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稻—稻—菌三熟栽培模式是经济环保的栽培模式。该文介绍稻—稻—菌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早杂优、晚季稻、稻后菌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稻;菌;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S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048-01
稻—稻—菌栽培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其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早杂优栽培技术
1.1 特征特性
早季水稻選用袁隆平农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112~115 d,株高86.4 cm,穗长20.1 cm,有效穗数为327.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3.7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7.4 g,长势繁茂,穗尖无色,株型适中。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3级,米质较优,产量7 680 kg/hm2。
1.2 栽培技术
1.2.1 科学播种。陵两优104宜选在3月15日播种,播种前应选晴天晒种1 d,播前采用多菌灵500倍液进行种子消毒。可采用湿润秧、抛秧和水育秧等育秧方式。1 hm2大田用种量30.0~37.5 kg,播种应稀播匀播,为多蘖壮秧打好基础。
1.2.2 适时移栽。一般在4月10日,盘式育秧在3.1~3.5叶抛秧,湿润秧在4叶左右移栽,水育秧在5叶移栽。密植规格以16.5 cm×20.0 cm为宜,每丛栽插2~3粒谷。
1.2.3 科学肥水管理。重在施足底肥,用45%复混肥(15-5-15)750~1 125 kg/hm2作底肥,移栽后5~7 d结合施用除草剂施尿素112.5 kg/hm2,幼穗分化初期施氯化钾112.5 kg/hm2,穗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水分利用方面做到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排水晒田应及时;孕穗期水管以湿为主,干湿交替;抽穗期保持浅水;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影响穗头。
1.2.4 病虫害防治。结合农事季节及虫情测报,及时做好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把病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 晚季稻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与季节安排
后作稻应选用谷优2175、谷优2173、两优667、D297优明86、福两优366、粤太优D67、D奇宝优5号等杂优中熟组合,安排在5月25—30日播种,6月30日左右插秧,10月5—10日收割。
2.2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根据早稻收获期适时安排播种时间,秧龄控制在30 d左右,一般在5月25—30日播种,采取湿润育秧,播种量15.0~22.5 kg/hm2,秧田播种量225~300 kg/hm2。
2.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时施水稻专用肥750 kg/hm2,秧龄30 d,插植规格为20.0 cm×20.0 cm或19.8 cm×23.0 cm,丛插2粒谷。
2.4 大田管理
2.4.1 肥水管理。插后7 d分别追施碳酸氢铵、氯化钾750、150 kg/hm2[1]。看苗施尿素45~75 kg/hm2作穗肥。插秧时田间不留水,插后灌浅水促分蘖,够苗及时烤田,覆水施穗肥,苗期干湿交替至收割前5~7 d断水,以提高结实率、千粒重,防早衰。
2.4.2 防治病虫。主要病虫害有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矮缩病等,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同时,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及病虫预测预报对症用药,适时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 稻后菌栽培技术
3.1 菌种选择与制种
菌种选择大球盖菇。培养基中稻草、杂木屑、麦皮、糖含量分别为30%、45%、25%、19%。9月初制种,10月中旬种植大田,12月中旬出菇,第2年2月初结束。
3.2 菇场确定
选择腐殖质含量高、排灌水方便、阳光照射时间长、距离居住地较近、便于管理的稻田。需种菇的稻田收获后,及时翻耕晒白,使土壤熟化。若田间有蚯蚓或白蚁,翻耕前施益舒宝22.5 kg/hm2。
3.3 培养料准备及种植
