代深刻的变革,推动时代的前进。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翻滚的浪花是时代的印记。前进的波涛永不停息,每一次的跳跃与奔腾,皆是时代创造下的壮丽。
[点评]本文立意高远,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细数人类各个时代的重大变革,一开篇便摆出强有力的中心论点:一切“皆源于时代赋予的创造力”;收篇处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时代的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又将深深影响时代的发展,给予时代深刻的变革,推动时代的前进”,其文字背后的思想高度和逻辑思维是考场作文中少见的。总的看来,文章观点独到,思接千载,行文大气,读来让人赞叹。
别让“苹果”砸了“价值”的脚
一考生
据报载,办理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的武汉捷信公司2013年3月称,从去年至今的一年时间内,公司为两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这些学生借钱主要用于购买苹果牌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消息传出,引发各方热议。有商家透露,大学生是捷信公司贷款服务的消费主体之一,该公司一年利息要收百分之四十几,相当于“高利贷”。这种显而易见的高利息交易,为何吸引大学生们趋之若鹜呢?许多大学生说,班里很多人使用苹果牌手机,怕别人觉得自己寒酸,也想买一部,反正如果还不上借款还可以找家里要钱。
“苹果”手机是生活必需品吗?当然不是。正是当今大学生的欲望无限膨胀,才导致了此类事件的发生。说到底,可能更多的是爱面子,就像打肿了脸充胖子,是虚荣心在作怪。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相互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大学生不仅借高利贷买“苹果”,有的甚至卖肾来购买这些奢侈品。
攀比之风盛行,对青少年思想的腐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不良风气,轻则损害个人信用,重则损害身体健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的发展之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及家长的溺爱,都对攀比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社会环境包括舆论导向尤其要注意,不要迁就和助长年轻人的拜金思想。
“苹果”产品是现代前沿科技的产物,对于追逐时尚的人们来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购置这些新兴电子产品,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为了购买这些高端产品而借高利贷,显然是扭曲了价值观的结果。这不是让“苹果”砸了“价值”的脚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下部分年轻人“死要面子”的现实状况。
曾经,大学生攒钱买书成为美谈,而当下贷款买手机成了流行。其中既有社会风气日趋浮躁的原因,也与高校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有关。因此,对于“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应更多地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他们量力而行,让消费回归理性,毕竟这群人是未来中国购买力的主力队伍。
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行动起来,引导公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引,也需要广大家长的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来宣传健康、科学的价值取向。
[点评]这是一篇依据社会热点现象写就的时事评论。文章精选一点,以别致的写法诠释了“苹果”扭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这一主题,表达了对购买手机与理性消费、传统美德关系的思考。文章开篇列举事实,引出话题;然后层层分析,有理有据,字里行间融入了自我的感受与评价,显示出个人思维的深度;末段卒章显志,呼吁多方合力,“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升华了全文主旨。文章拟题出彩,思路清晰,叙议结合,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