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以生活化情境、活动、问题,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习数学的前提,它能够放飞学生心情和放飞学生思维。由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习背景,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以较为轻松的心态、自由的思维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为了让学生对时、分、秒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情境:爸爸约小明一起去跑步,对小明说:“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今天的跑步任务,最先回到家,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5分,比赛开始。”小明鼓起劲头开始跑步,但当回到家的时候,发现爸爸早已到家。爸爸对小明说:“我都已经等了你5分45秒了,我用了1小时3分30秒的时间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既然,你输了,那我就来考考你,你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呢?在比赛之前我说了时间是6点5分,你可以再猜一猜我回到家的时候是几点呢?”爸爸的问题把小明弄的不知所措。学生们开始积极的思考,并结合自己跑步的经验来帮助小明回答这些问题。一名学生回答:我自己画了一块表,算出了小明的爸爸回到家的时候是7点8分30秒。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再陌生,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氛围下,轻松愉悦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如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这一学习场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真正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二)”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图形时,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场所,而是将学生带出课堂,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我们所学的一些图形,比如有哪些建筑的构造是长方体、圆柱、锥体等。你们边观察边做笔记,最后将你们所观察的整理出来,回到教室展示出你们的成果。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都非常的兴奋,学生看到校园中的柱子,是图形中圆柱;教学楼的形状居然是长方体图形。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寻找。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之广泛,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伟大。
教师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数学教学增添趣味性,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并加深了学生对其知识内容的记忆。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只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而是有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从以往的注重学生成绩,转变为关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问题:王叔叔购进30株小树苗,树苗的单价为35元,在付款的时候,王叔叔拿出了1100元的现金给卖家,你们觉得王叔叔给的钱对吗?
生1:我可以算出王叔叔买树苗需要花的费用,35×30=1050,只需要付给卖家1050元就可以了,而王叔叔付了1100元,1100-1050=50,所以卖家还需要找给王叔叔50元。
生2:我可以将王叔叔买树苗的这个过程用一个算式列出来:1100-35×30=50,我和生1的最后结果是一样的,王叔叔多付了50元,卖家需要找给王叔叔50元。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而且你们运算的都很准确,以后你们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东西了。
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能够学以致用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已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将一些生活理念逐渐渗透到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习数学的前提,它能够放飞学生心情和放飞学生思维。由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习背景,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以较为轻松的心态、自由的思维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为了让学生对时、分、秒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情境:爸爸约小明一起去跑步,对小明说:“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今天的跑步任务,最先回到家,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5分,比赛开始。”小明鼓起劲头开始跑步,但当回到家的时候,发现爸爸早已到家。爸爸对小明说:“我都已经等了你5分45秒了,我用了1小时3分30秒的时间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既然,你输了,那我就来考考你,你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呢?在比赛之前我说了时间是6点5分,你可以再猜一猜我回到家的时候是几点呢?”爸爸的问题把小明弄的不知所措。学生们开始积极的思考,并结合自己跑步的经验来帮助小明回答这些问题。一名学生回答:我自己画了一块表,算出了小明的爸爸回到家的时候是7点8分30秒。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再陌生,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氛围下,轻松愉悦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如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这一学习场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真正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二)”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图形时,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场所,而是将学生带出课堂,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我们所学的一些图形,比如有哪些建筑的构造是长方体、圆柱、锥体等。你们边观察边做笔记,最后将你们所观察的整理出来,回到教室展示出你们的成果。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都非常的兴奋,学生看到校园中的柱子,是图形中圆柱;教学楼的形状居然是长方体图形。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寻找。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之广泛,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伟大。
教师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数学教学增添趣味性,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并加深了学生对其知识内容的记忆。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只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而是有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从以往的注重学生成绩,转变为关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问题:王叔叔购进30株小树苗,树苗的单价为35元,在付款的时候,王叔叔拿出了1100元的现金给卖家,你们觉得王叔叔给的钱对吗?
生1:我可以算出王叔叔买树苗需要花的费用,35×30=1050,只需要付给卖家1050元就可以了,而王叔叔付了1100元,1100-1050=50,所以卖家还需要找给王叔叔50元。
生2:我可以将王叔叔买树苗的这个过程用一个算式列出来:1100-35×30=50,我和生1的最后结果是一样的,王叔叔多付了50元,卖家需要找给王叔叔50元。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而且你们运算的都很准确,以后你们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东西了。
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能够学以致用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已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将一些生活理念逐渐渗透到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