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人、伟人的思想品质及人格魅力永远熠熠生辉,光照后人。教学名人风采类课文,应根据课文内容及表达形式上的特点,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融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于阅读探究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我以苏教版第11册中的相关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与思考。
一、揣摩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崇高追求
“言为心声”,引用人物语言往往能够有力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境界,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钱学森》一文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人物语言,点石成金地揭示了钱学森不忘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人物语言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品味,领略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感悟其赤胆忠心。具体的教学思路可以这样展开:自主阅读课文→标画钱学森的话语→结合上下文思考钱学森话语产生的背景→交流讨论。这一过程可以贯彻“学讲计划”的思想,将自主先学、教师导学与学后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品读钱学森的话语,要注重联系语境,领悟其崇高的思想追求,并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悟,以声传情,促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例如,教学第2自然段,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钱学森所说的“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一要引导学生领悟说话的背景,即面对美国优厚待遇诱惑的情况下所说的话;二要启发学生想象钱学森说话时的语气,为此可以抓住文本中的揭示语“他说”做文章,引导学生将“他说”创造性地改写“他坚定地说”“他慷慨激昂地说”等;再进行导读,教师读改写后的揭示语,学生读钱学森的话。通过这种朗读形式,促进学生对钱学森精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教学第3自然段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钱学森和留学生说的话,一要理解说话背景,即面对留学生劝阻时所说的话;二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读出钱学森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及返回祖国的义无反顾,从而触摸到钱学森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总之,教学此文,要紧紧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揣摩、品读、交流,领略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感悟钱学森的崇高追求。
二、瞄准典型事例,领略人物精神品质
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叙事文章中的典型事例,好比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闪现着人物的精神风貌。教学此类课文,要引导学生瞄准典型事例进行细读品味,领略人物的思想品质。《詹天佑》一文就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了一位面对帝国主义国家要挟、嘲笑和攻击而自立自强的伟大的爱国者形象。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弄清詹天佑主要事迹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所写的典型事例,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研读“勘测线路”这一事例,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不怕”“也不怕”“毅然”“马上开始”等词语来领略詹天佑藐视一切的自信和义无反顾的决心;同时,还要抓住描写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来反复品读,走进其内心世界,体会其战胜困难、鼓舞士气的动力所在。研读“开凿隧道”这一事例,先要引导学生感知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及其创新运用的根据,并借助画示意图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同时,也要抓住“带头”“同吃同住”“不离开”“一起商量”等词语来领略詹天佑身先士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研读“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事例,要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人”字形线路究竟一个怎样的线路?火车是怎样在上面运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画简笔画来帮助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到黑板上画图演示,师生共同评议,形成正确认识。事实证明,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之巧妙,从而进一步领略詹天佑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超人智慧。通过对上述三个典型事例的品读,学生对课文开头所说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外,为培养学生想象与表达能力,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以运用课件呈现詹天佑的铜像,启发学生跟詹天佑“对话”,借此抒发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仰之情。
三、理清情感变化,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情”的认识。《鞋匠的儿子》就是一篇充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情”包括作者对林肯的敬佩、赞美之情,也包括林肯对议员们的宽容、仁爱之情。教学此文,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一步一步地走近林肯,走进其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为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务必抓住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迈开阅读探究之旅,“林肯演讲前后,通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問题,弄清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触摸林肯的内心世界,领略其人格魅力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鞋匠的儿子》,教师要以核心问题为抓手,推动阅读与探究活动。参议员的态度变化作为一根隐线贯穿全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探寻这个线索,并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出了这一情感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发展了感知、感悟、概括、归纳的能力。找出情感线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弄清变化的根本原因,而要完成此任务,就必须锁定林肯的语言进行朗读、感悟、思考、交流。林肯的演讲深入浅出,态度不卑不亢,语言富有情感,对于林肯的语言教师不宜多讲,而要指导学生用心朗读、品味,穿行于林肯的话语之中,以读悟情,以读传情,把握句子内涵,咀嚼出其中丰富的情感,从而深刻地领略林肯的自信、宽厚、仁爱、谦虚、诚恳、正义。读后再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品读、感悟林肯的语言,教师切忌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盘托给学生,这样会剥夺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弱化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此文还要抓住文本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比如,文中所描写到的“大笑起来”“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等情景,那么,此时此刻参议员会在心里想些什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展开想象并当众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这是将口语训练融入阅读课堂的重要之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与交流、分享的习惯。
