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二胎政策实施后,许多父母筹划着再要第二个孩子,许多孩子也因此结束了独生子女的生活。主角地位的改变,给这些家庭中的长子长女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冲击。本文综述了新二胎家庭中长子长女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以及造成心理黑暗期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家庭辅导措施:关注情感,让心灵敞开;实践体验,让角色融入;营造氛围,让爱意流淌。希望能给新二胎家庭的父母带来启示。
【关键词】 非独生子女 心理波动 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社会结构的老龄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开放生育政策的实施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二胎”,以高频率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经过若干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教育面对的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生育政策的松动,如今的班级中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例在逐年上升。晋升二胎的家庭,往往沉浸在新生命的关注和忙碌中,容易忽视第一个孩子的存在和情绪。家庭中新添一个小成员,对第一个孩子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们大多认为由于弟弟妹妹的到来,父母对自己的爱减少很多,因此产生恐慌、失衡、不适应的心理,造成学习生活的障碍。如果这个时候,对第一个孩子的关注和疏导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偏差,长时间的内心波动和失衡,会使大孩子长期处于心理黑暗期。
随着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二胎家庭还将进一步增多。面对二胎家庭中长子长女易现心理问题的现状,我们需要共同探讨针对性的家庭辅导措施。
一.心理波动的具体表现
不少家中新添了一名小成员的学生,与没有升级为“小哥哥”、“小姐姐”前相比,行为和心理上的表现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
注意力分散——上课的专注程度不比以前,常常分神,眼睛游离的次数比较频繁。
学习下降——学习成绩方面,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即使成绩偶尔上来了,也不稳定。
兴趣降低——整个人的状态不如之前积极向上,动力不足。对事物的兴趣不强烈,在乎指数低。
情绪不定——行为上表现与之前异常。或骚动不安,在人群中显眼地活跃;或沉默寡言,不大爱和人说话,常常独处。
行为退化——原本已经学会自己吃饭,却要求父母喂饭,甚至要求用奶瓶;已经不再尿床的孩子,如今又开始尿床了。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意味着家中每位成员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
二.心理波动的形成原因
(一)自我中心地位的改变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生活的一切都围绕这个中心转。这种养尊处优的安逸感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在他的心里早就根深蒂固,不可改变。
随着新成员的到来,中心地位明显改变。虽然都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出生的那个更需要照顾,再加之老来得子的特殊情结,第一个孩子懵懂培养要在第二个孩子身上得到弥补等心理,家庭的重心一下子就转移了。
地位的急剧下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和落寞感,甚至产生一种极不稳定的焦灼感。缺乏安全感,有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问题可能会随之产生。
(二)被要求长大
之前家中就一个孩子,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自理能力也比较差。但新成员的到来,让父母的家庭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对于第一个已经有点长大的孩子,父母会自然减少照顾的精力。我们经常还会看到第一个孩子会快速戴上“你是哥哥姐姐,应该懂事一点,应该谦让一点!”的高帽。这些原本集宠爱于一身孩子,一夜間,被父母要求快速长大,长成不要再让父母操心的独立自主的乖孩子。而急速长成的,往往因为缺少了一些环节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三)占有权减少
当今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比较高,对于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多养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原来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对要降低。原来张口就能满足的吃的、玩的就不那么轻易能得到了。而有好吃的,好玩的,也要先让给弟弟妹妹,原有享受权利的减少,必定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一个人的出生次序往往会对他的性格有影响,他就此发展出一套出生次序与性格关系的理论,在神经质因子上,家庭中长子长女最易焦虑与紧张。出生顺序也是影响亲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在同一个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独生子女原有的优势,在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之后,反而变成了引发心理问题的温床。父母如果忙碌在新成员时顾此失彼,老师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中未细心观察,那么这些二胎中的年长孩子会经历较长的心理黑暗时期。
三.心理调整的有效辅导
怎样帮助这些当了哥哥姐姐的孩子尽快走出心理黑暗时期?学校心理辅导室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及时联系这些孩子的家长,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性格。
(一)关注情感,让心灵敞开
父母要考量自身的情感品质,以及对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认知这样才能与孩子展开真诚的交流。同一血脉,共同的问题,奠定了坦诚交流的心理基础。
生命情感论者认为,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良好的生命情感应该是使个体生命向世界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姿态,个体乐于与周遭世界进行活泼丰富的交流,使个体在与世界交流中充满感动,这些都是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基础。
1.感受新生命带来的欣喜
世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因此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是上天给家庭的最隆重的礼物,这个礼物给大家都带来了开心。宝宝的哭声、笑声都是世上最美妙的音符,细细地听,用心地感受,会让大家觉得虽然忙碌,却苦中有乐。引导孩子看宝宝一天天的变化,和他一起回忆,他小时候有意思的事情。看宝宝的成长,就像看自己小时候的样子,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等宝宝长大了,孩子还可以跟宝宝回忆这些事,那又是多有意思的事。这些愉悦感觉是需要父母为孩子提炼的。