水稻收获后,在10月中旬安排大球盖菇种植,以晚稻草作为培养料,约需干稻草150 t/hm2。种植时将稻草放沟(池)泡湿,堆畦压实(干稻草用量23~25 kg/m2),保持含水量在70%~75%,以手拧一把草、有水断断续续滴下为宜[2-3]。以后在草面及四周点穴播种,播量1.5~2.0袋/m2(含2.0~2.5 kg),然后在草面覆2~3 cm厚的 土(50%腐殖土加入5%泥炭土),以利于出苗,覆土材料不能灭菌,否则易污染杂菌,也不会出菇。覆完土,湿润覆土层,含水量以36%~37%为宜,以手握捏土粒能变扁但不会碎也不粘手为度。种好后在畦面直接盖膜或小拱棚盖膜保温保湿。
3.4 科学管理
大球盖菇发菌期主要工作是调节温度和湿度,菌丝生长阶段要求料温22~28 ℃,含水量70%~75%,空气相对湿度85%~90%。大球盖菇初生菌丝活力较弱,前期生长应注意料温变化,当超过30 ℃应隔1 m拱起薄膜一角并及时喷水降温[4]。当畦面相对湿度达到85%~95%时,应停止供水,使畦面菌丝倒伏后,控制徒长,刺激菌丝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当畦面菌丝倒伏后,土内菌丝开始扭结成束形成大量的白色原基。为保证原基顺利分化形成子实体,要保持畦面湿度85%~90%,大球盖菇从原基到子实体成熟,一般要5~8 d,10月中旬种植,12月中旬初出菇,从种植到第1批采收所需时间为2个月。
3.5 适时采收
当子实体的菌膜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呈钟形时为采收适期,最迟应在菌盖内卷、菌褶呈灰白色、孢子尚未成熟时采收。成熟度达到采收标准的菇,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柄下部,轻轻扭转一下松动后再向上拔起,切勿松动周围的小菇蕾[5-6]。收菇清除菇脚残料即可上市鲜销。采收若干天后浇水保湿保温促出菇,可采收至次年2月初。
4 参考文献
[1] 曹仁东.烟—稻—菜(菌)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1):29-31.
[2] 侯守贵,隋国民,马兴全,等.辽宁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方水稻,2012(5):70-73.
[3] 夏建平.大球盖菇—单季稻稳粮增收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4(1):54-55.
[4] 李云香,王永丽,王怡臣.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0(10):47.
[5] 安立波.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4):18.
[6] 郑建平.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3(8):101.
关键词 稻;菌;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S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048-01
稻—稻—菌栽培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其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早杂优栽培技术
1.1 特征特性
早季水稻選用袁隆平农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112~115 d,株高86.4 cm,穗长20.1 cm,有效穗数为327.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3.7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7.4 g,长势繁茂,穗尖无色,株型适中。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3级,米质较优,产量7 680 kg/hm2。
1.2 栽培技术
1.2.1 科学播种。陵两优104宜选在3月15日播种,播种前应选晴天晒种1 d,播前采用多菌灵500倍液进行种子消毒。可采用湿润秧、抛秧和水育秧等育秧方式。1 hm2大田用种量30.0~37.5 kg,播种应稀播匀播,为多蘖壮秧打好基础。
1.2.2 适时移栽。一般在4月10日,盘式育秧在3.1~3.5叶抛秧,湿润秧在4叶左右移栽,水育秧在5叶移栽。密植规格以16.5 cm×20.0 cm为宜,每丛栽插2~3粒谷。
1.2.3 科学肥水管理。重在施足底肥,用45%复混肥(15-5-15)750~1 125 kg/hm2作底肥,移栽后5~7 d结合施用除草剂施尿素112.5 kg/hm2,幼穗分化初期施氯化钾112.5 kg/hm2,穗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水分利用方面做到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排水晒田应及时;孕穗期水管以湿为主,干湿交替;抽穗期保持浅水;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影响穗头。