综上所述,“名人风采”类课文所写的事例生动感人,写法各有千秋。教师应根据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统领性与辐射性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有效的感知、感悟、概括、交流,从而实现思维的历练与思想的分享,融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于一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1300)
一、揣摩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崇高追求
“言为心声”,引用人物语言往往能够有力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境界,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钱学森》一文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人物语言,点石成金地揭示了钱学森不忘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人物语言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品味,领略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感悟其赤胆忠心。具体的教学思路可以这样展开:自主阅读课文→标画钱学森的话语→结合上下文思考钱学森话语产生的背景→交流讨论。这一过程可以贯彻“学讲计划”的思想,将自主先学、教师导学与学后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品读钱学森的话语,要注重联系语境,领悟其崇高的思想追求,并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悟,以声传情,促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例如,教学第2自然段,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钱学森所说的“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一要引导学生领悟说话的背景,即面对美国优厚待遇诱惑的情况下所说的话;二要启发学生想象钱学森说话时的语气,为此可以抓住文本中的揭示语“他说”做文章,引导学生将“他说”创造性地改写“他坚定地说”“他慷慨激昂地说”等;再进行导读,教师读改写后的揭示语,学生读钱学森的话。通过这种朗读形式,促进学生对钱学森精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教学第3自然段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钱学森和留学生说的话,一要理解说话背景,即面对留学生劝阻时所说的话;二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读出钱学森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及返回祖国的义无反顾,从而触摸到钱学森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总之,教学此文,要紧紧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揣摩、品读、交流,领略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感悟钱学森的崇高追求。
二、瞄准典型事例,领略人物精神品质
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叙事文章中的典型事例,好比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闪现着人物的精神风貌。教学此类课文,要引导学生瞄准典型事例进行细读品味,领略人物的思想品质。《詹天佑》一文就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了一位面对帝国主义国家要挟、嘲笑和攻击而自立自强的伟大的爱国者形象。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弄清詹天佑主要事迹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所写的典型事例,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研读“勘测线路”这一事例,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不怕”“也不怕”“毅然”“马上开始”等词语来领略詹天佑藐视一切的自信和义无反顾的决心;同时,还要抓住描写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来反复品读,走进其内心世界,体会其战胜困难、鼓舞士气的动力所在。研读“开凿隧道”这一事例,先要引导学生感知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及其创新运用的根据,并借助画示意图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同时,也要抓住“带头”“同吃同住”“不离开”“一起商量”等词语来领略詹天佑身先士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研读“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事例,要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人”字形线路究竟一个怎样的线路?火车是怎样在上面运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画简笔画来帮助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到黑板上画图演示,师生共同评议,形成正确认识。事实证明,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之巧妙,从而进一步领略詹天佑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超人智慧。通过对上述三个典型事例的品读,学生对课文开头所说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外,为培养学生想象与表达能力,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以运用课件呈现詹天佑的铜像,启发学生跟詹天佑“对话”,借此抒发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仰之情。
三、理清情感变化,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情”的认识。《鞋匠的儿子》就是一篇充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情”包括作者对林肯的敬佩、赞美之情,也包括林肯对议员们的宽容、仁爱之情。教学此文,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一步一步地走近林肯,走进其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为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务必抓住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迈开阅读探究之旅,“林肯演讲前后,通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問题,弄清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触摸林肯的内心世界,领略其人格魅力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鞋匠的儿子》,教师要以核心问题为抓手,推动阅读与探究活动。参议员的态度变化作为一根隐线贯穿全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探寻这个线索,并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出了这一情感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发展了感知、感悟、概括、归纳的能力。找出情感线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弄清变化的根本原因,而要完成此任务,就必须锁定林肯的语言进行朗读、感悟、思考、交流。林肯的演讲深入浅出,态度不卑不亢,语言富有情感,对于林肯的语言教师不宜多讲,而要指导学生用心朗读、品味,穿行于林肯的话语之中,以读悟情,以读传情,把握句子内涵,咀嚼出其中丰富的情感,从而深刻地领略林肯的自信、宽厚、仁爱、谦虚、诚恳、正义。读后再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品读、感悟林肯的语言,教师切忌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盘托给学生,这样会剥夺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弱化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此文还要抓住文本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比如,文中所描写到的“大笑起来”“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等情景,那么,此时此刻参议员会在心里想些什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展开想象并当众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这是将口语训练融入阅读课堂的重要之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与交流、分享的习惯。
综上所述,“名人风采”类课文所写的事例生动感人,写法各有千秋。教师应根据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统领性与辐射性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有效的感知、感悟、概括、交流,从而实现思维的历练与思想的分享,融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于一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