【关键词】 非独生子女 心理波动 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社会结构的老龄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开放生育政策的实施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二胎”,以高频率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经过若干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教育面对的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生育政策的松动,如今的班级中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例在逐年上升。晋升二胎的家庭,往往沉浸在新生命的关注和忙碌中,容易忽视第一个孩子的存在和情绪。家庭中新添一个小成员,对第一个孩子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们大多认为由于弟弟妹妹的到来,父母对自己的爱减少很多,因此产生恐慌、失衡、不适应的心理,造成学习生活的障碍。如果这个时候,对第一个孩子的关注和疏导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偏差,长时间的内心波动和失衡,会使大孩子长期处于心理黑暗期。
随着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二胎家庭还将进一步增多。面对二胎家庭中长子长女易现心理问题的现状,我们需要共同探讨针对性的家庭辅导措施。
一.心理波动的具体表现
不少家中新添了一名小成员的学生,与没有升级为“小哥哥”、“小姐姐”前相比,行为和心理上的表现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
注意力分散——上课的专注程度不比以前,常常分神,眼睛游离的次数比较频繁。
学习下降——学习成绩方面,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即使成绩偶尔上来了,也不稳定。
兴趣降低——整个人的状态不如之前积极向上,动力不足。对事物的兴趣不强烈,在乎指数低。
情绪不定——行为上表现与之前异常。或骚动不安,在人群中显眼地活跃;或沉默寡言,不大爱和人说话,常常独处。
行为退化——原本已经学会自己吃饭,却要求父母喂饭,甚至要求用奶瓶;已经不再尿床的孩子,如今又开始尿床了。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意味着家中每位成员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
二.心理波动的形成原因
(一)自我中心地位的改变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生活的一切都围绕这个中心转。这种养尊处优的安逸感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在他的心里早就根深蒂固,不可改变。
随着新成员的到来,中心地位明显改变。虽然都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出生的那个更需要照顾,再加之老来得子的特殊情结,第一个孩子懵懂培养要在第二个孩子身上得到弥补等心理,家庭的重心一下子就转移了。
地位的急剧下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和落寞感,甚至产生一种极不稳定的焦灼感。缺乏安全感,有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问题可能会随之产生。
(二)被要求长大
之前家中就一个孩子,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自理能力也比较差。但新成员的到来,让父母的家庭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对于第一个已经有点长大的孩子,父母会自然减少照顾的精力。我们经常还会看到第一个孩子会快速戴上“你是哥哥姐姐,应该懂事一点,应该谦让一点!”的高帽。这些原本集宠爱于一身孩子,一夜間,被父母要求快速长大,长成不要再让父母操心的独立自主的乖孩子。而急速长成的,往往因为缺少了一些环节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三)占有权减少
当今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比较高,对于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多养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原来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对要降低。原来张口就能满足的吃的、玩的就不那么轻易能得到了。而有好吃的,好玩的,也要先让给弟弟妹妹,原有享受权利的减少,必定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一个人的出生次序往往会对他的性格有影响,他就此发展出一套出生次序与性格关系的理论,在神经质因子上,家庭中长子长女最易焦虑与紧张。出生顺序也是影响亲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在同一个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独生子女原有的优势,在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之后,反而变成了引发心理问题的温床。父母如果忙碌在新成员时顾此失彼,老师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中未细心观察,那么这些二胎中的年长孩子会经历较长的心理黑暗时期。
三.心理调整的有效辅导
怎样帮助这些当了哥哥姐姐的孩子尽快走出心理黑暗时期?学校心理辅导室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及时联系这些孩子的家长,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性格。
(一)关注情感,让心灵敞开
父母要考量自身的情感品质,以及对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认知这样才能与孩子展开真诚的交流。同一血脉,共同的问题,奠定了坦诚交流的心理基础。
生命情感论者认为,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良好的生命情感应该是使个体生命向世界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姿态,个体乐于与周遭世界进行活泼丰富的交流,使个体在与世界交流中充满感动,这些都是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基础。
1.感受新生命带来的欣喜
世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因此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是上天给家庭的最隆重的礼物,这个礼物给大家都带来了开心。宝宝的哭声、笑声都是世上最美妙的音符,细细地听,用心地感受,会让大家觉得虽然忙碌,却苦中有乐。引导孩子看宝宝一天天的变化,和他一起回忆,他小时候有意思的事情。看宝宝的成长,就像看自己小时候的样子,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等宝宝长大了,孩子还可以跟宝宝回忆这些事,那又是多有意思的事。这些愉悦感觉是需要父母为孩子提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