1.2.4 病虫害防治。结合农事季节及虫情测报,及时做好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把病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 晚季稻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与季节安排
后作稻应选用谷优2175、谷优2173、两优667、D297优明86、福两优366、粤太优D67、D奇宝优5号等杂优中熟组合,安排在5月25—30日播种,6月30日左右插秧,10月5—10日收割。
2.2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根据早稻收获期适时安排播种时间,秧龄控制在30 d左右,一般在5月25—30日播种,采取湿润育秧,播种量15.0~22.5 kg/hm2,秧田播种量225~300 kg/hm2。
2.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时施水稻专用肥750 kg/hm2,秧龄30 d,插植规格为20.0 cm×20.0 cm或19.8 cm×23.0 cm,丛插2粒谷。
2.4 大田管理
2.4.1 肥水管理。插后7 d分别追施碳酸氢铵、氯化钾750、150 kg/hm2[1]。看苗施尿素45~75 kg/hm2作穗肥。插秧时田间不留水,插后灌浅水促分蘖,够苗及时烤田,覆水施穗肥,苗期干湿交替至收割前5~7 d断水,以提高结实率、千粒重,防早衰。
2.4.2 防治病虫。主要病虫害有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矮缩病等,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同时,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及病虫预测预报对症用药,适时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 稻后菌栽培技术
3.1 菌种选择与制种
菌种选择大球盖菇。培养基中稻草、杂木屑、麦皮、糖含量分别为30%、45%、25%、19%。9月初制种,10月中旬种植大田,12月中旬出菇,第2年2月初结束。
3.2 菇场确定
选择腐殖质含量高、排灌水方便、阳光照射时间长、距离居住地较近、便于管理的稻田。需种菇的稻田收获后,及时翻耕晒白,使土壤熟化。若田间有蚯蚓或白蚁,翻耕前施益舒宝22.5 kg/hm2。
3.3 培养料准备及种植
水稻收获后,在10月中旬安排大球盖菇种植,以晚稻草作为培养料,约需干稻草150 t/hm2。种植时将稻草放沟(池)泡湿,堆畦压实(干稻草用量23~25 kg/m2),保持含水量在70%~75%,以手拧一把草、有水断断续续滴下为宜[2-3]。以后在草面及四周点穴播种,播量1.5~2.0袋/m2(含2.0~2.5 kg),然后在草面覆2~3 cm厚的 土(50%腐殖土加入5%泥炭土),以利于出苗,覆土材料不能灭菌,否则易污染杂菌,也不会出菇。覆完土,湿润覆土层,含水量以36%~37%为宜,以手握捏土粒能变扁但不会碎也不粘手为度。种好后在畦面直接盖膜或小拱棚盖膜保温保湿。
3.4 科学管理
大球盖菇发菌期主要工作是调节温度和湿度,菌丝生长阶段要求料温22~28 ℃,含水量70%~75%,空气相对湿度85%~90%。大球盖菇初生菌丝活力较弱,前期生长应注意料温变化,当超过30 ℃应隔1 m拱起薄膜一角并及时喷水降温[4]。当畦面相对湿度达到85%~95%时,应停止供水,使畦面菌丝倒伏后,控制徒长,刺激菌丝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当畦面菌丝倒伏后,土内菌丝开始扭结成束形成大量的白色原基。为保证原基顺利分化形成子实体,要保持畦面湿度85%~90%,大球盖菇从原基到子实体成熟,一般要5~8 d,10月中旬种植,12月中旬初出菇,从种植到第1批采收所需时间为2个月。
3.5 适时采收
当子实体的菌膜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呈钟形时为采收适期,最迟应在菌盖内卷、菌褶呈灰白色、孢子尚未成熟时采收。成熟度达到采收标准的菇,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柄下部,轻轻扭转一下松动后再向上拔起,切勿松动周围的小菇蕾[5-6]。收菇清除菇脚残料即可上市鲜销。采收若干天后浇水保湿保温促出菇,可采收至次年2月初。
4 参考文献
[1] 曹仁东.烟—稻—菜(菌)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1):29-31.
[2] 侯守贵,隋国民,马兴全,等.辽宁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方水稻,2012(5):70-73.
[3] 夏建平.大球盖菇—单季稻稳粮增收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4(1):54-55.
[4] 李云香,王永丽,王怡臣.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0(10):47.
[5] 安立波.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4):18.
[6] 郑建平.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3(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